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治元 蒋凤英
“互联网+”背景下要求旅游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开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建立起掌握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旅游师资队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和适应能力。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必然需要大量能满足市场要求的旅游人才,而未来的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与互联网相关。201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由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人数只占总比的3.6%,出境游中高达65%的客源已不再是由传统的旅行社提供服务。传统旅行社的处境在携程网、去哪儿、途牛网等的进攻下举步维艰。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也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形态、新业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各产业(包括旅游业)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密切关注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影响,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国内大约有5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但在办学规模得以扩张的同时,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差强人意。在近几年由教育部和各省公布的就业预警“黄牌”、“红牌”专业名录中,旅游管理专业多次榜上有名,甚至在2014年时上升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国内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虽较早出现在研究型大学,但是当前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主力军却演变为地方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然而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却采用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使培养的人才在能力方面不能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因此,设置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老师从整体上认识影响学生能力构成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这将有利于动态把握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研究,让用人单位加深对大学生能力的认识和了解,用人时才有可能优先考虑本专业的毕业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综述
随着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旅游教育在我国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成长过程。1978年正规旅游教育的出现后,学者们开始对旅游专业进行关注和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也相继召开。在研究的进程中,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的主体——大学生的能力逐步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采用关键词搜索,发现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发表。秦远好等(2011)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学生、学校及企业的大量调查,找出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构成要素。并通过能力期望与实际能力的差距研究,指出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途径。徐峰(2011)通过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不同个体就业能力的差异,通过差异找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纵观现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能力的研究目前主要从就业角度、学科角度、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关系等角度进行探讨。而在“互联网+”这种新业态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的构成很少涉及。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传统的能力构成难以适应旅游市场人才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的构成研究应符合“互联网+”的总体导向。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构成
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旅游管理部门都热切欢迎那些既拥有旅游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又懂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加盟。而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构成很大程度上都是沿用了研究型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的体系,仅仅注重旅游服务技能的培养和旅游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移动平台的创新应用、网络新媒体营销等能力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王钦安采用现场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式,通过基于岗位需求的研究,指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主要是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中较为重要的能力分别是: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和市场营销策划能力是旅游企业最需要的,对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物件与规范操作能力,再次是引导讲解能力和法规应用能力。
方法能力主要包括:改造创新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
社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诚信与敬业;公关礼仪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能力笔者认为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基本上吻合,故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
四、“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作为旅游行业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在人才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从笔者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很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还是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传统的旅游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这种培养方式下培养的人才的能力就不能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背景下新业态的出现,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人才能力培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强调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
我国教育传统体制中,在长期广泛采用的“灌输式”理论教学和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时采用标准答案的方式影响下,缺乏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通过模仿学习知识,而不善于创新。互联网时代对创新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的要求要高于传统经济时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方法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首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根据旅游业岗位群所需的关键能力以及能力要素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运营等;导游业务课程中要加强智慧景区讲解方面的内容以及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等;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智能停车、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等;在旅游规划课程中增设智慧景区规划建设的模块等。另一方面,修订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新开设电子商务实务基础、网络零售实务、网络营销、3S技术基础等课程。
(三)应重视德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旅游业本身就是服务性行业中的一种,其最重要的就是满足游客的需求,然而,对于“满足”的观念,不能停留于简单的“服伺满足”方面,应该认识到全域旅游中的服务理念,认识买卖双方之间的新型关系,把通过创新旅游产品来提高游客的体验价值,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己任,是旅游企业发展中赢得口碑、获取信任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服务提供者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素养。所以应重视德育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亲和力,从而一步步使管理者得到完善,最终将其力量投射出来,反映在游客的印象中,为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持久的利益。
(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队伍中,很多都擅长于知识的传授而弱于创新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在绩效考核设置中,应加强对老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奖励,刺激老师开设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教育的课程。同时也要为教师多接触社会创造条件,定期派老师到携程网、去哪儿、途牛等企业任职一段时间。教师只有多参加实践,才能较快的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1、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2、一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