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菲
精准扶贫是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实施的关键。在济南市旅游精准扶贫的战略开发中引入精准识别,就是要依据客观现实识别真贫区域,按照科学维度识别真贫人口,遵循可行性原则识别旅游项目,确保识别地区、识别人口与识别项目相统一,促成精准识别的实现和长期效益的持续。
一、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作为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扶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的一种贫困地区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然而现实中扶贫效果却不能持久,短暂脱贫或二度“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扶贫对象多定位于贫困区域而缺乏对贫困人口及其发展的关注;贫困目的指向于经济效益诉求而非综合效益;在扶贫过程中未能根据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的现实情况区别对待;旅游扶贫方式粗放,以“灌水式”、“输血式”扶贫模式为主。旅游扶贫精准度不高,缺乏对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项目甚至扶贫发展阶段的具体分析,导致扶贫效率降低,效果不显著。 因此,如何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化程度,是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济南市进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现实必要性
济南市作为山东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但发展不平衡,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贫困现象仍十分突出。据统计,按照济南市定标准,目前全市尚有917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24.2万农村贫困人口(省定贫困线以下有17.7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6.9%。按照市扶贫开发工作指导部署,计划到2017年基本完成省定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到2018年全面完成市定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扶贫任务艰巨。
调查发现,济南市贫困农村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从地域分布看,占总数70%左右的贫困村集中在山区,尤其是南部山地丘陵区。受地形地貌、交通配套等自然禀赋条件的制约,制约了山区居民与外部商品与服务及信息的交流。
(二)从耕地等农业生产条件看,贫困地区农业的弱质性明显,人均耕地少,生产手段落后,不具备发展大农业的条件。
(三)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山区特别是济南市南部地处城市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脆弱,属于济南市严格控制发展的地区,基本不存在发展传统工业的可能。
劣势存在的同时也恰恰是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交通闭塞成为贫困地区原生态环境的天然保护屏障,耕地的缺乏成就了连绵不绝的果木、森林,良好的生态培育了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材。南部山区逐渐成为济南市民近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有济南“城市后花园”之称,每天的游客总量在20万人左右,乡村旅游成为山区居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南部山区旅游业的开发,也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景区开发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等,旅游业发展提升乏力。在当下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倡导下,如果能够对贫困地区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动态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利用国家的利好政策与投入,探索新的乡村旅游业态形式,不失为产业脱贫的一种新尝试。
三、精准识别在济南市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精准扶贫政策能否在济南市旅游开发中科学贯彻落实,其前提与关键在于能否科学精确的识别出扶贫对象。
(一)要识别贫困地区的范围。在济南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中,能够依靠产业脱贫,进行精准扶贫的贫困地区必须一方面符合国家扶贫政策的标准,另一方面必须具有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旅游资源。根据济南市规划局在2009年《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南部山区的范围: 即北至济南市中心城南边界,南至泰安界,西至历城与长清区界,东至章丘界,面积14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60.98万人。西部长清区所辖7 乡镇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旅游资源较为缺乏。因此,我们识别的可进行乡村旅游产业脱贫的区域为济南东部以历城区所辖乡镇为主的济南南部山区,主要包括: 仲宫镇( 绣川乡、高而乡已于2005年底并入仲宫镇)、柳埠镇、西营镇以及“三川”——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面 积 共552km2。该地区主要以农业经济和旅游业为主,其中,仲宫镇和柳埠镇经济基础相对较好。
(二)要识别贫困人口类型及其特点。在对贫困人口的识别中主要依循三个维度进行。
1、“识别真贫”。对于划定为南部山区的贫困人口而言,并非是所有的贫困人口都可纳入这一范畴。贫困有“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之分。相对贫困是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绝对贫困则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我们所谓的识别真贫就是要把符合国家、省市“绝对贫困”政策条件的人口识别出来,确定贫困人口的数量和区域分布,杜绝浑水摸鱼的现象发生。
2、“识别致贫因素”。贫困人口的数量范围虽已确立,但并非是所有贫困人口都能参与到旅游精准扶贫的战略中来,还要区别对待贫困人口的各种情况,具体分析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是客观因素(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资金、缺技术、缺设施、丧失劳动力)致贫,还是主观因素(思想保守、发展动力不足)致贫。如果因为客观因素致贫的人口可以通过外力(政策、资金、法律等)的援助吸纳到乡村旅游的扶贫队伍中来的人可以划定为扶贫人口,而对于那些因病因残等致贫的人口是很难运用旅游产业脱贫的,也就需要充分利用国家的社会保障系统帮助其脱贫。
3、“识别参与意愿”。影响贫困人口识别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贫困人口主观参与的能动性。只有那些有能力且愿意参与旅游扶贫的贫困人口才是我们精准扶贫项目的真正参与者与生力军。
(三)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还包括扶贫项目的识别。贫困地区虽具备了旅游开发的条件,但是有条件并不意味着旅游扶贫开发就能成功实现,还必须提出可行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是否准确,一方面会决定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及市场效益的大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和收益水平。以南部山区为例,有40余处具有旅游价值的景点,有自然旅游资源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也有人文旅游资源,如遗址遗物、景观建筑、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旅游项目识别必须具备开发的可行性,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类是尚未开发但可开发的项目,一类是现已开发但开发不够全面的项目。南部山区目前尚有一些可开发但尚未开发的旅游项目,比如体育资源。可以结合南部山区的山水资源空间条件,可以引导开发游泳、划艇、摩托艇、潜水、滑水、溯溪、漂流、远足、露营、登山、山地障碍赛、户外生存技能、滑雪、攀岩、极限越野等极限拓展体育项目,以吸引年轻游客群体的需求。现已开发但开发不够全面的项目涉及类型比较广。有名人资源,如终军、杨坚、李世民、黄巢等都与南部山区的山、水具有很多相关性,尚待进一步挖掘;有佛教资源,南部山区的古镇柳埠存有众多的古代佛教文化遗存,古朴大方的四门塔,雕刻优美的龙虎塔,造像精湛的千佛崖,全国最大的石砌塔林,古齐长城遗址等。这些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在佛教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价值,然而其影响力与其自身价值尚有差距。另外,南部山区目前只有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红叶谷、九如山风景区等几处国家4A级旅游区,还缺乏国家5A级景区景点的建设,景区景点档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结论和建议
济南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就是要确保识别地区、识别人口与识别项目相统一,贫困地区是依赖于历史条件与现实资源的地区,贫困人口是贫困地区中符合政策条件、有主观意愿且能够参与到旅游项目的开发中来的群体,旅游项目是依赖于可行开发的旅游资源,且能够匹配地区发展与人的长期利益的项目。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促成了精准识别的实现。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