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高何玉婵
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布局变革与长久性发展的新业态,近年来的发展促进了县域休闲行业实现全方位的壮大与进步,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打造出乡村休闲旅游的品牌效应,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既让乡村地区从中受益,实现了旅游富民惠民,又满足了城市居民释放压力回归乡野的诉求。本文主要就国内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乡村农业景观为主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以当地风土人情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以村庄乡野为旅游活动空间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我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世界其他地方开发较晚,主要围绕农业观光和休闲体验而展开,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二、乡村旅游开发问题诊断
(一)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国内目前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内在的人文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活动的开发。与此同时旅游项目单调,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的乡村旅游景区没有特色,地域文化不突出。
(二)管理混乱,各自为政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混乱、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
(三)盲目开发,缺乏科学规划
许多乡村旅游景区人云亦云,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考虑,盲目、过度开发,缺乏科学论证和规划,并且有些地方后续规划与之前的规划衔接不上,造成事倍功半,如此一来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些乡村旅游景区去农化现象严重,商业化痕迹太重,违背了乡村旅游让人们回归乡野的初衷和诉求。
(四)人才匮乏,专业性低
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低下,缺乏正规的关于乡村旅游的专业培训,各地的乡村旅游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低端化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究
针对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出现的各种弊端,考虑到各地的不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以下几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城市依托型、景区配套型、产业带动型、创意主导型、乡村度假型和历史文化依托型等六种类型的开发模式。
(一)城市依托型
依托城市优越的地理区位、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城郊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诱人的特色餐饮,满足近郊游客周末出游、休闲观光的需求,与此同时,盘活城郊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二)景区配套型
以景区为依托,充分利用景区优美的景观资源、已有的各项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以及知名的旅游品牌,发展景区配套型乡村旅游,主要为景区提供吃、住、娱等配套的服务功能,满足游客休闲接待、民宿体验等需求。
(三)产业带动型
选取农业产业基础较好的的乡村地区,以特色农业的大地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从而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四)创意主导型
对乡村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包装加工和旅游开发,加入创意创新理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档次,增强趣味性、创意性和体验性,带给游客别具一格的精神体验,实现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文化创意发展和老百姓经济发展。
(五)乡村度假型
乡村度假型为一般乡村旅游的升级模式,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涵盖的要素和业态更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更为完善,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而且不再是短时性消费,成为持续性消费。未来这种形式将成为乡村旅游的趋势和热点,即乡村旅游趋向度假。
(六)历史文化依托型
历史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主要围绕古村古镇来展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为卖点,在开发时注意传统文化的保护,避免过度商业化。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选取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深入挖掘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提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定位和宣传卖点,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战略,避免同质化现象和低端化现象,真正满足游客回归淳朴、回归乡野的诉求。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