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辉
地质公园规划是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则是编制好规划的重要的技术,本文着重讨论了地质公园规划编制中GIS和RS技术的应用问题,包括地质遗迹评价方法、地质公园规划数据库建设、地质公园范围划界研究、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公园环境容量计算和规划图件编制技术方法等六个方面,以期为如何应用GIS和RS技术编制好一份优秀规划提供思路。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中国地质公园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重数量发展到重品质的提高,从疏于管理到加强管理,从公园建设要求不够规范走向各项建设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新阶段。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建立了184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29处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成员,约占三分之一,是建立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初步形成了地质公园体系轮廓。
地质公园的规划是公园具体管理者用以建设本公园的依据,是各公园管理者应该严格遵守的“公园宪法”,因此编制一个好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是建设好、管理好地质公园的关键。查阅国内外相关期刊文献可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和遥感(RemoteSensing,RS)技术目前在地质公园规划的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与旅游规划、景观规划等不同的是,它最大的特色是要突出地学的科学性和空间数据的精确性,在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公园边界划分、土地利用协调等诸多方面都涉及到空间定位即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关的问题,目前在GIS和RS技术在地质公园规划编制中的应用还存在层次较低、应用领域较片面等问题,如:GIS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制图、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或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等方面,应用的层次还比较浅,深度的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分析建模等很少涉及;RS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成因演化分析等方面,未能在功能区划、总体空间布局等宏观方面有更多深入的应用研究;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方面很少涉及GIS技术,多采用属性定性或半定量的属性进行分析,很少考虑地质遗迹本应有的空间属性及相互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针对上述问题,决定开展基于GIS和RS的地质公园规划编制关键技术问题分析研究,旨在解决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与空间地质位置有关难点问题。其主要的关键问题分析如下:
(一)基于GIS和RS的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方法。地质遗迹是建立地质公园的根据,保护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的首要任务。目前的地质遗迹评价,大多是基于地质遗迹单点的定性的或半定量的评价,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很少考虑地质公园整体地质遗迹空间关联性,忽略了地质遗迹固有的空间属性。因此,需要建立基于GIS和RS技术,从宏观角度分析地质遗迹发育分布特征和成因演化规律,建立与空间位置相关联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方法。
(二)基于GIS的地质公园规划数据库建设。地质公园规划涉及大量空间数据,如何合理有效的管理好海量空间数据将是编制一份高质量规划的基础。因此,建立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库,整合地质遗迹数据库和遥感影像、基础地理、地质、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管理规划等空间数据库,全面掌握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建设和其他相关规划等方面的现状和规划情况,从而为制定地质公园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三)地质公园范围划界研究。地质公园在申报时往往对公园边界划定具有随意性,贪大求全,且对地方建设前景、矿权状况考虑不够,往往面积过大,给公园管理、地方发展造成麻烦。因此合理调整公园的面积成为地质公园规划编制重点中的重点。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地质遗迹集中度的方法划定地质公园边界,确保在效保护地质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的前提下,综合与各类景区、各类规划的协调,避免与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相冲突。
(四)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是地质公园规划的一个难点问题,需要在收集相关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数据的基础上,采用遥感影像人工目视解译、GIS空间分析等技术,对地质公园土地利用与公园建设之间的协调性关系进行分析,综合协调有效控制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
(五)公园环境容量计算。公园环境容量计算,应参照风景名胜区游客容量国家相关规范和国内外环境容量的各类不同指标,基于GIS和RS技术,结合地质公园实际,采用遥感影像人工解译划定可游区域和可游路线,计算单位面积容量和游览道路容量,继而计算公园日环境容量和年环境容量。
(作者单位:浙江省长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