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旅游纵览·行业

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贾西沙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极其珍贵的历史传承和记忆。本文从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地位、大屋顶的建筑特征、斗拱及中国古建筑的装饰特色、建筑布局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突出特点。

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几千年之久的中国建筑史上,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山西的应县木塔是世界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紫禁城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建筑最美、保存最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中国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们重温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它也是一种可赏可见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中笔者谈谈自己对中国古建筑特点的认识。

一、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长期居于主要地位

我国古代建造各种房屋的主要材料结构方式是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我国对木材的选择、培植、采伐、加工、防护等一系列环节,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应用木材并组合为结构的技术水平上,可以说,无论在高度、跨度、以及解决抗风、抗震的稳定问题上都达到古代世界的先进水平。

木结构之所以在我国建筑上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在于它的取材、运输、加工都比较容易,施工工期间也比较短。木结构还具有分间灵活、门窗开设自由等实用上的优点,从我们馆内的大广济寺古建筑群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特点。因而在长期发展中,它达到了日臻完美的地步。木结构固然有易朽易燃的缺点,但是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维修经验,即使毁坏,重建也比较容易。

木结构建筑的巨大规模,并不仅靠单体建筑的体量来解决,而是以组合体——组群出现,由各个单体建筑组成“院落”;而在组合中主次分明,既减少了由于建筑庞大的单体建筑而带来的技术上的复杂性,又解决了大规模建筑包含的多种功能需求。可以说,建筑组群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和卓越的创造。

二、大屋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所特有的大屋顶。中国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用木料构成的屋顶部分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相对的显得大些,房屋的面积越大,它们的屋顶也就越高大。这种屋顶不但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屋檐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如北京紫禁城宫殿的屋顶就是典型的大屋顶。当然,欧洲一些国家的乡村也有许多木结构的农舍,它们的屋顶也很大,有的屋顶高度甚至相当于屋身部分的三倍,看上去比中国建筑的屋顶还要高大,但屋顶面和屋檐都是笔直的,它们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屋顶。

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这样的大屋顶甚至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个部分。古代文人将它们形容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翚鸟展翅高飞,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这是古代匠人的一种创造。那么这种屋顶的独特形式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基于结构的原因

中国古代建筑为避免雨水浸袭屋身,屋顶的四周屋檐伸出较远,这种屋檐是依靠上下两层称作椽子的木料挑出梁枋之外构成的。因此除了屋顶的出檐外,有的还在台基之下另造一排檐廊,形成上下两层屋顶。以后由于台基和墙体逐渐改用砖筑,同时也为了利于室内采光,檐廊与房屋形成一个整体,廊上的屋顶也和房屋的屋顶相连,它们之间由开始的折线而逐渐发展成为曲线,房屋的曲面屋顶便由此产生了。

(二)基于建造的原因

由于房屋的柱子不一样高,所以在柱子上架设屋顶不容易使屋顶保持平面,因而不如做成曲面。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屋顶的瓦铺设在椽子上,而椽子由一段段短木连续架在梁上,这些椽子的横断面不大,日久天长很容易弯曲变形而使屋面变得凸凹不平,所以干脆一开始就将屋面做成曲面形,可以掩盖日后因椽子而引起的变形。

(三)基于功效的原因

《周礼冬官考工纪第六》中讲到古代的车盖时说:“上欲尊而宇欲卑”。古车上的篷盖顶上比较陡,到边缘向上挑起而成为“上尊而宇卑”的曲线,这样的好处,一是可以不挡住乘车人的视线,二是可以使篷顶上的雨水排得更远。屋顶有如车篷,所以仿照车篷将屋顶做成曲面,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屋檐抬高可以使屋身多采纳光线,也便于从屋内张目远视,这确是事实。

(四)基于美观的原因

一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材料、结构方式、建造技术、功能要求、审美情趣等方方面面的条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实践会产生一种较为固定的形态。古建筑的大屋顶也是这样,我们从两千年前汉墓出土的铭器上就可以看到当时屋顶上的曲线,在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建筑上,都可以见到这种曲面形的屋顶,从城市到乡间,从宫殿、陵墓、寺庙到民宅都是这样。尤其是南方有的寺庙、会馆建筑上,屋顶的四个屋角高高翘起,直冲云天,真变得“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了。中国建筑的大屋顶从屋面、屋背到屋檐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找不出一处是僵硬的直线,硕大的屋顶变得轻巧了,成为极富神韵和极具表现力的一部分。

三、斗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标志

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是由很多各种形式的小木件组装起来的,从外观看重重叠叠颇为复杂。如果我们把构件拆开,则会发现其上下前后有条不紊,是非常符合建筑规律的结构物。斗拱种类较多,有内外檐之分。外檐斗拱因其位置不同叫法也不同。在柱头上的称为柱头科斗拱,在外檐平板枋上的称为平身科斗拱,在屋角柱头上的称为角科斗拱,全部斗拱称为攒。

从侧面看,在檐柱中心以上的称“正心拱子”,外侧的称“外拽拱子,内侧的称“里拽拱子”。

从正面看由下向上分为,大斗、十八斗、三才升、槽升子等构件,正中挑出部分为昂、翘等构件。

一攒斗拱的繁简,以踩的多少为标志。踩以正心拱为中轴,挑出一层拱子为踩,踩与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称一拽架,每往里外支出一拽架,就多一踩。如五踩,各向里外两拽架,共四拽架。两攒斗拱之间空隙用拱眼板封堵。

我国古代建筑的民族形式特点大部分体现在屋顶上,造型类别很多。屋面是凹曲线而不是直坡,其凹曲是通过步架和举架按一定规律制作而达到。

步架就是指两懔之间的水平距离。梁的长短随进深而定,而步架的尺寸又是根据梁的长短而定。几层叠用的梁统称为梁架。各梁又按本身承托檩子的数目称“几梁架”。如七梁架就是说在一条梁上承托了七根檩子。

举架是指每一个建筑物要求屋面的坡度,举架的高低是由步架按举数计算出来的,也就是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个两个直角边按一定的比例渐次增高以形成曲线。《工程做法》中有五举、六举、六五举、七举、九举、,其实就是说举架的高等于步架的长的50%、60%、65%、70%、90%。这样的举架能使屋面形成柔和的曲面。

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很多大型的宫殿、庙宇多采用抬梁式叠梁法。叠梁法是七架梁上置五架梁,再上置三架梁,如我们馆的广济寺古建筑群的天王殿、广济寺大殿。因为叠梁法木材的用量比较大,要求比较高(长度、径)。所以很多建筑不采用此法,有的在七架梁上省五架梁,用短梁与支撑三架梁的童柱连接(大梁的长短直接影响建筑室内空间的大小),如关帝殿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天王殿、广济寺大殿采用叠梁法。那么要想使梁进一步扩大通常的使用方法是在几架梁前增加一步架或前后各加一步架,广济寺的建筑中多数采用此法。天后宫大殿是五架梁前后各加两步架,这样不仅室内的面积增大而且也节省梁材;其山面的构架为穿斗式的做法,即梁插在通天柱上。这种做法对整体构架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

四、彩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依靠色彩来美化。色彩与彩画表现建筑构造的大体形式,又便于突出局部与细部;它能表现人们喜爱的图案和反映时代的艺术成就;它能适应各地自然条件,同环境相配合;它能利用色彩的对比来突出群体中的重点建筑物等等。历代封建统治者则利用色彩装饰来为他们服务,宣扬王权和神权,维护其反动统治。因此,在建筑色彩及彩画中,体现了强烈的阶级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念。尽管历史上曾有很多王朝,建有许多宏大的都城和壮丽的宫殿,但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传统,即自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在改朝换代后,大都有计划地破坏前朝的都城、宫殿,甚至引水浸泡,认为这样做可以断绝前朝复辟的可能性。个别沿用前朝都城的,也要对原格局做很大的改动,表示已经“革故鼎新”,成为新都。因而,历史久远的宫殿建筑保留甚少,到今天,只有明清的许多建筑得以幸存,同时建筑彩画尚保存完好,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彩画按彩绘的部位分为内檐彩画和外檐彩画,依画法不同有和玺、旋子、苏式三种。和玺彩画:是清式彩画中最高级的彩画形式,用反“之”字形曲线绘出垂线,藻头圭线,岔口线。以枋心藻头内绘画的内容而称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楞草和玺,莲草和玺等不同的称谓。旋子彩画:其花纹多用旋纹而得名。分龙枋心、锦枋心、一字枋心等。苏式彩画:因起源于苏州故称,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的不同点是苏式彩画的檩、垫、枋三者合为一组,山水、人物、花卉、楼台、殿阁均可入画。如我馆的广济寺古建筑群大殿外檐彩画形式为清代沥粉金线大点金彩画。

明清两代的建筑彩画,不仅在技法上,而且在技术上都比以往有了巨大进步。它综合了南北方建筑装饰艺术上的特点。这个时期彩画行业的从业人数相当多,客观上培养了许多彩画工匠。

明代的彩画大都是直接绘制在刨光的木件上,木构件事先只做“填补”和“钻生”的处理。目前能见到的明以前的彩画保存甚少,大多是经过了历代翻修已非全貌。但明代彩画还保留下来一些作品,如北京十三陵的长陵、智化寺和法海寺等处都是很珍贵的实物例证。椭圆的团花、圆形的旋子和扁长的如意头图案,都恰当地施用在彩画上。

到了清代,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侈,土木兴建不已,造成了木料的缺乏,因而木结构中出现了包镶柱子,拼合梁枋的做法。木构件上许多的铁箍、铁钉和拼逢,致使彩画不能直接地绘在木料表皮上。这样油漆地仗的使用便开始盛行了,这就使得彩画地子的处理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建筑彩画的特点是:纹样庄严,构图严谨,配列均衡,植物和几何纹样多采用相对称的形式。色调有浓淡与华素之分,用金量多。因为它需要具备远观近看的两种效果,所以,使用色彩一般都是大面积平涂,加之退晕手法,在上面描绘各种花纹。为陪衬整个建筑物的整体造型,有的辉煌夺目,有的轻爽素雅,具有独特的风格。它的图案内容受着封建等级制度所制约,色彩及贴金多寡皆有严格的规定,不准随意乱用,多年来形成固定规矩。

五、建筑布局严谨有序而错落有致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甚大,院落采用封闭式结构,家居院落为四合院。如我馆的广济寺古建筑群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代所建。建筑布局就是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即在中轴线上先配置主要建筑,再于主要建筑两侧布置若干层次的建筑,组合成较封闭式的院落。这种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布局方式,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种功能要求。只要将庭院的数量、形状、大小、与木构建筑的形体、式样、材料、色彩等加以变化,就能够做到多样化。当然,古代建筑发展到明清时期,经过不断地继承与革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类型和施工方法,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充实、改善和提高,工艺技术日趋精湛,建筑体系益臻完善。

此外,像四合院这种封闭建筑体系中,处处体现中国儒家文化的长幼尊卑的封建秩序,朝南的正屋总是一家之长来居住,其他人只能按次序居住厢房等人居环境较差的房间。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杰出的科学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建造了无数感叹观止的建筑,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大量丰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物。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将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学习、研究、保护好;让集建筑、土木、工程科技、艺术、数学等于一身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为人类的文明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作者单位:锦州市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9659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