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史小建
作为清代帝王陵寝的主要管理机构,易县护陵村文化资源丰厚,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当前,护陵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凸显,开发模式单一,公众认知度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诸多问题叠加而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此,应在科学规划的规导下,加强古村落文化保护,优化传播策略,加强资金保障,努力实现护陵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的互促共进。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古村落作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属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合理开发古村落文化资源,使之有效融入乡村旅游,既是保护我国民俗文化命脉的根本,也是避免“千村一面”现象,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一、易县护陵村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
位于清西陵腹地的太和庄、五道河等14座清代古村落,作为当时西陵陵寝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工程管理、祭祀、守卫等各项事务,被称为护陵村。2000年11月30日,护陵村随清西陵皇家陵墓群一起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9月23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护陵村忠义村、凤凰台被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
(一)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1730年清西陵始建到1737年陵区建成,为对陵寝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和防护,清政府在陵区周边设立了由宗室王公、大臣和员役等各级官员执掌的专门管理机构,如东西府、八旗、礼部、内务府等。这些机构中管理人员及相关随行人员的居住场所最初被称为营房。随着时代变革,清政府与其各级管理机构不复存在。辛亥革命后,改陵制为村制,营房的性质和名称都发生了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对村落进行了规划。如今的护陵村共14座,包括凤凰台、晓新村、五道河、太和庄、忠义村、后部村、龙泉庄、龙里华、华北村、下岭村、北百泉、南百泉、张各庄和太平峪。护陵村村民为清代护陵人后裔,绝大多数是满族人。
(二)优越的环境资源
护陵村如星辰般分布在泰陵、慕陵等皇家陵墓周边,享有清西陵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西陵地势西高东低,境内诸峰耸立,以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为主脉,植被丰富,云蒸霞蔚,与四方绵延的山脉自然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北易水河蜿蜒盘旋于各座陵墓与村落旁,四季长流,古劲苍凉。陵区选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封闭观念以及“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村落临近易水湖、荆轲塔、狼牙山、云蒙山等著名景观。易水湖畔荆轲的悲壮豪迈、狼牙山上五壮士的英勇壮烈、乳水洞中孙膑的坚忍淡泊……诸多情怀与皇陵的庄严肃穆融合在一起,交织成护陵村落博大的人文环境。
(三)丰厚的古迹遗产
护陵村的古迹遗产众多,主要包括古围墙、古门、古街道、古桥、古井、古庙、家谱等。护陵村作为守护陵区的营房,早年戒备森严,外围有由毛石或青砖垒砌的宽厚围墙。民居依稀保存着营房的模样,院落朝向与清代贵族多选用四合院的坐北朝南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八旗营房的坐北朝南式,如凤凰台、龙里华,规格严谨,整齐划一;另一种主要朝向自己守护的陵寝,以示尊重,如面向泰妃陵的忠义村和面向昌陵的太平峪,都为坐东朝西的院落,庄严肃穆。古庙承载着村民们最朴素的信仰,几乎每座村都建有庙宇,保存比较好的当属凤凰台的真武庙。真武庙位于村中心,供奉着道教的真武大帝。据传真武庙是由刘墉监工修建的,门柱上提有对联:“前照九龙易水明,后靠玄武凤凰山”,意指凤凰台于青山绿水环抱之中,位置极佳。前门匾额上有“庥神荷永”四字,意为行善积德,永远得到神灵庇护。
(四)浓郁的民俗风情
从音乐舞蹈到特色饮食,从手工技艺到节庆礼俗,护陵村的民俗文化洋溢着热情浓郁的满族风情,并带有明显的宫廷特色。由金花盛会传承而来的民间音乐会能演奏《感皇恩》、《天下同》等清代宫廷乐谱;源于忠义村的摆字龙灯原名“文龙”,伴随13节龙灯的舞动可摆出13笔以内的汉字,寓意吉祥,内涵丰富,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蒸羊羔、蒸鹿尾儿、板肚等满族菜肴,制作精良,口感细腻,而且注重食材本身的营养价值,成为往来游客必尝的经典;精湛的油漆彩画和古建技术使村里的手艺人参与到故宫、颐和园等古建筑的维修工程中……宫廷的奢华与民间的质朴凝聚为浓郁的满族风情,体现在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使人沉醉其中。
二、易县护陵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的困境及对策
易县护陵村拥有独具魅力的深厚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之快速有效地融入乡村旅游,是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凤凰台和忠义村在经过规划修复后,依托清西陵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周边村落效仿的典范。但当前以开办“满家乐”为主的护陵村开发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应通过科学规划引领,逐渐将其沧桑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明完美融合,全力打造凝炼着典雅与古朴的旅游胜地。
(一)坚持规划引领,保护原始风情风貌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发掘古村落文化,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以政府为主导,组织专家综合进行旅游服务、土地利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规划,规划应注重整体性、地域性和可持续性。早年间,护陵村中许多民居在后人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了拆卖或翻修,一些古建筑也因重视不足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目前,绝大多数护陵村仍作为普通村落谋求着现代化发展。即便村落为发展农家游对景观进行了修复和包装,但大部分古迹仍难以复原,浓烈的商业气息也破坏了村落的静谧氛围。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以全局视角对护陵村文化及本地资源进行整合,将14座护陵村整体纳入开发规划,营造古村落群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护陵村与邻近的清西陵、狼牙山等景区优势互补的整体发展模式,借助地利优势、与景区浑然一体的文化环境及特色食宿资源吸引客源。立足于当地,充分调研,结合护陵村文化资源的特点以及西陵镇本地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确定发展定位和具体方案。明确包容的文化特性,立足于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在规划上坚持可持续性,保护原始风情风貌。
(二)夯实文化底蕴,开发创意旅游项目
古村落开发的优势在于发展历程中不断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在设立旅游项目时融合文化创意,有利于增加吸引力。当前护陵村的开发单纯依托清西陵景区,以古村落的静态展示和农家院的开办为主,缺乏民俗文化的体验项目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尽管清式建筑、满族菜肴以及街道边竖立的文化牌都在向游人展示着村落的历史和特色,但易流于表面。
村落景观的维护、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商品开发要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注重将历史故事、名人资源、审美观念、传承技艺等地方文化要素融入整体设计理念。2011年9月,韩国古都庆州撤除了原有的导示牌,在东宫、五陵等8处遗址安装了以“有故事的庆州旅游”为主题新的旅游导示牌。导示牌根据韩国漫画家李贤世描绘新罗历史故事的作品制作,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图画、照片、讲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简易有趣。护陵村旅游应打破以静态展示和吃住为主的单调休闲观光模式,从细节入手,将名人传说、民间艺术、节庆礼俗等文化资源通过展览、体验、开办教学、设计特色商品、举行庆典活动等方式融入景观,着重打造参与式旅游项目。
(三)优化传播策略,树立特色品牌形象
古村落知名度的提升离不开积极的传播策略。忠义村和凤凰台主要依靠省内的新闻媒体,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和满家乐的亮点进行宣传,在本地影响力较大。其他大部分村落采用横幅、宣传牌等传统户外媒介进行满家乐的宣传,影响力较小。
护陵村的对外传播缺乏主动性和规模性,传播内容缺乏创新性,应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在充分调动传统纸媒体、广电媒体资源的同时,整合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资源,利用微博、微信及时发布信息,借助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和人际传播的高效性优势传播旅游文化。在传播方式上,护陵村可先立足本地,策划公关活动。例如,以举办节日庆典、介绍文化风情、邀请学者考察等方式吸引媒体报道,利用省内大型展会、交流合作等平台推广文化资源,以提供优质服务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形象。此外,作为拍摄基地与影视文化公司合作打造以清史皇陵为背景或反映皇陵文化的高品质影视剧,树立特色品牌形象。影视剧的热播将加深人们对历史探寻的向往,届时推出“寻找清代帝王气息”的主题旅游,引领游客参观拍摄地,观看大型户外公演,体验制作民俗工艺制品并品尝满汉全席,刺激旅游增长。
(四)加强资金保障,健全配套服务设施
作为新民居示范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忠义村和凤凰台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两村逐步完成了道路硬化、广场修建、苗木栽植、集中供水等工程,面貌焕然一新,但村中没有修建公共厕所,游人如厕只能选择进入满家乐,缺少游客服务中心以及演艺中心、茶馆等休闲娱乐场所,应加强旅游道路、停车场、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以及游客服务中心、康体娱乐中心、演艺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全面打造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与一体的村落崭新面貌。
构建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体系才能使古村落发展无后顾之忧。村落没有集体产业,自筹资金比较困难。护陵村落群的开发当前无法完全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扶持,但可通过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个人、企业等各方社会力量的投资积极性。例如,奖励旅游企业的开业、增收、景区投资建设等行为;减免或补贴企业税收、水费、排污费等相关费用;对旅游行业的投资贷款和宣传工作予以优惠,等等。护陵村通过合理保护与开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进一步申请专项基金,吸引社会投资。政府、社会、村集体三方投入,共同营造投资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