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文学期刊 > 文史春秋

传承疍家文化 再现银海辉煌

传承疍家文化 再现银海辉煌

黄忠伟

北海市银海区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生机勃发的滨海新城区,辖区面积475.16平方公里,位于北海半岛中南部,地势平坦,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因辖区有著名旅游胜地北海银滩及拥抱浩瀚的北部湾而成名“银海”。所辖侨港、福成、平阳、银滩4个镇,10个社区,40个建制村:地势平坦,土地、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长94公里,20米深以内的浅海滩涂11160公顷,林地面积8258.61公顷。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辖区有福成机场、国际客运码头,北海火车站也在辖区边,是出入北海的重要门户。

银海区自古以来就是货物交换的集散地,据《廉州府志》 (卷十四)记载:“广东海道自廉州冠头岭前海发舟。”这里所说的“前海”,就是如今银海区银滩镇南沥社区的南沥港。由此可见,南沥港是早已开发的古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海乃至广西、全国发展向海经济的古源地之一。银滩镇的白虎头、高沙龙、电建过去也是北海疍家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传承着独特的疍家文化。

踏上银海区的每一寸土地,观瞻银海区的一景一物,都让我这个在银海区工作生活多年的“银海人”思绪万千,触摸到致力于建设新城区跳动发展的脉搏。独特的区域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银海区成为“养生天堂”“生态家园”“旅游胜地”的美名。201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视察北海时,对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今年5月,银海区又入选全国“2018百佳深呼吸小城”榜单。展望未来,银海区如何挖掘传承疍家文化,依托独特的地域资源、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向海经济,再创辉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银海区历史悠久,古属南珠古郡、海角名区合浦县的一部分,与合浦历史发展同步。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 1年)建合浦郡、合浦县,银海区境域属合浦辖。宋、元时期,为“合浦(有)六乡”之宁海乡、三村乡。明洪武初至成化七年( 1368-1471年),为合浦沿海“珠场八寨” (也称“防倭八寨”)的武刀寨、龙潭寨、古里寨。清初属靖海团、珠江团。清道光、咸丰至民国初,属合浦县靖海团、珠场巡检司的辖区。民国中后期,分别为高德乡公所、福成乡公所的辖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4月,设立北海市郊区。1956年4月,因北海市降为县级市撤销。1984年恢复地级市建制,郊区随之恢复成立。1994年12月17日,北海市行政区域调整,撤销郊区,设立银海区,原属合浦县的福成镇划入辖区。

银海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海市的重要城区,从有关遗址和文物来看,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老的高高墩,展现着银海区历史文化的辉煌。据《北海市地名志》载: “1959年文物普查,在白虎头名为‘高高墩的沙丘上發现有夹沙陶和方格陶片。此外还有暗花瓷片、高脚瓷碗等宋、元瓷片和唐、宋古钱。说明北海市辖境并菲晚近才有居民。”这个“高高墩”是广东省1959年文物普查确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又是广西文物部门认可列入,广西178处新石器文化遗址行列的文化遗址。这说明,这里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说明越之先人不只是远古时在此出现,且本地及外来后人们的足迹亦不断在此出现,断断续续维系了数千年之久。

“先有南沥,后有北海”。这是北海寻根溯源的一个说法,而南沥就在银海区辖区内。早在西汉时期,南沥已经开始对外贸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之一,宋代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码头”,朝贡宋朝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国王、使节及贡品乘海船经过南沥港,然后辗转抵达中原。

据史料记载,南沥先人的生活节点分为两个时期:从明朝永乐年间( 1403-1424年)开始在南沥创业,至清朝自顺治十七年(1660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实行禁海迁海被迫离乡别井,已在南沥生活了200多年: 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解除封海后,准许百姓在沿海边区居住,南沥人又赶快回到原地,一些外乡人亦陆续迁来南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一部分人务农,一部分人从事渔业生产,形成半渔半农的村庄。在明洪武年间,亦称南沥为“古里寨”。南沥上高埠、中间埠称为“上水铺”,下底埠称为“下水铺”,两铺之间有条行人道,称为“南沥‘街”。进入乾隆年代(1736-1795年),由于南沥的海面深而无礁,背后的冠头岭可作避风屏障,成为天然良港,非常适合船舶舟楫往来停泊,合浦、钦州、遂溪等地的商船渔船经常在此云集,开往东南亚的船舶亦恢复从南沥海域发舟。乾隆四十五年(1782年).仅江洪“七仔船”就有100多艘在南沥从事深海捕捞和海上运输作业。

南沥附近海域盛产南珠。据《廉州府志·经武志·海寨》记载: …占里寨近冠头,至青婴池二十里。”这个位于古里寨“南沥”西南海面的青婴古珠池是南珠六大古珠池之一。 “所产珍珠具有颗网、质重、光色晶莹等为他珠所不及的优点” (引自《北海市地名志》)。1976年,南沥村民深挖沙滩1米多,就取出了珍珠壳10多万公斤,可见南沥古时珍珠生产的盛景。1958年12月19日,南沥岭尾珍珠养殖试验场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颗海水养殖珍珠(引自邓陈茂、童银洪《南珠养殖和加工技术》),对南珠的发展起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银海区是北海古窑地之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9个古窑址中,银海区占2个。在距福成镇几公里的地方,自北由南分别有3个村子叫上窑、中窑、下窑,它们依次位列于福成江边的上、中、下方,距今至少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记载,1000多年前,这一带曾经窑火兴旺。古窑依山傍水而建,由下自上,如龙盘踞,就是现代人们所说的龙窑,3个村子也因此而得名。现在古窑遗址仍依稀可见,上窑出土的3个明代瓷烟斗,是广西境内第一次发现占代的瓷烟斗。上窑早在1981年就被列为北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下窑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合浦县志·经济篇》记载: “唐、宋时期合浦便有陶瓷生产并出口。”明朝曾设市舶太监和珠场大使管理白龙港口,掌握“海外诸番朝贡、市贸之事”。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说到:“在广西,宋代烧青白釉的还有桂平和北海二窑,桂平窑所烧器皿较多,北海窑只烧碗盆碟等器……主要供外销之用,因此国内极少流传。”说明北海在唐宋时期的陶瓷制造业已经比较发达。遥想当年,上、中、下三窑甚至更多的北海古窑,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外销瓷沿着福成江,沿着南流江,经过白龙港、南沥港或北海其他各大港口,扬帆起航,流传海外。

今天,高高墩、古里寨、福成上、中、下窑等历史遗址,都历经沧桑而存在,诉说着银海区这片土地的悠久与传说。海洋文化、疍家文化、客家文化、归侨文化、佛教文化等滋润和演绎出银海的独特民俗和风土人情。据第三次全国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银海区就有30处记人册内。其中,列入文物北海市建筑名录10处,分别是南沥武帝庙、福成两圣官、经境塘碉楼、卖兆村委村儿碉楼、下卖兆碉楼、下卖兆杨民祠堂、门头碉楼、华墉碉楼、田头社区公祠、福成当铺等。

银海区的人文精神也十分丰富。既有以办北海第一家平民小学、终身为平民教育献身的黄元炤为代表的尊师重教人文精神:又有以明代剿倭巡检郭成、清代抗法总兵梁正源等为代表驻守冠头岭抗倭卫国的人文精神:还有以在龙潭成立的北海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精神……这些都成为激励银海区人建设新城区的不竭动力。

发掘传承疍家文化

助推经济建设发展

疍家,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水上部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以海为家,出海谋生,面海而乐,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生产习惯、行为方式,以及体系化的风土人情:同时,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疍家文化。如独特的咸水歌,是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哼唱的小曲,咏男女恋情,叹生活艰辛,唱出心中的希望,唱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疍家婚礼、疍家服饰、疍家习俗、疍家美食更是独具一格,韵味十足。

北海疍家是这个部落中的一个分支,也有着丰富多彩的过去与现在。北海历史上的疍家,有渔疍、珠疍、商疍。顾名思义,以捕鱼谋生者为渔疍,潜水捞珠养珠者为珠疍,以船艇做生意者为商疍。现在多为渔疍,且几种疍民早已不断融合。当下,疍家后人大多已在陆地居住生活,过去那种窝居疍家棚,以舟为家,终年漂泊大海的生活方式,已不多见。但在银滩、侨港、地角、营盘和沙田等地,仍有许多疍家后人在传承发展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荡舟大海,创业致富。尤其是在侨港。有民俗专家说,侨港渔民是传承疍家文化最完整的群体。现在每年的伏季休渔期结束,开捕时侨港渔民都举行祭海仪式,这是对北海千百年来海洋先民们所创造的文化的一种认同感,也是一种疍家情结,传播海洋情缘和疍家文化,认知家乡、感受家乡、保护家乡的风土人情。

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变迁,饱含着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群体的精神财富——疍家文化,似乎在渐行渐远,成为古老的历史传说。但作为一份社会文化遗产,属于历史,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我们不仅要了解它、挖掘它,更要传承它、利用它,使之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季羡林先生曾说, “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文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继承以保持民族性,弘扬促使其现代化,这样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才能更加充满激情与热爱。尽管今天疍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但疍家文化的根还在,疍家文化历史还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是人类文明历史的结晶。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有信心、有担当。通过挖掘整理,深入研究,还原疍家人的前世今生,使疍家文化的“根”根深蒂固,代代相传,更加枝繁叶茂,以其古老的价值理念释放新的影响力。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疍家人,作为发展向海经济的最早群体,挖掘传承蛋家文化,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推动力。疍家文化作为一种海上文化,对于长期居于内陆的人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渔村景观、饮食特色、疍家服饰、咸水歌、祭海及节庆传统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水上居住的传奇,疍家文化具有很高的品牌建设价值,它的开发无疑会增添更多海味的人文景观色彩。同时,这也是相互相承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很多传统民俗得到复兴,因旅游得以继承、传播和发展,从濒危状态,成为“活着的”民俗文化。因为任何高雅艺术都必须有大众文化土壤作为其生存环境。旅游业不仅为文化本身注入活力,更是文化发展的受众土壤。只有文化生存发展的受众土壤恢复了,才能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态体系:在健康的文化体系中,才能孕育出鲜活的高雅文化。文化为旅游业注入内涵和品位,旅游业也促进了文化更有活力地传承发展。

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挖掘传承蛋家历史文化,搭建传承疍家文化的大舞台,唱活旅游经济发展这出大戏,更加凸显出它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打造疍家文化品牌 推进银海建设

——以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留存疍家文化的“根”。政协文史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担负着“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任务,是人民政协工作独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这令我倍受鼓舞,深知作为政协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政协文史T作,打造文化政协的信心和力量。自去年开始,银海区政协组织编写《北海疍家揭秘》一书,旨在挖掘、整理和传承银海区独有的疍家历史文化,秉承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特色,讲好疍家故事、留住疍家记忆、传递疍家声音,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推动人民政协文史工作的开展。经过8个多月的组稿、编辑,此书将于今年印刷出版。

——用心挖掘传承疍家历史文化,助推文化和旅游更好融合。为增进疍家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蛋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银海区政协重点在“两个深挖”上下功夫,全力做好“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献计献策工作。一是深挖南沥历史文化,助推“北海第一村”开发建设。银海区政协遵循文史资料“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主的原则,及时抽调人员组成南沥历史文化专题调研组,深入银滩镇南沥村委开展历史文化资料挖掘和整理工作,形成了《扬帆千古海丝路再创辉煌南沥村》、专题调研报告呈送银海区党委、政府。该报告得到银海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并批转有关领导和部门落实,为助推南沥村改造项目建设,在开发中注重南沥历史文化保护,起到较好的建言献策作用。二是深挖蛋家文化,助推银滩疍家小镇建设。疍家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水上部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蛋家文化。北海疍家是这个部落中的一个分支,也有着多姿多彩的过去与现在。去年2月,市委书记王乃学在慰问为银滩改造建设作出貢献的搬迁群众时,提出“把银滩回建区打造成一个富有渔家风情特色的‘疍家小镇,引导搬迁群众转产转业,谋求产业发展方向,形成集餐饮食宿、特色小吃、特色小商品于一体的特色小镇,让‘疍家小镇成为北海银滩的又一张旅游名片”。按照银海区委的工作部署,城区政协领导参与并助推银滩蛋家小镇建设。目前,银滩蛋家小镇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显现了一定的规模和成效,也吸引了更多市民和游人的广泛关注。

——用心用情收集整理疍家文化史料。为真实全面地展示北海疍家文化底蕴和风俗习惯,银海区政协与相关单位联合在《北海日报》开展“北海疍家文化”征文活动,期望得到更多热爱疍家文化有心人的积极参与,准确揭示北海疍家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充分阐释疍家文化的深厚内涵。

——用心谋划银海区政协文史馆建设,努力打造文化政协。政协文史馆是展现地方政协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银海区政协文史馆。作为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下达的第二批建设项目,于今年开始建设,我们早谋划、早准备。2017年7月,我们成立了银海区政协文史馆筹建领导小组,并先后到东兴市、宜州等兄弟市县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先进县区的宝贵经验。同时,认真提前谋划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今年3月,我们召开了银海区政协文史馆建设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对征集内容和要求进行详细部署,将蛋家文化作为政协文史展出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银海区政协文史馆建设正按计划有力推进,预计今年年底,一个独具银海特色、充满蛋家风情的文史馆将如期建成,蛋家历史文化从此将多了一个展示的平台。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7993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