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丽 胡江陵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省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伴随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失地农民这一特殊就业群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因失地农民整体就业能力不高、就业困难,使得国际旅游岛建设速度受到影响,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及模式, 尽快提升失地农民整体素质, 解决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意识及技能欠缺问题, 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简介
2010年1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若干建议相关文件,至此,海南省正式步入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轨迹。海南省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有发展国际旅游岛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但是由于起步晚、起点低,海南省整体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想要合理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海南科学发展难度较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海南省的区域优势建设国际旅游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地区,才是加快发展海南省社会经济的必经之路。
二、海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
(一)数据来源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是提升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一定就业能力的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失地农民培训需求主体视角,分析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分析方法来研究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本课题调研对象是国际旅游岛建设涉及区域内具有就业能力的失地农民。根据农业劳动力的分布的区域的不同将海南省农户分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调查村采用选择抽样的方式,调查农户则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时间为2014年6月~9月,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73份,有效问卷25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7%。
(二)失地农民的主要特征
1、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及就业技能欠缺。
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欠缺。调查结果显示:首先, 45岁以上的劳动人口中,学历为初中及以下水平的约占73.5%,受教育程度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就业;40岁以下的就业人口相对受教育水平较高,但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也仅占5%;其次,失地农村就业技能培训缺乏,被调查者中有65.3%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竞争力较弱。失地农民由于没有技能,不懂管理,就业范围狭窄,就业职位有限,
2、失地农民观念陈旧,就业意识淡薄
陈旧落后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失地农民因海南区位优势,生活水平近些年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求职过程中对劳动报酬期望值高于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造成了再就业困难。强烈的地域和生活优越感,使城市周边的失地农民不愿屈身于服务性行业就业,从而错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部分农民的小农意识过强,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考虑过长远利益,没有树立就业优先的意识,一些农民安于现状,止于惰性,认为生活过得去,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被征迁农民得到一笔较可观的补偿金,生活安逸,就业紧迫感不强,影响农民的再就业。
3、失地农民普遍培训意愿强烈
调查显示,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地农民对于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传统的“技不压身”的观念的影响,失地农民愿意接受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薪酬水平也是驱动失地农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原因,从事简单技能的体力劳动职业,工作稳定性差,薪酬待遇低,高技能水平的技术工种不但薪酬待遇好,且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和人格满足感,这对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激励作用很大。接受培训是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水平,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唯一路径。
4、失地农民对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需求量较大。
由于文化水平的影响及职业教育的缺乏,失地农民在就业意向一题中65%选择的是进城务工、进厂或创业,对于再就业培训项目多选择了可以满足市场竞争需要和实用性较强的创业,如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与维修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在被调查者中只有22.7%的人短期内不会参加培训外,选择参加汽车驾驶与维修、餐饮服务、家政服务、自主创业培训、计算机操作及其他项目的培训均占被调查者人数的10%以上。
三、海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强烈的培训意愿与参训行为不积极的矛盾
失地农民渴望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提高收入水平,有强烈的培训需求,但在真正要接受培训时,权衡培训的成本和收益,放弃培训计划。在调查前期访谈过程,失地农民对是否愿意接受就业培训这一问题调查,普遍回答:是。所以,在问卷设计时重点调查的是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和没有参与政府及企业组织的相关培训的原。但是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培训很难将农民组织起来,虽然农民对就业技能培训需求强烈,但是作为培训的受益者, 对访谈结果分析,出现科技培训遇冷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低,一些科学技能难以理解、掌握;二是部分农业技术需要长久坚持才能见成效,与农民的期望值有差距;三是农民逐渐老龄化,观念固化,缺乏尝试新技术、新品种的勇气。
(二)政策重视与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
2007年3月2日,海南省政府下发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海南省总工会将2014年定为“服务农民工年”;海南省陆续开展实施了“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雨润工程”、“万名农民中专生培养计划”等项目和专业技术培训。此外,省农科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也每年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然而,各级政府对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却严重不足,以财政专项形式支付的培训经费极为有限且难以持续,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
(三)培训内容重叠、培训形式单一与培训需求多元的矛盾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有培训需求的占77.3%,农民对就业技能的培训需求较大,而真正参加培训的只占43%,相差34个百分点,说明农民培训需求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在培训内容方面如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政策法规、创业知识,这类培训开展的很少,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培训方式方面,农民实际接受的培训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现场示范、参观学习、会议形式,分别占46%、13%、8%、33%。更有利于成人学习的现场示范和参观学习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培训主体所提供的就业培训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差异,为更好提高培训效果,应开展农民能学以致用的实用技能培训,多采用田间示范、参观学习等培训方式。
(四)培训信息量大与信息传播渠道狭窄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农民培训信息多由培训组织者传达获得,达42%,其次是由村干部口头传达,占29%。在调查中,调查过程中发现培训机构组织的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的项目很多,但多是在宣传栏中进行张贴公布,让农民自主选择报名;座谈中,培训机构的人员表示,他们只会打电话通知种养大户和村长参加培训。培训机构在发布培训信息时存在选择性,且信息发布途径单一,一些农民反映自己根本不知道有这些培训。虽然农民培训的需求强烈,因培训信息的获取渠道不畅,致使农民的培训需求得不到满足。
(五)师资队伍薄弱与技术更新速度快的矛盾
海南主要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和旅游业,虽然拥有大量的农业研究和教学的人才和高级农业技术人才,海南省城郊农民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农民们希望培训机构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但由于培训机构与农业研究机构的人员衔接等问题,使得这些人才没能参与到培训中来,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是农民有需求无行为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四、农民生产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运行机制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的农民培训管理体系
各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保有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经费。,把失地农民培训列入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支持职业农民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工作体制。要广泛宣传开展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的重要意义。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失地农民不断增多的实际,结合市场需求和失地农民培训意愿,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应与各涉农部门规划相衔接、配套, 特别是把提高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作为基层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为考察和评价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使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获得制度保证。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动态瞄准机制
首先,实地调研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利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农民的培训需求信息。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为了将培训方案做实,可制定“菜单式培训”方案,以增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选择合适的培训实施主体。根据培训吗目标的不同和培训项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合适的培训师进行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最后,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及时反馈培训结果和成效。按照需求决定供给的原则,建立农民培训的需求动态管理模式。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支持体系
因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所以财政投入应是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经费的投入主体。必须构建政策支持体系,通过立法和政策设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可以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在整个征地拆迁工作中的地位和资源分配额度,就业培训经费的增长速度不应低于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保障农民生产技能培训经费的长效性。建议引入市场机制,激励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参与培训,政府给予项目相应的扶持和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这样不仅有利于健全农民生产技能培训体系,而且由于这些机构贴近农民,更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
(四)建立高速、畅通的培训信息传达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要尽快明确各部门职责和职能,对于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确保从上到下培训信息传递的畅通,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 着力营造支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还要认真做好培训的宣传动员工作,拓宽培训信息的传播渠道、健全培训信息的传递机制,要培养失地农民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培训机构应借助现代多种信息传递工具,如手机、网络、电话等媒介把信息直接传达到农户手中,让农民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减少信息的传达过程中的失真和截留。
(五)构建优质高效师资队伍的运行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培训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失地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关系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各级职能部门及培训机构根据产业特色构建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科技培训团队。从高校、农业科研部门、创业带头人中选择培训师,对于花卉、果蔬、畜牧、渔业等培训项目,可组建松散型的科技培训团队,并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培训机构愿意聘请科技培训团队中的老师授课。同时,加强对培训师的考核制度,建立培训教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以确保培训教师的质量。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