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旅游纵览·行业

华侨在祖籍地的社会网络与一带一路建设关系研究述评

华侨在祖籍地的社会网络与一带一路建设关系研究述评

阮文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的振兴之路,是亲和之路、互利共赢之路。我国海外华侨众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侨乡祖籍地的社会网络对于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为实现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与对话,以社会网络促进侨乡地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一、引言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而我国的华侨将是促进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润滑剂,其华侨的社会网络能够加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与国外的交流、发展,加速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目前对于“一带一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政治交流,较少从海外华侨在祖籍地的社会网络进行研究。

二、华侨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

“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这里的定居指在外国已经获得经由所在国政府允许的永久定居权,但并未加入居住国国籍。目前华侨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对于华侨社会网络的概念,郑一省(2004)认为多重网络是侨乡和华侨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网络,是一种联系跨界、跨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多线、多群体、多层面的复杂关系网络。林海曦(2014)认为华侨社会网络是集血缘、地缘于一身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其他学者也提出不同的观点,如黄英湖(2011)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彼此之间通过各种渠道互相联结起来的社会关系总和。

在华侨社会网络的分类研究中,林海曦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提出华侨的社会网络主要包括族缘关系网络、地缘关系网络、姻缘关系网络、侨团关系网络(林海曦,2014)。在华侨社会网络的作用研究方面,黄英湖(2011)指出,海外华侨可以依靠社会关系网络立足祖籍地,并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援助、发展事业,社会关系网络还发挥了内部协调关系、处理矛盾、化解纠纷、和谐侨社的作用,并具有联络情谊、增强内聚力、举办公益事业、扶危助困等功能。同时华侨华人的经济资源、人际资源等对于侨乡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郑达,2007)。

三、“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目前,“一带一路”的内容研究主要涉及区域战略、经济往来、旅游活动、文化交流和合作机制五个方面。

(一)区域战略方面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格局的总体态势将是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从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安树伟,2015)。“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有利于化解我国过剩产能,有利于改善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互惠互利的资源配置,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黄端(2014)指出福建应凭借闽籍海外华侨华人深厚的人脉,发挥国际商业网络的优势,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在各个层面的合作,全力构建一条重点面向东南亚、兼顾南亚与非洲、以经贸和文化为内容的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吴崇伯,2014)。

(二)经济往来方面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给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也为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带来经济机遇(杨伊慧,2015),还可以促进内陆和沿边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进程(霍建国,2014)。在经济、能源和文化合力驱动下,新丝路各地区通过交流、贸易、竞争与合作来追求区域利益一体化根本目标(卫玲等,2014)。

(三)旅游活动方面

丝路旅游合作主要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目的地间合作,它以丝路历史文化为核心,以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轴,以利益分享为动力(李文兵等,2010)。南宇(2010)提出丝路沿线城市应发展跨区域、无障碍、一体化旅游,联合开发西北区旅游产业带和产业网,完善西北区旅游中心城市的网络布局。

(四)文化交流方面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具有的历史内涵与价值功能,应该用世界眼光、现代理念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鑫,2014);施福平(2014)提出从深化高层文化互访、双向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举办文化活动、共同发展文化贸易、文化资源互通共享等方面,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中的文化先发效应;崔莉萍(2014)从陆地文明的回归、跨文化传播形态、中华文明再传播的内容变化、中华文明在全球传播中增进中华民族认同等四个角度研究世界多维文明的交融共生。

(五)合作机制方面

区域和产业层面的合作机制建设相对比较复杂。产业层面的合作机制涉及交通运输(余元玲,2012)、服务贸易自由化(逯宇铎,2011)、能源合作(唐彦林,2007)、物流合作(聂文元等,2008)以及丝路旅游合作(李文兵等,2010)等;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实施往往缺乏合作基础、存在外围陷阱以及大国威胁,没有现成的合作模式(马莉莉,2014)。

四、华侨社会网络与“一带一路”的关系研究

华侨社会网络与“一带一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者们从各种角度进行研究。黄端(2014)指出,海外华侨华人是“一带一路”建设当之无愧的先行者、见证者和实践者。海外华侨华人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广泛的政界商界人脉,他们对中国和家乡情况也很熟悉,具有沟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连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天然桥梁和纽带(余密林,2015),他们成为东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的推动力(林永豪,2014)。陈彤(2007)也指出,随着闽籍侨民几百年来源源不断向东南亚地区迁移,形成了福建在东南亚特殊的闽籍华商网络。福建拥有海洋资源优势,又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华侨华人是福建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优势(林勇,2014),可以借助丰富的“海丝”资源和华人华侨资源等独特优势(朱鹏颐、施婉妮,2015)来发展一带一路,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在各个层面的合作,全力构建一条重点面向东南亚、兼顾南亚与非洲、以经贸和文化为内容的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吴崇伯,2014)。

五、述评与展望

(一)研究述评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华侨华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与经济上,较少关注华侨在祖籍地的社会网络,而华侨更加重要的是我国与国外交往联系的桥梁,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文化经济上,更是社会网络上的一种表现;已有部分文献涉及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或者一带一路的关系研究,但尚未发现从华侨在祖籍地的社会网络视角进行的研究,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相关研究缺少实际指导作用,较少针对案例地进行系统的扎根研究,而已有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较少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多数研究只是简单的进行现象、问题与对策研究,没有深入的研究其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

(二)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关于华侨社会网络与“一路一带”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完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研究视角。从华侨在祖籍地的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一路一带”。

2、加强实证研究。建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等进行实证研究,拓展华侨在祖籍地社会网络与“一带一路”的相关规范研究,为我国借助华侨在祖籍地的社会网络建设“一带一路”提供理论指导。

3、进行系统的扎根研究。以沿线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的研究华侨在祖籍地社会网络与“一带一路”的内在机理与影响机制。

4、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一带一路”的研究涉及范围广,不同领域的学者跨界合作可以带来不同的想法和思路,跨学科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灵感,寻求新的突破点。

5、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关于华侨社会网络与“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还是比较薄弱,应加强对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及连续性、系统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9613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