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红
陈季同(1851—1907),字敬如,号三乘槎客,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晚清学贯中西、才华盖世的学者、外交家。近代把国学译成外文传到西方影响最大的“三大奇才”(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之中,陈季同被誉为“中学西传”第一人。有趣的是,陈季同还是晚清时代中国敢于冲破夷夏之防和世俗压力、最早正式娶西洋女子为妻的朝廷命官之一,堪称中西通婚史上的开风气之先者。
陈季同在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造船专业。他凭借刻苦的努力和出色的资质,在学员中脱颖而出,1875年初被船政局录用。同年3月,他随法国人日意格(曾任清廷船政正监督)赴欧洲采购机器,后入巴黎政治学堂习公法律例,后任驻德、法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并兼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和荷兰四国参赞,在巴黎居住16年之久。他以法文著书多种,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其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意、西、丹麦等多种文字,影响广泛。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他内心的轻蔑,他自知高我们一等,把法国公众视作小孩……听众情绪热烈,喝下全部迷魂汤,疯狂鼓掌。”这段话选自享誉世界的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1889年2月18日写的日记,日记中的这位中国人就是陈季同,正应邀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作演讲。罗曼·罗兰当时是高师学生,参加了这次演讲会,为我们留下了这段难得的记录。
作为一个作家,陈季同的著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长久地留在了欧洲。陈季同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特别是法文造诣在晚清中国可谓独步一时,对于西方文化也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在陈季同之前,欧洲还没有出版过中国人用西文写的书,陈季同是第一个出版西方语言著作并获轰动影响的中国人。陈季同一生用法文写了8部作品,分别是《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中国故事集》《中国的娱乐》《黄衫客传奇》《巴黎人》《吾国》《英勇的爱》。除了最后一部,其他7部著作都在巴黎出版。1884年7月,《中国人自画像》在巴黎出版,时值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公众对于中国因缺乏了解而充满敌意。此书将一个文化悠久、风景如画、飘溢着清茶芬芳的东方古国直接展现给法国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现实中国的偏见。此书出版后引起轰动,年内再版5次,两年内已印至第11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因此授予陈季同“一级国民教育勋章”,表彰他所作出的文化贡献。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是第一部中国人以西方语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远早于林语堂的同类作品。
在欧洲生活的16年,陈季同的感情世界也迸发出微妙的火花。才华横溢的外交官陈季同,受到法国女性的青睐并不奇怪。1888年,他的结发妻子刘氏在福州病逝,她未留下后代。
据《福建通志·列传·陈季同传》记载,陈季同在1891年因私债纠纷被清廷撤职回国,有两个外国女人跟随他回到福州,除了赖妈懿,另一位是英国女博士芍爽。芍爽因为爱慕陈季同的才华,随他来到中国,并同他生有一子。她们随陈季同到中国后,在福州住过,平时身着中式裙衫,会讲中国普通话,待人和气,与妯娌相处和睦。但女博士芍爽为人奢侈,花钱如流水,由于陈季同无法满足她的金钱需求,加上水土不服,芍爽最后竟然带着儿子离开了。赖妈懿和陈季同育有两女陈骞(槎仙)、陈超(班仙)。
陈季同于1894年起定居上海。陈季同与赖妈懿在上海积极参与清廷安排的外事活动,接待来沪外国人,帮助外国人解决一些法律问题,赖妈懿的中文水平、交际能力很引人注目。
戊戌变法时期,陈季同、赖妈懿属于维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成为维新运动中的风云人物。
据经元善的《女学集议初编》记载,1897年,居住在上海的陈季同、赖妈懿参与创办了中国女学会。女学会成立时,100多名中西妇女参与盛会,其中有陈季同、赖妈懿及其两个女儿——陈骞(槎仙)、陈超(班仙)。其间,陈超(班仙)即席赋诗:“中西荟萃此堂中,姊妹花開朵朵红。为惜天涯有凡卉,欲教到处遍春风。”
1898年,在上海,陈季同和赖妈懿积极参与创立了第一份女子刊物《女学报》。
19世纪90年代,在强大的社会变革思潮的促使下,妇女解放的思潮随之而起,妇女报刊的出现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表征。根据现有的资料,晚清第一份妇女报刊同时亦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报刊,是1898年7月24日在上海创刊的《女学报》。《女学报》仿照《湘报》的式样,每期一大张,分上下4页,以便于读者折叠装订。每期都附有图画,用端楷缮写,用洁白纸张石印(第1期为朱印)。《女学报》每期都将女主笔的籍贯、姓名印于报端,意在强调该刊为女子所办。《女学报》初为旬刊,内容分为论说、新闻、征文、告白四项,无论哪一项,多是关系女学纲目、修身、教育、家事、体操、官话、汉文、洋文、史学、地理、算学、物名、格致、习字、绘画、裁缝、音乐。不但所论多为女子实学,而且考虑到当时的女子普遍文化程度很低,所以“雅三俗七”,文章雅俗共赏,很受欢迎,“远近来购者云集,期印数千张,一瞬而完”,只得加印。第9期《本馆告白》说:“自九月起,改章五日一期。”从1898年10月第10期起,《女学报》改为“五日刊”。
《女学报》的创办,一度令人分外自豪。从19世纪初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创办直到19世纪末,办报者,或是本国的绅商,或是外国的教士,从来没有本地女子办报的先例,《女学报》开创了先河。但随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女学报》亦被迫停刊,具体停刊时间不详。现在可见到的第12期是1898年10月29日出版的。《女学报》虽然存续的时间不长,但是意义深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没有公开发表言论的权利,当然更没有专门提供给妇女发表观点的媒介,《女学报》的创办突破了禁锢女性言论的历史,对后来妇女报刊的创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endprint
1898年,在上海,陈季同和赖妈懿还积极参与创办了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中国女学堂,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贡献。
倾向于维新派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积极主持了女学堂的创建工作。经元善(1840—1903),浙江上虞人。继承父业,经营钱庄等商务,1882年他接任上海电报局总办。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经元善提倡创办中国女学堂,作为变法维新事业的组成部分。为了改变中国妇女缺乏教育的现状,他决心创办中国女学堂。考虑到上海开放时间比较久,渐习西法,即决定先在上海创办一所总的女学堂,以开风气之先,然后逐渐推广到全国。所以,经元善选择上海作为创建女学堂的第一个城市。
要想依靠“民捐民办”创设女学堂,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后盾。维新派人士在初步酝酿了女学堂创办问题后,决定用募捐方法解决女学堂的经费问题。1897年10月27日,经元善、盛宣怀、郑观应等人在上海广福里郑观应家中,专门议论了筹办女学堂的捐款问题。在盛宣怀的动员之下,陈季同等人也参加了中国女学堂的实际筹办工作。
同年11月15日,经元善、陈季同以及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48人集会,讨论了为创办女学堂劝捐、房舍建筑、章程及向地方官吏申报请求批准等项事宜,并决定召集一次有中西方妇女参加的女界会议,讨论女学章程,邀请西方的教习、提调参加,“博采师法,择善而从,以便开手办。11月21日,经元善、陈季同等人又在沪南桂墅里池上草堂召開第二次会议,专门讨论了女学堂章程及课程设置。
12月1日,赖妈懿及其两个女儿陈槎仙、陈班仙,和康同薇(康有为女儿)、沈和卿、以及魏淑人、葛孺人等15位女董事在桂墅里会商公宴驻沪中西官绅女客的事情。创建民办女学堂,当时需要清政府批准。在筹办女学堂过程中,经元善,梁启超等人曾多次上书南、北洋大臣,向他们汇报筹办情况,并申请补助经费,争取得到官方的承认和支持。经过种种努力,终于得到南洋大臣刘坤一的批准,并准许刻用木质图章以昭信守。
不久,又解决了校舍问题和学校设备问题。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学堂在1898年5月31日开学了。
赖妈懿为学堂的洋提调(校长)。她起草了“中西合璧”的日课章程——《中国女学会书塾章程》。当陈季同主动提出已嘱赖妈懿草拟日课章程时,经元善表示出不放心,及时提醒道:“嫂夫人所拟,大约全是西国学派。今中国创设女学,不得不中西合参者,此势然也。”虽然后来在1900年中秋,因为经元善等维新派受到慈禧等人迫害,女学堂停办了,但上海中国女学堂以效法西式教育为趋向,以“中西合璧”为宗旨,反映了男女平权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它的出现在旧教育体制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女子教育社会化在中国兴起的标志,对以后各种女学校的兴办起到垂范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