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文学期刊 > 文史春秋

毛泽东《七律·长征》正式发表始末

毛泽东《七律·长征》正式发表始末

王树人

《七律·长征》(诗作以此为标题是1957年正式发表时第一次使用)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重要诗词之一,它极其精炼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逼真地表现了红军的伟大形象和乐观主义精神。说起这首诗的正式发表始末,得先从“长征”称谓的由来开始。

中国工农红军战略大转移是如何被称为“长征”的

1934年10月16日到1936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从各根据地向陕甘宁一带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一开始并不叫“长征”,而被称为“突围行动”或“西征”。

1935年9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文件中,第一次把这次战略大转移称为“二万余里的长征”。但因该文件只传达到中央委员一级,故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间仍没有使用“长征”这个称谓。同年9月22日,在哈达铺召开的团级以上干部的会议上,毛泽东在高度赞扬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时,再次提到了“两万多里长征”,由此,“长征”这个词便开始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被广泛使用。同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后,毛泽东和部分红军指战员谈话时,第一次用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概念(因走得最远的红军部队,一共走了二万五千多里)。同年12月27日,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时,再次论述了“长征”。此后,“长征”一词就成了红军这次战略大转移的替代称谓了。

《七律·长征》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正式发表毛泽东诗作《七律·长征》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及地点,直到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虽然都注明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但都没有交待写此诗的地点。那么,毛泽东是在何时何地写就的这首七律诗呢?

据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试用教材《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1987年1月著)载:“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甘肃大事记》第29页载:“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主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举行晚会。毛泽东满怀豪情地朗诵诗作《七律·长征》。”《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节录)》中写道:“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另外,红旗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长征途中的毛泽东》(蒋健农、郑光珍著)中说:“这首诗是9月29日,毛泽东在红军到达通渭时,在干部会上讲话时即兴朗诵的。”

以上资料表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当在1935年9月19日之后、9月29日之前。曹仁孝所写《毛泽东<七律·长征>的创作时间及地点考略》一文中曾写道:“众所周知。毛泽东长征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红军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七律·长征》也是这样。1935年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即岷山——笔者注)……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有可能开始对这两首诗词(即《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笔者注)打腹稿。1935年9月19日下午,毛泽东率领军委纵队和一、三军团到达岷县旋窝村。当晚,毛泽东住在村民韩启明家的草屋里。旋窝村位于甘肃省岷县城南20公里处,是岷县麻子川乡所属的一个自然村。毛泽东到达旋窝村之后,有了将《七律·长征》腹稿写下来的条件。而在离开旋窝村后,毛泽东于20日到达哈达铺。即着手全军整编工作,23日后又昼夜行军,强渡渭水,召开榜罗镇会议,直至29日进驻通渭,一路时间和环境又相对倥偬。因此笔者以为,《七律·长征》很有可能就是写作于岷县旋窝村,时间当为1935年9月19日,9月17日开始构思于岷山,19日创作于旋窝村……”

斯诺最早将《七律·长征》翻译并在英文报刊发表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以印刷文字形式流传的诗作。也是最早被译成外文传到国外的作品。而最先传播与发表毛泽东这首“长征”诗的,却是一个外国人——美国进步记者、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1905-1972),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1927年从事新闻工作。斯诺1928年来到中国,在上海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和《芝加哥论坛报》驻华南记者,1930年为美国统一报业协会记者,在中国各地采访。1933年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联系与帮助下,斯诺与在上海行医的马海德医生,冒着生命危险。经西安来到陕北苏区访问,成为陕北苏区第一个来访的外国记者。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斯诺和毛泽东进行了4次长谈,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又长途跋涉,到边区各地去采访。1936年10月底。斯诺带着十几本日记和笔记、30个胶卷回到北平。并决心把“这些日子所看到的、所听到而且所学习到的一切。作一番公开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在其夫人海伦·斯诺的协助下。斯诺把带回来的采访手记迅速整理成文。不久,他便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上发表了一组有关苏区的报道。1937年初,斯诺还将发往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太阳报》等报刊的英文电讯稿原件提供给他的中国友人——燕京大学的进步学生王福时(时任东北大学代校长王卓然之子)。王福时深感这些文稿对中国人民了解陕北边区和西安事变真相的重要性,于是,就和时任斯诺秘书的郭达、燕京大学学生李放等一起,利用与《东方快报》的关系,迅速把这些文稿译成中文,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在北平的秘密印刷出版工作,书名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第一版印5000册。后又有十多种翻印本,总销量数以万计。此书除了从《亚细亚》杂志上翻译过来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有关川陕苏区的3篇见闻外,其余的都是斯诺的文章和访谈。斯诺还为这本书提供了32幅照片、10首红军歌曲和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的手迹,因而这本书成了最早刊载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的出版物。《七律·长征》一诗单独刊登在《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的封三上,标题为《毛泽东所作红军长征诗一首》。诗句竖排,每行两句,没有标点。全诗如下: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80244.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