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薇
随着社会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与其领域相关的一些研究探讨逐渐提高了关注度。本文通过对旅游和互联网的简单描述,进一步讨论了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分析。
在旅游行业中融入其他元素,可以有效的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如互联网的推入,能够使旅游业的内容、种类等等得到更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互联网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萌芽期等三次热潮。
(一)萌芽期。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在美国费城。由此,美国在1969年开始进入了计算机时代,而我国在1990年才注册建立了服务器,1993年实施“三金工程”1994年才进入互联网,且应用范围局限在科学研究等学术领域。
(二)追随期。我国1994年开始发展互联网,到2000年期间为互联网1.0时代,属于追随先进国家时期。一些门户网站先一步试水,也掀起了互联网第一次热潮。如,1999年中华网成功上市,带领了新浪、搜狐、网易走入上市热潮。
(三)转折期。2001到2008年期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SP、游戏、广告成为盈利三巨头,迎来了我国互联网第二次热潮的2.0时代。互联网相关企业逐渐走入正轨,2002年移动短信SP业务觉醒,次年携程上市,2004年盛大、腾讯走入互联网发展中,2005年由于百度上市,互联网发展热潮达到最高值,2007年阿里巴巴上市赶超腾讯、百度两大巨头网络公司,使电子商务重要性加强,同时确立了中国互联网参与到世界级竞争中的高度。
(四)创新期。随着互联网企业的不断进步,2009年到2015年中国实现了互联网创新,迎来了第三次热潮,也就是互联网3.0时代。2009年SNS网站的兴起,将微博、微信等服务业拉入互联网传播,体现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也走入世界巨头行列,与美国互联网Google、Facebook霸主级公司并列。二、从“智慧旅游”到“旅游+互联网”
(一)“智慧旅游”。2009年初,智慧旅游这一概念被IBM挖掘出来,一切网络、智能手机成为了智慧旅游发展下去的基础。2010年,此项概念被正式应用到国内旅游业,一些城市相继开始进行智慧旅游的建设;到2011年,南京完成智慧旅游的设计规划,开启了“智慧旅游”。到2012年5月,首批被旅游局认可的智慧旅游城市多达18个。
(二)旅游+互联网时代。2012年,“互联网+”理念被提出;隔年2月,中共中央建立了网络信息安全小组;2015年9月,“旅游+互联网”大会由国家旅游局召开;同年12月,国家旅游局确立了旅游数据中心,逐渐开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的发展。
(三)二者融合。所谓的“智慧旅游”,实质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进行云端计算,可以获取更多关于旅游的信息,有助于旅游计划的安排和进行。游客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互动,使旅游进入了透明的触摸时代。“旅游+互联网”的智慧性体现在,旅游的服务、管理与营销三个方面。其一服务方面,游客可以更加快速便捷的获取相关的旅游计划、产品预定、使整个旅游过程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享受;其二管理方面,旅游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的感知游客的旅游行程信息以及旅游企业的经营条件,使传统的被动性旅游监管业转变为能够实时对旅游中途发生事件进行处理的方式;其三营销方面,大量的网络信息可以反应出人们的需要,使旅游热点、游客倾向点更好的体现出来,带动了产品的创新营销与市场的准确投入。三、研究现状与前景发展分析
随着“旅游+互联网”的提出逐渐发展到现在,对其的研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智慧经济发展下的旅游业走向,研究成果被人们不断创新与推广,以南京“智慧旅游”的建设为例,其研究与发展有以下几点:
(一)建设原则与主题。互联网智慧旅游遵从需求引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市场引导五大原则。从政府管理、企业营销、游客服务三大主题出发,满足政府、企业与游客之间的平衡。
(二)建设阶段。2011年,进行基础构建;2012年,旅游数据库的开发与公众平台的建设;2013年,智慧旅游网络环境的建设;2014年,旅游大数据在平台中应用的探索;2015,旅游网络数据初步应用;2016年及未来发展阶段,将数据推向全面发展与应用。
(三)从具体项目看前景发展。在游客服务方面,“旅游+互联网”建设中,开发了“南京旅游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在地图导航中添加了“旅游行程规划系统”、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网站集群等各类方式来开发互联网型智慧旅游;在旅游管理方面,建立数据运行监测平台、开发“旅游执法e通”客户端、导游网上课堂、多款应用软件等以保证对旅游产业监管的进行;在旅游营销方面,入驻天猫旗舰店、推动旅游电商业务发展等等以创新企业模式。四、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互联网发展的简单描述,深入讨论了旅游和互联网融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希望可以为阅读者带去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可以对相关的问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作者单位: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