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旅游纵览·行业

神祗的动摇

神祗的动摇

陈小妹+王冰冰

海南岛屿村落文化具有鲜明的地缘化特色,传统村落因之移民历史,形成特定的区域村落民俗文化。其中,“祠庙”文化的交融以及区域诸神谱系的繁复,是海南村落风俗的一大人文景观。探访海南典型移民村落滨涯村,审视该村“海公祠”文化,探究当前旅游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双重冲击之下村落神祗的动摇,对于反思民间文化空间的发展与重构,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海南岛屿村落文化具有鲜明的地缘化特色,作为发展相对大陆文化而言显得滞后的移民岛屿,海南的各个村落因之移民之源与移民之愿,形成特定的区域村落民俗文化。其中,各村备祠,村村奉神,成为海南地方风俗的人文景观。神祗的树立,为村落的文化空间架构了独特的精神场域,这是信仰之境,又是寄托之境。但当前在旅游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双重冲击之下,传统村落的变迁成为历史的必然,在城中村改造中,神祗被动摇。海口市滨涯村“海公祠”的整体平移,就是这样一个鲜明而生动的个案。

海公祠位于海口市滨涯村。滨涯村地处海南省海口龙华区,东经110.1743, 北纬20.015,在海口市丘海大道与海秀路交汇处,东连滨濂村,西接书场村与美俗村,南通水头村与新村,北濒临琼州海峡。正因其临海之滨,故而得名“滨涯村”,该村原本名不经传,是一座随海口的地形变迁和移民开垦而形成的村落。汉唐时期海口古代地图无滨涯村可考,《万历琼州府志》最早提到滨涯村一名,“五龙池:县西十二里五原都。内泉五派涌出,清冽成池,经滨涯转南茂桥出海。”此为该村第一次有文献记录,这是一座典型的移民之村,虽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至今已是花灯挂彩,属于海口热闹的国贸商业片区。

海公祠就坐落在滨涯村海瑞路上,毗邻海瑞学园,恬淡地倚寄在那片繁华巷道里,在阴荫的海南橄榄仁树下,在翠绿而蒲团紧凑的光影里,烟香袅袅,云烟缭绕。

一、海公祠

行走在海瑞路上,看见海瑞学园的大门,在其南面约十米的一处角落,一团寂静里,你就可以与海瑞公祠不期而遇。为了区别神与人的疆域,海公祠大门躲藏在一块萧墙后。海公祠的建筑特色在于门前以面大萧蔷,长有四米,高五米,由三部分构成:下基石以火山岩砌成,中间部分以砖砌成墙体,外批上水泥,无甚雕饰,不足引以为奇,稍微夺目些的要算是上部顶端的琉璃顶饰,墙角装饰成飞檐状。记得《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

影墙内,“海瑞公祠”四个字深深刻在门楼上,刻进历史中。小小祠堂弥漫着一股灵气,香案台前烟雾缭绕。整个祠堂古朴简洁,正如海公的一生清贫。进入门楼,左侧,挺然屹立着一位神——海南橄榄仁树(又称海南枇杷树)。海南枇杷树顶天立地,树姿华美,在海口多处庙宇皆有种植,据说它能驱走邪气,为村民带来福运。海瑞公祠里的枇杷树树,多情、多寿;枇杷树旁的海公,清廉、正直,她们都是百姓心目中的神!

据当地方志记载,海公祠始建于海瑞归葬之始,但几经战乱与国殇,旧时建筑早已不存,现有海瑞公祠重建于1979年。重建后的海瑞公祠已一改其最初容颜,现在格局展翅飞翔状,为顺应地形与地舆,坐东朝西,簇拥在城市建筑形成的钢筋水泥森林里,前低后高。正门相对的是一条长廊似的宫殿,走上四级台阶后,建有一亭,中间摆放着一张贡桌和一座香案,八根朱红色的大柱子环绕在周围,再登上五节台阶,方是正殿。正殿的大门主要采用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技艺手法,把大门点缀得古色古香,门楣上挂着一个红底金字“海瑞祠”的牌匾,牌匾两边则是两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凤凰。两旁石柱则张贴着“正气长存世人冤少,春光永驻此地情深”的对联,木梁上挂着两个红彤彤的灯笼。正门的门槛大概四五十厘米高,据管理海瑞公祠的老者说:门槛高,福气才不会跑掉。刚要迈入正殿,屏息嗅闻,心中无由升起一股凝重、庄严的美,这种美,显得沧桑、古朴而又久远。

二、海公祠的“祠”与“庙”

对于“祠”与“庙”,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同界定。一般而言,“庙”是供奉神、佛、历史上名人之地,而“祠”则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皆以“祠”作为活动之用。

海公祠祠堂地面的青苔,印证了这的古风遗韵。该祠为滨涯村村民纪念海瑞而修建。海瑞(公元1514—1587年),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回族,琼山县下田朱桔里人。其先世是军人,由福建迁广州,洪武十六年(1383年)落籍琼山。他四岁丧父,独依寡母谢氏。自幼在母亲教导下读《孝经》《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乡试时,他以《治黎策》答卷,提出“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的主张,考取举人。后连续两次会试不第,被任为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他先后任淳安,兴国知县、户部主事、应天巡抚、南京吏部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等职。万历十五年(1587年)卒于任上,享年74岁。万历帝派遣许子伟护送其灵柩回琼安葬,御赠太子少保,谥忠介。许子伟督建之陵,选址就在今海口市滨涯村。《万历琼州府志》最早提到滨涯村一名,“五龙池:县西十二里五原都。内泉五派涌出,清冽成池,经滨涯转南茂桥出海”,“右都御使谥忠介海瑞墓:在滨涯之原。” 正因为海瑞安葬于此,滨涯村民觉得与海瑞有不凡之缘,也正因为海瑞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为官清廉,所以被村民们奉若神明,为海瑞建庙于此。

原海瑞公祠名为“海公庙”,后经多次修缮,方更名为为“海瑞公祠”(简称海公祠)。海公祠由“庙”变“祠”,即是滨涯村当地村民微妙心理的转化。海瑞本非滨涯村人,只因归葬于此,与滨涯村结缘。依例,为海瑞所建应该为庙,但随着时节推移,海瑞融合到该村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于是在该村村民的心理与情感上,海瑞成为他们的“公”,当地人敬畏地尊称海瑞为海公。“公”既有神之意,又有先祖之意,据海口方言,“公”字不仅把对象视为先祖,更赋予其神职,司掌本境(本村)。因此当地亦称“海瑞公祠”为“海公祠”,或是“海瑞祠”。

作为移民村落,滨涯村在人口构成上为多姓氏移民村落,于是共同的村落发展诉求,促使这些移民村民在海瑞这个外来“圣人”的共同感召下,生产出了共同的精神依托——共同的先祖,亦或共同的境主,移民村落的认同感得以树立。

三、祠中诸神谱系的繁复

海公祠名为海瑞而修建,但实则为滨涯村公共信仰空间。于是,在冠名“海瑞”之下,祠中出现颇为有趣的多神共居一堂现象。在祠中堂上,是供奉的不仅为海瑞,还有各路神仙。这也是典型的海南移民村落信仰景致。依海口众村习俗,村中有全村的公共祭拜空间——庙宇,多称“祠”,为村民祭拜该村所供奉的境内诸神使用。一般民众心理“多子多福,多神多佑”,往往村中祠堂供奉之神为多个。因此,“海瑞公祠”里,供奉的神仙不止海瑞一人,另有班帅公、关公、通天大帝、福德正神、菩萨、维仙翁等。

海瑞公祠众神排列,体现了海南地方文化的岛屿移民特色,岛屿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诉求,海南地方节庆具有包容性与不稳定性,是波动的地方文化发展脉动,多神体现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移民的信仰积淀。这座祠堂,成为记载这个村庄发展的年轮,呈现了这个村庄的历史面貌和村民的文化心理。如祠中的班帅公,在该村就有两种传说:

(一)班帅公即班超。

据滨涯村一张氏后裔解析,“班公日”,据说是为了祭祀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无法考据班超的诞辰与祭日,亦无班超抵琼记载,在海南也没有其它地方供奉班超。但张氏移民在元至元年间,其迁琼始祖随平章阿里海牙征战海南,在这以军籍移民的传统体认中,东汉这一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俨然已是神人。

(二)祭祀“黑面神”。

这是该村一陈氏后裔的解析,“我小的时候……‘班帅公我们又叫做“黑面神”。据说“黑面神”住在黑山,能保护大家的平安。 “黑山”有个“黑面神”的传说,大概源于清朝早期从琼山迁入该村的陈氏先祖的记忆,在海南琼山(现属海口)民间,确有“班帅”居“黑山”这一传说的。《乾隆琼州府志》卷一地舆志中就有记载,“灵山,在城南一十五里,高十余丈,旧名黑山,又名圣山。北来渡海者至中洋即见之,上有灵山祠”,“灵山祠在城南灵山,旧祀灵山、香山、琼崖、定边、通济、班帅六神”。而关于祠中六神为何人,已无从考据。据灵山所在的灵山镇党政门口网介绍:

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广东按察司副使涂棐撰写、琼州知府庄琪所立的《重建灵山祠记》中可以得知:灵山“六神”在宋元时已被封为“灵山”、“香山”、“琼崖”、“通济”、“定边”和“班帅”等称号,但6人的履历已经无从查考。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整顿各地寺庙时,认为“六神”封号太多,亵渎礼仪,很不正规,便统一称号为“灵山之神”,列入国家祀典,祭日定在每年三月初九,新官到琼上任都要前去拜谒。

依滨涯村陈氏后代所说,此班帅公则与班超无关。想来,由于历史久远,到底“班帅”是谁,村民们也已经模糊记忆。但有趣的是,曾经这两个姓氏对“班帅公”的信仰虽在内涵上完全不同,但在表达敬畏和祭祀时,都选择的共同的空间和共同的时间。

四、动摇的神祗

海公祠这座有着厚重历史痕迹的院落,每一个角落都聚集了民间信仰的魅惑,看似无头绪,但丝丝缕缕牵系民心与民魂。就海瑞公祠一而再,再而三的翻新与重建,可以看出她在该村落中难于撼动的历史地位。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现代进程的推进,在当前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之下。海口市政府大力发展清官海瑞文化,拓展海瑞墓为主心骨的旅游产业,海公祠就在被拆迁的城市规划范围里。2012年12月底“海口滨涯村旧城改造正式启动”,滨涯村作为传统的村落将消失在历史的年轮里,另一座城池将崛起。依据龙华区拆迁办滨涯村拆迁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介绍,海公祠依据规划,作为文物虽被保护,但将被整体平移,位置居于海瑞墓旅游区域范围之内。

笔者于2016年3月24日曾拜访海公祠,步入大殿,地上放着三个蒲垫,中间摆放着三张层层递进的供桌,最外面一张是摆放贡品的,中间一张是摆放香炉的,最后一张则是供奉神仙的。大殿两边也是以桌子为中心,呈对称格局的。左边摆放着一张桌子,是解签人解说时用的,右边也放着一张桌子,那是放着贡香、签盒和贡纸的。乍一看,众神霓裳羽衣,璀璨光芒;再一看,始觉整个大殿无章而凌乱。蒲垫已污损,桌脚已缺损,横幅正飘零、落下。再细看香炉,没有新近燃烧的点点灰烬。

平移,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和意义!当前海公祠周边早已是满地废墟。一座庙宇在传统与现代的较量里,殇逝而悲戚。城市化的进程注定是对传统的剧烈考验与冲击。但当信仰的群体忙着签署拆迁协议,因为拆迁款项的分配而纠纷四起时,谁还有余力与余情去关注灵魂的寄托。海瑞公祠外,一影萧墙隔绝了神与人,被五彩斑斓的世界浸泡着的眼球,在触及到古朴遥远的一字影壁时,似乎品尝到一股将要忘却了的清泉。

(作者单位:琼台师范学院中文系)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96590.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