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旅游纵览·行业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邢志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各种非物质形态,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旅游模式渐成热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应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正确评估其旅游资源,避免过度物化包装,突出遗产的文化品质,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应始终不变,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必要性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新的亮点。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乡村旅游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富余劳动力、形成良好的循环,推动新农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河北省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有助于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除了要依托田园风光,更要借助千百年来沉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节庆活动。如今很多游客的目光已从自然山水逐渐转移到手工艺上,旅游者看重的除生态环境之外,更看重的是乡村独具的人文气息。河北省可借助全域旅游的契机,将非遗与当代人的生活接轨,找准自己的特色,保持融入生活的实用性,在营销模式上不断探索,让游客能体验到纯正的地方民族文化。

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调查

國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4批国家级项目名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 372项中河北省为149项,列全国第四位。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71项,包括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杂技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遗产项目,见表1。

由表2可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传统手工技艺类有磁州窑烧制技艺、生铁冶铸技艺、烟花爆竹制作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砚台制作技艺、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等,占总数量的19.4%,河北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对河北人民的衣食住行、生产活动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戏剧类有河北梆子、乱弹、石家庄丝弦、武安平调落子、评剧、皮影戏等,占总量的15.6%,河北传统戏剧对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贡献较大,其中有的更是驰名国内外;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有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太极拳、邢台梅花拳、八卦掌等,占总数量的13.6%,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发展壮大使江湖游艺登堂入室,既促进了河北文艺的对外交流,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见证和推动了河北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河北省传统音乐资源丰富,具有极为浓郁的地域特色,有唐山花吹、河北鼓吹乐、冀中笙管乐、昌黎民歌等,占总数量的11.3%;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的有新乐伏羲祭典、民间社火、灯会、抡花、抬阁等,占总数量的10%;传统医药数量相对比较少,有中医络病诊疗方法、脏腑推拿疗法、金牛眼药制作技艺,占总数量的1.7%。

(二)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习近平曾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对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河北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多样的地形地貌、深厚的历史文化,由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第一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320个乡村中,河北省有11个村;农业部公布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中,包括邢台县、承德兴隆县、承德县等17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农业部向全社会推介10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河北省的平山县东方巨龟苑、迁西县京东板栗大观园、涉县旱作梯田、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入选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北省以“周末在冀”乡村旅游品牌为统领,开发培育太行山水人家、坝上草原牧家、华北田园农家等六大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打造环首都、太行山、张承坝上、燕山、大运河、冀中南“六大乡村旅游片区”,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同时河北省也深入挖掘古村古镇、传统非遗、乡村民俗、优秀曲艺等文化资源,不断创新利用,在生产性保护的基础上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发展旅游的乡村达到将近2 000个,乡村旅游接待近1.7亿人次,总收入近350亿元,8万多人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稳定脱贫,让发展旅游成为脱贫富民的重要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不够,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体制机制、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使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系统性。非遗和乡村旅游融合需要将非遗资源与乡村风貌、风物等相融合,需要结合旅游的六要素进行资源重组,而不是简单地叠加。同时,“非遗”乡村旅游开发层次比较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大多数仍然停留在观光、观看表演、而且表演节目内容单独,表现力不强,游客参与性弱。河北省以非遗文化资源结合乡村特色串联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线路很有必要性,让游客可以深度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在融合过程中,通过功能重组和价值创新,构建新的价值链,产生“1+1>2”的产业叠加效应。

(二)“空心村”现象突出,传承人缺失

“空心村”主要是土地利用空心化和年轻人口空心化。河北省部分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口劳动能力低下,致使很多旅游项目,比如农事体验、节庆活动等因劳动力不足而无法开发。对于非遗传承更不容乐观,非遗传承人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中老年人,年轻一辈对非遗的技艺知之甚少。河北省要发展乡村旅游应加大对文化传承人延续性保障工作,让更多的年轻人意识到这些都是重要资源,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对非遗进行深度挖掘,参与到非遗保护发展中来。

(三)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鲜明

河北省很多农村开发乡村旅游大部分都是观观农家景,吃吃农家饭,乡村旅游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村一品”建设上辨识度不高,个性不突出。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所在,没有文化的旅游开发是缺少生命力的。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对文化的挖掘相对比较少,导致开发千篇一律,雷同性十分严重,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缺乏吸引力。因此河北省应依托非遗项目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多方面创新,努力让每个村都有特色的非遗产品。保护非遗传承人,创建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非遗人才,政策资金给以支持,延续传统,让非遗留住乡愁。

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贯彻中央關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开发。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河北省应依托自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体验式传承、系统性谋划、品牌化发展、全面性融合的发展路子。在融合推动过程中,形成传承和保护的领导小组、专家顾问,出台多项规划、制度、方法为非遗与乡村旅游的有效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坚实的组织保障。

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路子;依托非遗,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融合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通过多方联保、构筑产业平台、村企共建、政企银合作、推行“补改股”等有效举措,将非遗资源与乡村旅游要素深度结合,探索出一条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使非遗与时俱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灵活就业、就近就业,在家脱贫致富。

(二)注重文化沉浸式体验,打造全新创业创新平台

河北省应依托乡村古朴、自然、宁静的生态环境和原始自然景观,积极探索更多的发展模式,推行定制模式、雁阵模式等,改变传统的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模式,打造全新创新创业平台,把更多创新设计落地生根。让游客来到乡村能够真正抛开城市的烦躁,呼吸清新的空气,感悟生活的真谛。晚上住在民宿里,村民围着篝火为游客表演,将非遗元素融入其中,让每位游客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得到丰富的感官享受,深入了解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得到沉浸式体验。同时,可以利用非遗资源自编自导乡村非遗舞台剧,以乡村实景为舞台,村民共同参与,走出一条“艺术点亮乡村,文化延续未来”的创新实践之路,促进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能够永葆青春。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助推“非遗”乡村旅游发展

基于大数据建设,利用互联网搭建宣传河北省“非遗”乡村旅游新平台,使互联网成为做好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并与市场无缝对接。在宣传中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利用自媒体及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采用“线上+线下”模式,进行全方面有效宣传推广。充分利用互联网创建“手工品电商+线下手艺工场+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各类非遗传承培训班,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组织编写各类非遗乡土教材,开设非遗课程,组织学生非遗研学活动,搭建非遗文化和技能的知识平台,将非遗融入当代人生活。同时政府应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非遗实物和场所,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支持,合理开发非遗项目,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8142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