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耘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肇兴侗寨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规划现状的分析,阐述了肇兴侗寨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黔东南肇兴侗寨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乡村旅游的内涵在不断的归纳和完善中充实和发展,总体来说,基本认同以“乡野农村的风格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提供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条件的一种旅游方式”。
本文所研究的肇兴侗寨,是贵州省内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乡村旅游发展区,它以肇兴大寨为中心,包括纪堂、纪伦、登江、堂安、厦格上下寨、上地您坪及萨岁山在内的“八寨一山”侗族村寨群落。该旅游区旅游资源核心是保存完好的侗族民族民间文化。这些文化景观构成了此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基础。
一、肇兴侗寨旅游发展的现状
肇兴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东南部,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将其定位为全球“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核心是文化景观,古老独特的侗族民族民间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呈现出极具特色和珍稀性的文化现象,这种保存完好的古老文明形态,在当今世界很少见。同时,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组合,乡村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结合,为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和乡村文化体验游奠定了基础。
该地旅游资源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民间建筑方面,分为传统建筑与后期建成的主题展示中心。以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寨门、水车为代表的传统建筑,是侗族文化的集中代表。主题展示中心的21个主题展厅分别从生产生活、手工技艺、民族信仰、民间艺术等全面诠释侗族文化及传统技艺,将传统视野下各类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生活性的活态文化呈现出来,其布局与古建筑四合院相似,共有沿河而建的房屋建筑19栋分布在肇兴河的两旁。
(二)民间艺术方面,肇兴有“鼓楼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侗族大歌形式较为固定,种类繁多,主要歌曲类型分为:鼓楼大歌、叙事大歌、混声大歌、童声大歌、拦路歌等;形式分为独唱和众唱组成,最大的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于2009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多用自种、自制、自染、自绣得布料制成,配有少量绸缎装饰,颜色以青、蓝、紫为主。
(三)对外影响力方面,1993年开始被贵州省文化命名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2003年文化部纳入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2004年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2007年中国《时尚旅游》杂志和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有诱惑力的33个旅游地之一;2009年,建设部和文化部共同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发展过程中的多重制约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地基础资源与自然、人文景观的相互作用和促进。发展意味着破陈推新,如何将基础建设的合理规划与统筹,旅游功能区的设计与重组,传统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结合起来,打造成为一个有序且主题明确的肇兴侗寨旅游区需要多方努力与共谋。与此同时,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且在继承和发扬方面的问题日益严峻,伴随着商业化、功利化倾向及当地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渗透,民族文化的继承呈现出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文化与技艺的传承出现“断代”危机,失传与消亡迫在眉睫。基础设施、消防设施及容纳度较差,水电方面出现供应不足游客投诉较多。此外,旅游服务的人员文化素养、服务意识及专业技能较低都是客观存在的情况。
三、制约下的发展途径与突破
2014年,贵州黎平县抢抓“贵广高铁”过境机遇,抢占侗文化旅游产业制高点,全力打造侗文化旅游发展创新示范区。“贵广高铁过境黎平,无疑给黎平旅游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谈及贵广高铁,黎平县原县委副书记、县长唐浩介绍,乘坐贵广高铁,从黎平到广州只需3个多小时,到贵阳仅需1个多小时,黎平从贵州“边城”变身贵州连接珠三角的“桥头堡”。据统计,贵广高铁开通首月,黎平肇兴景区接待游客2982人,其中持高铁票游客占27.8%;春节黄金周期间,黎平接待游客达11.42万人次。201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人数225. 6 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37%。
在合理配置基础设施以及建立展示中心的基础上,保护民族风俗、民族建筑和本民族语言的原生性,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应有的理念和方向。旅游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良性共存需要多方的资源共生和多途径、多渠道支持和共建。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是肇兴旅游资源的亮点和重点,把握这些核心并进行重点开发打造,对肇兴乡村旅游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黎平乃至肇兴按照“文化引领,开放带动,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率先突破,现在黎平正建设成为湘、黔、桂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贵广高铁、厦蓉高速、黎洛高速、黎平机场航线开通,构筑一张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面向珠三角乃至全球旅游目的地打造侗族文化之都。以侗族民族风情小镇、传统村落和原始风俗为核心的百里侗寨逐渐崛起,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旅游发展目标将如何对当地旅游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何面对肇兴侗寨已有的成绩和把握未来旅游发展机遇,这正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