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群
民族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产业,它的基础核心是——文化资源。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越来越高,如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同时,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它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民族软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因此,各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精髓。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相互交流,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共存的格局,少数民族文化独树一帜,具有原生态差异化的特色。本文以贵州黔東南西江苗寨的“牯藏节”为例,浅析其在当地节庆活动中的形式内容、发展趋势以及开发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意义。
一、中国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现状
目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建设,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层面,并与政治、经济、生态、社会建设并列为“五位一体”战略方针,文化的力量愈发凸显。5 000年的璀璨历史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遗产,构筑成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守望家园,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动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文化历史文明的历史发展轨迹。以节庆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彰显着当地居民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承。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反映出了人们在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民俗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人类无法解释生老病死和风雨雷电的现象,就将这些现象的形成归咎于鬼神乱力等超自然的灵力。这些神话和禁忌口口相传,成立大家约定俗成的文化;进入封建社会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需要得进一步满足,一些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俗活动应运而生。此后,社会不断进步,文化日益繁荣,不同地方、不同种族的人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形态、观念意识、社会生产水平、经济、宗教等。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具有传承性、异质性、模式性、民族性、地域性、集体性的特征;也具有服务群众,满足民众需求的功能。
民俗事项繁杂,种类众多。总的来说,民俗文化分成以下几大类:饮食文化、饮酒文化、茶艺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礼仪文化、信仰文化以及节日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逐渐受到了更多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独特且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文化吸引着广大的游客,使其转换为新的旅游资源。
节会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游客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地方文化,还能引起参与者的共鸣、娱乐身心。节庆是某一区域的或民族的人民出于某种需要,或者为庆祝农业丰产、祭祀祖先而举行的纪念性的庆典活动。通常场面都较为壮观、热闹。原始淳朴、节日繁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最具有资源优势,如:维吾尔族的“开斋节”、朝鲜族的“老人节”、侗族的“花炮节”,锡伯族的“抹黑节”、苗族的“牯藏节”等。下文中,笔者就以贵州黔东南西江苗寨的牯藏节为例,浅析苗寨“牯藏节”的起源、意义以及呈现形式等方面的研究。
二、西江苗寨“牯藏节”的简介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具有“看西江知天下苗寨”的美誉,是苗族文化保护最完整的村寨之一。距今建寨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这里距离雷山县县城有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有35千米,距离贵州省省会贵阳市约260千米。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赞美西江“以美丽回答一切”。
“牯藏节”,又名“吃牯藏”“吃牯脏”,目前比较通用的写法为“牯藏节”,它是黔东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每12年或13年举办一次,西江的牯藏节在虎年举办。活动期间,既有庄严肃穆的祭祖仪式,又有欢快热闹的娱乐活动。牯藏节在苗族人民心中,有多重意义,如祭祀祖先、祭拜上天、祈求风调雨顺等,是一个吉祥如意的节日。据《苗族古歌》记载,牯藏节在先秦时期便有了。苗族迁徙到雷公山定居后,牯藏节更为盛行。相传,人类的祖先姜央是为了祭祀创世的蝴蝶妈妈。据古歌中传唱道:有一年,有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地方上忽然瘟疫横行,死了无数的人。姜央认为这是因为没有祭祀祖先给他们的警戒和惩罚,祖先生气了,所以降灾难给了苗族人民。所以,姜央决定祭祖,祭祀蝴蝶妈妈,祈祷吉祥平安。祭祖之后,果不其然,瘟疫也停了,天降甘露,年年丰收、岁岁平安。姜央很高兴,便定下规约,从今之后,每一虎年都要祭祖,姜央定下了族规,后代子孙照办,代代相传,变成了现在的节日。
正是由于牯藏节的神秘和盛大,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西江苗寨参加。尽管黔东南的其他地方也有牯藏节,但是西江苗寨的旅游设施更加齐全,也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旅客认为更符合人们心中对牯藏节的想象。
三、“牯藏节”在发展过程中的变迁
牯藏节在当地还未发展旅游之前,是不对外开放的,外人不能随便参与,是一个神圣、庄严肃穆的祭祀节日。按照苗家人的习俗,牯藏节这天,杀了祭猪,祭了祖之后,所有西江过牯藏节的客人都要送走。到第十三天踩鼓跳芦笙时才回来庆贺,和西江的苗族同胞一起踩鼓吹笙跳舞。按照这一习俗,来西江参加的牯藏节的游客就会深受影响,游客刚来就要离开,游客不方便,也对西江的旅游不利。经过寨老们和牯藏头的反复商量,决定祭祖后就即刻开始踩鼓吹笙,客人和苗家人一起吹笙跳月,不需要离开了再回来。刚开始,有的村民不太愿意,因为怕坏了规矩,祖先们不高兴。牯藏头唐守成是赞成改革的,他接受过现代教育,更关注西江未来的发展。为了西江的未来,他同意对古老的习俗进行改革。他反复陈说,并在寨上对大家宣传,让大家接受了他的观念。从发展西江旅游、提高西江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说明了调整古规的道理。客人们来到西江,既想看西江的祭祖,又想看西江的踩鼓吹笙。如果按照苗族的古规,客人只能看一半,会留下遗憾,也对不住客人,违背了西江苗家人热情好客的原则。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游客不断增多。在当地政府的主导和宣传下,许多游客慕名前来。牯藏节盛大、神秘氛围深深吸引着游客,于是,在2010年对外开放了牯藏节。经过这一次的宣传,每13年举行一次的牯藏节成为了西江苗寨的一张名片。牯藏节节日期间所展现的苗族歌舞和各样的祭祀活动成为了苗族的文化,成了当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的牯藏节是西江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虽然不是长假期间,由于影响大,牯藏节期间进出往来的客人接近10萬。苗族的传统节日特定的仪式程序和内容,经过上千年时间的考验,仍然比较完好地代代相传下来。在这些传统的节日仪式中,我们能看到传统文化的许多表征:祖先崇拜、农耕文明、家族观念,等等。尤其是家属、家人、朋友的聚会进一步加深了人际交流、信息沟通和家族之间的联系。这些文化渗入每个仪式中,并通过参与者的体验广为传播。
旅游的开发,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大量进入刺激苗族祭祀仪式的复兴,这些仪式作为一张民族文化名片,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符号,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和内容。寨老、苗族牯藏头、活路头以传统苗族文化符号的身份,重新活跃在了苗族的节日、祭祀仪式中,成为这些活动中最明显、最具代表性的标识。最具代表性的是西江苗寨的牯藏头唐守成老师,他是西江小学的老师。在苗族的节日活动中,特别是牯藏节时,他是整个祭祀仪式的主持和象征。他还要陪同西江镇政府,接待前来观光的官员,要向旅游者、文化学者解答关于苗族文化的各种问题,他成为了西江民族文化的化身,也是苗族的文化传播者,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传播苗家人的文化。
四、中国特色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的发展趋势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它充分说明了节庆活动地域性活动的特点。中华民族大观园里,有56个不同的民族,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文化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民俗文化因其广泛的参与性、文化体验以及地区差异性的特点,更能给旅游者带来精神上的快感和视觉上的冲击感,能够给人们带来放松的感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和文化大繁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在这一时期,中华民俗文化在浓缩其精髓的同时,更是与现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赋予其新的特色,形成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中国特色民俗节庆文化。通过特色的旅游节庆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观光人群,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知名度,具有十分强劲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效应。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中国的民俗节庆文化呈井喷式发展,许多区域性和地方性的民俗节庆文化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上文提及到的;苗族牯藏节。中国民俗节庆类型丰富多样,其中以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节庆居多。依靠当地特色民俗资源,与悠久的历史、浓厚的节日风情、当地的物产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节庆文化依然是依托当地的资源,缺乏一定的创新,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中国特色民俗文化发展的巨大空间。民俗节庆发展历史不长,旅游品牌还处于成长期。中国传统旅游节庆举办的时间不长,尽管,节庆的历史悠久,但节庆旅游形成的时间较短且举办的时间都不长。近年来,通过学习国外的知名节庆活动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水平,高档次、优秀、高品质的节日活动正在渐渐形成。
最后,中国民俗节庆文化的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政府主导节庆文化,市场化探索初步显现。以前,大多数的节庆民俗都是由当地政府主导,由当地政府组织。这其中存在很多弊端,如:考虑到GDP增长、政绩工程等因素,忽略了专业的团队市场运营、策划、运作,导致许多的资源得不到最优化配置,效果预见不太好。不可否认,政府的调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节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政府应该放开手让市场进入。提倡采用“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模式,将整个节庆旅游旅游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形成良好的以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积极发掘和弘扬中国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增加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可以增加族群社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建构可以促进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安定,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
其次,民族文化的旅游能够带动文化复兴和繁荣,强化民族身份,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感。这种精神能够推动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促进当地居民主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进而激发当地对自己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具有较高的保护、保存意识。对当地居民重新认识自我起到了催化作用,当地居民可以将这些传统的文化符号进行传承和保留。对复兴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刻的意义,能够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再造和创新。
最后,从文化交流层面上来讲,积极发展民族民俗文化,是一座构起当地居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与外界沟通、交流,当地居民会了解和认识外面的世界,这也是学习外界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外界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过程和方式。通过彼此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减少隔阂和误解,增加民族感情的纽带,谋求全社会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