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霞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存在价值和重要意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作为博物馆的核心与灵魂,藏品一直是博物馆联系公众、发挥职能的媒介与桥梁。深入地研究藏品与博物馆发展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优势,传播城市文化、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拓展数字化空间,实现博物馆功能的最大化。
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博物馆是每座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设施。它典藏、研究、展示人类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各式物质文化,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诠释历史。公众参观博物馆,不仅可以获取知识、陶冶情操,还能与历史隔空对话,引发深入思考,激发创作灵感。可以说,博物馆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藏品与博物馆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博物馆的核心资源—藏品,来实现博物馆功能的最大化,让它在传播城市文化、服务公众、多元文化交流、拓展数字化空间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走上一条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笔者以避暑山庄博物馆为例,谈谈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藏品与城市文化
城市的历史不能重演,但透过博物馆的收藏与展示,公众可以追根溯源,明白一座城市是如何发展延续的,城市的文化是怎样丰富多彩的,自己是如何融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博物馆可以传承文明,保留和重构一座城市的记忆。
博物馆传承文明、保留记忆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就是使用特殊的语言——文物藏品,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来实现。博物馆的内涵底蕴,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来表现;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联系,主要是以陈列展览为媒介;博物馆与外部的交流对话,亦主要是以陈列展览的形式进行。博物馆提供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公众通过品读展览,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每个展览、每件展品对于不同的观众个体带来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要想做好一个陈列展览就必须从创意和设计入手,根据藏品的特质,构建一个有主题、有铺陈、有高潮的展览情节,并采用新颖的叙事手法表达出来,把一件件孤立的文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文化体系当中,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因为这些展品能给予观众最具直观形象的信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观众参观展览,也是通过展品了解其独特价值,得到美的享受,进而能够感知这座城市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明确了展览的主题定位后,从藏品的数量、等级、价值、特色、类别、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考量,选出契合主题思想、能够体现馆藏水平和级别、既有价值又有特色、满足多种表现形式的上展藏品来举办展览。一个精美的展览可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凸显其核心价值,一个精美的展览甚至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有效利用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可以搭建一座传播城市文化的桥梁与平台。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避暑憩养、怀柔固边的宫苑,其博物馆典藏,以宫廷御用珍宝为主。古朴典雅的建筑、美轮美奂的藏品融注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内涵,诠释了避暑山庄在有清一代重要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岁月轮回、时光流转中这些皇家珍玩静静伫立在殿堂里,但它们已揭开帝后生活的神秘面纱,作为那段逝去光阴的见证,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代表的是承德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是团结统一、和衷共济的“和合承德”理念,是承德这座城市发展的源泉和根脉。整合这些优势资源,树立品牌形象,能让城市文化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了解城市的文化,融入到城市文化当中,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人们对自己生活、工作城市的关爱,这也就意味着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充当的是积极的、直接的角色。在博物馆发展的道路上,应该更好的担负起传播城市文化的责任,让城市的韵味与活力,在它的身上得到升华。
二、藏品与服务公众
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服务的对象是公众。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是一个公益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公共知识空间。它不再是大门紧闭、守卫森严的文物库房,也不是高高在上、教化参观者的象牙塔,而是一个与参观者平等交流,让他们发现历史、提出疑问、探索未知,享受学习快乐的地方。博物馆提供藏品,学者可以藉此进行专业研究、学生可以藉此学习知识、儿童可以藉此启迪智力。博物馆是历史的起点,藏品是联系历史与公众的纽带。
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搭建一个和谐顺畅的交流平台,既需要突出文物藏品优势,还需要突出人文关怀,展览设计时要注重观众的感官感受,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表现形式,通过体验、互动的方式来传递展示信息,观众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要关注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拓展多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还要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使观众在博物馆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体会到亲情服务,又能得到休闲娱乐的满足。只有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喜爱博物馆,才能赢得社会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博物馆的各项事业得以长足发展。
如今全国的博物馆都在围绕“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通过开展义务讲解、军民共建、社区宣传、走进课堂,有奖征文、学术论坛等形式,吸引大量公众走进博物馆,当他们获取知识并从中受益后,就会不知不觉将其列为自身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将博物馆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课堂。与之相应,公众就会更加关注文博建设、关注文物保护工作。志愿者服务工作,也是当前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一条基本途径。志愿者一般是各行业的佼佼者,有强烈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兼具观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经过业务知识培训和礼仪、规章、制度培训后,志愿者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轨道,就能在博物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志愿者,博物馆能够及时了解公众的需求,并把这种需求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方向。通过志愿者,博物馆理念、博物馆知识、博物馆文化也能在社会各个层面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拓宽了博物馆信息反馈、社会推广之路,也拓宽了博物馆的发展之路,使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更加丰富。到目前为止,服务于避暑山庄博物馆的志愿者前后有五批近二百人,大都是从承德高校中选拔出的品学兼优,热爱山庄文化的大学生,他们的工作涵盖讲解、疏导、服务等方面。博物馆经常组织志愿者学习、座谈,建立了完整的志愿者服务档案。如今这些年轻、热情的面孔成为活跃在避暑山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藏品与多元文化交流
根据自身藏品的体系和特性,每个博物馆都拥有相对稳定的基本陈列(长期展览),基本陈列是博物馆的筋骨和主干,也是博物馆展陈的基础。比如首都博物馆的“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有文字记载,有文物佐证,能让观众从中读懂这座城市,理解老北京人、老北京城的性格,了解首都北京三千多年城市的底蕴。专题展览,是对基本陈列的主题进行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最能反映了一座博物馆典藏的特色。上海博物馆就以青铜器、陶瓷器和历代书画等专题展享誉国内外。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举办临时展览,包括外出巡展和引进外展作为对基本陈列的延伸和拓展,构建一个内涵丰富、可持续发展的陈列展览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公众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历史研究不断推进、艺术理论不断更迭,科技手段日新月异,这些都促使陈列展览不断地更新变革,而且周期逐渐缩短,程度逐步加深。在这种背景下,临时展览因为灵活、富有创意的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举办临时展览,能够提高藏品利用率,把那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珍宝以独特的视角展示给公众,满足“快餐文化”时代人们追求新奇、多变的心理,来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强化博物馆社会职能。通过馆际之间合作,以外出巡展、引进外展的方式举办临时展览,一方面可以弥补自身馆藏的不足,给观众提供了更多欣赏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文物精品、享受人类文明硕果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以交流促发展,以合作促发展。今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必须着眼于精专性和多样性两个方面,结合自身特色和观众需求,举办一些喜闻乐见的辅助性展览,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藏品与博物馆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数字化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数字化技术可以应用到博物馆的收藏、保管、研究、展示、宣传、安保等各项工作中,藏品的信息化是其中重要一环。以往如果一件珍贵藏品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脆弱,可能就会深藏库房秘不示人,或者用复制品代替展出,使人无法一睹原物风采,留下遗憾。现在则可应用数字技术手段对这件藏品的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包括相关图像、影像、声音、文字等,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并存储,通过虚拟博物馆、网络传播、视频播放、信息查询等多种方式提供给公众。其丰富的信息,动态逼真的效果可能是观众在参观传统博物馆都无法获得的。博物馆的数字化改变了传统既有的工作模式,博物馆的数字化迎合了部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它具有传递信息快、新、灵活的特点,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数字化藏品,翻阅电子文献书籍,品味虚拟的专题展览,不受时间、地域的制约,传播空间无限广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避免因资金限制、场馆限制而造成藏品利用率低的尴尬局面。还以避暑山庄博物馆为例,它是依托古建作展室,古朴典雅的环境氛围更容易加深观众对展品内涵的理解,但同时中国传统古建的一些局限性,如采光、防火、密封等方面的问题,给文物保护和陈展工作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大量的珍品和古籍文献无缘与观众见面,只能静静搁置于库房。这就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开发虚拟博物馆,网上图书馆,作为实体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如今博物馆的数字化成为世界各国博物馆亟待开发的要务,我国博物馆界在数字化方面的工作一直在探索中进行,起步早晚不一,发展程度不同,但总体趋势殊途同归。目前大多数博物馆主要着手进行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相信随着探索的深入和工作的推进,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必将全面拓展到博物馆的整体运行上面。
藏品是博物馆的灵魂,是博物馆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把它变为催化剂,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每座城市的地标和文华殿堂,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自觉走进博物馆,体会它动人心弦的永恒魅力。
(作者单位:避暑山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