张明
“走马到任”同“走马上任”。“走马上任”不是骑着高头大马去任职,“走”的本意是现在的“跑”,过去的走是“行”,如“走马观花”、“走为上计”,都是“跑”的意思。走马,指骑着马跑。这个成语出自清朝康熙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
从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西口往北,有一条斜向通往宣武门内大街的东西向胡同叫“海柏胡同”。海柏胡同成街在明代,最早有一座辽金时代的古刹海波寺,寺内有很多古柏,人们习惯将海波寺叫海柏寺,胡同也就随着叫海柏胡同了。海柏胡同明清时称“海波巷”、“海波寺街”,所以这条胡同又叫海波胡同。海波寺每天更鼓按时鸣响,从早至晚前来敬香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周围店铺林立,作坊、酒肆、茶楼掩映其间,还有专供行人歇脚儿消遣、推杯换盏的铺子,高朋满座,生意格外兴隆、热闹非凡。这条胡同早先曾有不少文人居住,两侧的四合院内多有紫藤,“古槐、紫藤、红墙”成为海柏胡同的一道风景。在这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曾住过两位清代的文化名人:一位是清康熙年间《日下旧闻》的作者朱彝尊;另一位是孔子的后人、劇本《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当年孔尚任从老家来到这里,初来乍到他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风趣地给自己的寓所起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名字——“岸堂”。寓所是一所很气派的大宅院,与之相邻的形形色色的铺面儿,从远处观看,繁华的商业街及周边田园中的垂柳弯弯伴随着喜鹊唱枝头,真像是一幅有着浓郁市井气息的生活画卷。
这处名叫“岸堂”的庭院与这位伟大的戏曲家孔尚任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海波巷里红尘少,一架藤萝是岸堂。”孔尚任为什么名其居为“岸堂”呢?想来大概有两个寓意。一是不忘“舟航之惧”。康熙二十五年(1686),孔尚任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前往淮扬,参加疏浚黄河海口的工程,一去就是四年。在这四年中,“涉江河,犯风涛”,备尝艰苦。四年后,孔尚任离开淮扬,脱离了湖海生涯,回到京师后仍心有余悸,故以“岸”名其居所,以示与湖水绝缘,这在他的诗词里有所表现;二是对“迫压排挤倾陷”的宦海生涯有所厌倦,有一种“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心理。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明孔尚任对做官已经兴味索然了,几年的官场生活让他深切感受到“仕宦之溺人,更甚于涉川”,人事变化更是错综复杂,所以,他回到京师后,“知天地之道而行人事”,“时机已过,应择时而动”,因着这个原因,已经“泛泛若海鸥之无心”,与心有余悸的“湖海生涯”相比,远离官场才是命其居室为“岸堂”并以之作为别号的真正含义。
青少年时期的孔尚任,正值明清易代,战乱频仍,亲眼目睹了明王朝山河破碎与衰亡。他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士人,随着清政权逐渐稳定,他渐渐改变了初衷。康熙南巡归来路经山东,特地到曲阜祭孔。作为孔子的后人,孔尚任被推荐为御前讲经,讲的内容是《大学》首节。听完他的讲解,康熙神情愉悦,不住地对身边侍臣夸奖他讲得好。皇帝游览孔府时,孔尚任又和衍圣公一起,为康熙观赏孔林“圣迹”作引导,深得康熙赏识。康熙回京后,不拘定例,破格任命孔尚任为国子监博士。博士在清代是学官名,主要任务是教授儒家经典。孔子是以教育家名世的,让孔尚任到国子监这个当时的官办大学任教授,是让他承袭先辈的事业。第二年,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应召赴京城,任国子监博士,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北京。当时的国子监祭酒在国子监设讲坛,请他讲经。开讲前,鼓响钟鸣,八旗十五省满汉学生一齐向坐在讲坛上的孔尚任膜拜三次,这在当时堪称一件盛事。在国子监做官一年多后,孔尚任被派往淮扬。
淮扬一带是明末清初政治军事斗争的重要地区,在这里,孔尚任了解到人民的疾苦,结识了许多明朝遗老,思想上又起了激烈的变化,本拟在宦海扬名的他,陷入了深沉的反思之中。在淮杨疏浚黄河海口、治理水患的四年期间,孔尚任宦游淮扬,驻足于南明江北河防之地,寻幽访古。在扬州,登梅花岭,谒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过明故宫,拜明孝陵,游历江宁,登燕子矶,调查、采风,凭吊古迹旧物,足迹踏遍南明故地,遍访名胜古迹。南京为六朝古都,孔尚任刚刚踏上这块虎踞龙盘之地,便整装游历了秦淮河。明朝时的秦淮河两岸,歌楼楚馆林立,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风月场。声名远播的秦淮名妓,要数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最为知名,这八位女子,个个才艺双绝。其中柳如是才色双全,董小宛能歌善舞,李香君慧俊义气,陈圆圆能歌会曲。
他还特地到栖霞山白云庵,访问了隐居的张怡,张怡亲身经历了北京甲申之变和南京弘光败局,也就是后来被写进《桃花扇》中的历史见证人张瑶星道士。公务之余,他与当地社会名流、文人学士诗酒流连,交游甚密。其中有个叫冒襄的人,是明末江南四公子之一,他和秦淮名妓董小宛的结合,成为一时的风流佳话。冒襄和《桃花扇》中所描写的许多人物都很熟悉,如李香君、侯方域、柳敬亭、苏昆生等,尤其与李香君和侯方域关系很密切。明亡后,冒襄隐居在故乡江苏如皋的水绘庵,在水绘庵饮酒、赋诗、看戏,每当谈到明末“贤奸倾轧,国事败裂”时,便悲壮激愤得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有一次,冒襄来到孔尚任的住所,一住就是一个月。二人酒逢知己,话语投机,他向孔尚任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南明朝廷兴亡的事。淮扬四年,他亲见河政的险峻,官吏的腐败,人民的疾苦,是创作《桃花扇》最重要的准备时期。
早年在家乡时,就听到过“李香君血溅诗扇”及南明王朝灭亡的故事。随着年岁的增长,助生了他的创作冲动,有了《桃花扇》最初的构思。康熙二十八年(1689),孔尚任回到京城,买下了海波巷的一处宅院。作为朝廷命官,他要忙于政事官差,但他不再热衷于宦海生活,辞去了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心只当他的国子监博士,继续过着终年与书籍相伴、清贫孤寂、半官半民的生活,待一应事务安排有序后,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桃花扇》的创作中。
那么,孔尚任为什么要创作《桃花扇》呢?他在《桃花扇·小引》中直抒胸臆:“不独使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就是通过“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用这种方式让观众“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从而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的目的,也就是要通过表现南明亡败的过程,来总结历史的教训。
如何总结南明亡败的教训呢?又怎样通过当时流行的戏剧形式来反映南明的历史,这些是孔尚任在创作上遇到的最大困难。南明兴亡,时间虽短,但却头绪万端,如果在舞台上一味罗列史迹,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他认为,南明王朝败亡的真正原因是福王任用了权奸,权奸误国。所以,整个戏便围绕着马士英、阮大铖与复社文人以及平民大众的冲突来展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借传奇中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写南明一代兴亡之感。以侯、李定情的一柄扇子,牵动整个时代。
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并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孔尚任完成了他的传奇戏曲《桃花扇》。孔尚任一向治学严谨,剧本完成后,为进一步验证该剧的艺术效果,在康熙三十九年正月初七这天,他邀集了名士挚友十八人相聚在岸堂,众文人一边饮酒一边赋诗,酒席宴前,主客双方共享伶人所演《桃花扇》。听到伶人清唱《桃花扇》新曲,众友人无不称快,忘乎所以。“词人满把抛红豆,扇影灯花闹一宵。”此后,他又自出银两,请戏班子到“岸堂”寓所先试演几场。试演成功后,由紫禁城中和殿大学士主持,《桃花扇》在孙公园大戏楼进行了首演,演出的是京城演杂剧的头班内聚班。内聚班是专门给皇宫演戏的,演出当晚可谓盛况空前。之后,在菜市口胡同的碧山堂大戏台,由著名昆曲班社连演数场,一时轰动京城,赢得了广泛的青睐,朝野轰动,王公贵族争相传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剧中一曲“哀江南”倾诉了孔尚任深沉痛切的家国情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这年秋季的一天,皇宫里的人突然来找孔尚任,向他要《桃花扇》的剧本,说皇上要看。看到来人急切的样子,孔尚任不敢怠慢,可恰巧本子被人借去抄录了,不在他手里。情急之下,他找了一个抄录本,急忙送进了宫里。随着《桃花扇》的演出,孔尚任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谁知不久,孔尚任却因《桃花扇》的演出,为他带来了祸端。《桃花扇》因颂扬了史可法、左良玉等明朝抗清人物,招致朝廷的种种猜疑。这年三月,孔尚任被罢官免职,但他并不知道被罢官的原因,事情来得很突然,令他难以接受眼前的现实,为此他心情特别沉重。在次年(1701)寒冷冬季的一天,孔尚任带着没有解开的疑问,悄然地离开了生活居住十多年的京城,返回故乡曲阜。出了城门,他恋恋不舍地停马回望,并写下这样的诗句:“十八寒冬住到今,凤城回望泪涔涔。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
一把桃花扇,写出了李香君一生的悲欢离合;一曲《桃花扇》,唱出了作者一生的苦涩。《桃花扇》一开始,复社领袖之一的侯方域,在南京流連诗酒,爱上了江南名妓李香君,二人共订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托人送给李香君许多贵重妆奁,以拉拢侯方域,分化复社。李香君识破阮大铖的阴谋,深明大义,断然退回妆奁。阮大铖为此怀恨在心,在南明朝建立后,阮大铖对侯方域大加谗害,诬告其暗中勾结左良玉背叛朝廷,迫使他逃离南京。侯方域走后,阮大铖逼迫李香君改嫁,李香君誓死不从,一头撞向门柱,鲜血溅在李香君与侯方域定情的白绫扇上。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马、阮倒行逆施,朝政腐败不堪。清兵大举南下,他们又将河防前线的三镇兵马调走,史可法独木难支,清兵长驱直入,南明灭亡。几经波折,侯、李在南京城外栖霞山葆贞庵重逢。但国已破,何以为家?李香君愤恨撕碎桃花扇,双双入道出家。
在《入道》一出,说到了当时祭祀的情景。中元节那天,道观洒扫之后,铺设坛场,供乡民祭祀。之后,二道士做主持曰:“铺设完毕,请法师更衣巡坛,行洒扫之仪。”四道士奏乐,二道士换法衣捧香炉,道观观主以法师身份出场,戴金冠,着法衣,擎净盏,执松枝,巡坛洒扫,完毕后退下。接着,二道士曰:“洒扫已毕,请法师更衣拜坛,行朝请大礼。”
接下来,二道士设牌位,正坛设先帝位,左坛设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明甲申殉难武臣之位。奏管弦乐,道观法师张瑶星头戴九梁朝冠,身着鹤补朝服、金带、朝鞋,手执牙笏,步至坛前,跪祝,祝毕退下。奏乐后,道观法师三献酒,四叩拜,村民随拜,法师向天地神灵祈求先皇解除痛苦,下界享用祭品。二道士左右献酒,叩拜,村民随拜。二道士宣誓虔诚祷祝,二道士曰:“奠酒化财,送神归天。”民众随即焚钱帛,奠酒举哀。
接下来,二道士曰:“朝请已毕,请法师更衣登坛,做施食功德。”奏乐后,法师头戴华阳巾、着鹤氅、执拂子出场,拜坛毕,登坛,二道士随侍左右,法师拍案化解各路冤魂,完毕,撒米、浇浆、焚纸。二道士曰:“施食已毕,请法师普放神光,洞照三界,将君臣位业,指示群迷。”接着,法师解释各路冤魂最终归宿,讲因果,善恶两报。
当说到史阁部、左宁南、黄靖南,这三位死难之臣有什么报应,张瑶星点点头,说:“待我看来!”闭目凝神片刻后,张开眼说道:“善哉,善哉!方才梦见阁部史道邻先生,册为太清宫紫虚真人;宁南侯左昆山、靖南侯黄虎山,封为飞天、游天二使者。一个个走马到任,好荣耀也!”这就是成语“走马到任”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