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欣
本文以长沙县磨盘洲乡村农业景观特征作出评估从而进行规划设计,立足于长沙现状,创造休闲和游憩的空间环境,强化生态特色,寻求与周边环境协同发展的途径。本文通过这种形势下如何面对乡村农业景观的再设计,自然资源的再利用,不仅是乡村农业景观在改造与重新规划上面临许多现实问题,而且对当地区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在景观规划中,乡村农业景观不多,现有存在的都是一些鲜有特色的复制景观。乡村农业景观面积原本就会比其他景观设计规模要大,关系着人工和自然相互冲击的影响,所以它的地位与作用很重要,是城市规划布局的重点之一。一、序言
乡村农业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研究乡村景观最早从研究文化景观开始。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随原始农业而出现,人类社会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即成为文化源地,也称农业文化景观。二、现场评估分析
(一)基地背景及现场勘察
通过现场勘查了解到,长沙县磨盘洲是一个由河水冲刷而成的河中洲。地势平坦,洲中有常住居民,洲上种有各种经济作物,整个洲环境保护较好,在功能分区上简单,单调,缺少当地特色,建筑排列凌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确是一块我们值得开发利用的优质土地资源。
(二)消费群体分析
通过定时定点的调查数据了解到,乡村农业景观在所有景观规划之中,较偏向于自然类型,在远离自然环境中居住的人们,更想能有一个好的休闲之地来缓解来自工作学习中的压力,所以,此场地主要消费群体来自具有消费能力的老年人以及工作稳定的中年人为主。老年人本身有大量空闲时间与金钱,享受自然是为了有益身心健康。中年人在繁重的压力之余能来亲近自然,同时也能缓解疲劳。体现他们在城市中体验不到的乡村乐趣。
(三)自然环境与周边环境分析
通过对此地自然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分析,了解到磨盘洲整个地势平坦,土地酸碱适宜。磨盘洲西部有好几块天然湿地,水质优良,深浅得当。北临劳动路,直达市中心,交通便利。确定改进规划的思路是使磨盘洲乡村农业景观原有自然条件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三、现场基地整合的宗旨
现有的景观规律与景观设施只有成片的稻田与果林,由于是不对外开放的场地,缺乏公共设施,必须充分的挖掘空间的潜在用途,满足改造方案整合的匹配原则。所以在场地的改造过程中,将利弊结合,保存优势,剔除劣势,通过相互结合将场地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改进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原有结构构建的潜能,增加场地使用的灵活性,充分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四、场地的植物搭配
植物搭配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农业”二字,主要是以植物造景,根据长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特征,选用适合生长的本地植物与农作物。选用具有长沙特色的杜鹃花,鱼米之乡特色的水稻为来作为本方案的主要造景植物。创造一片片气势磅礴的感觉。五、场地的灯具设计
长沙县磨盘洲乡村农业景观整体铺装设计分两大类型,但整体均是以古韵风格为主,建筑周边均已青石板砖铺装为主。其次就是一些车行道的位置会采用青石板砖,让人感觉有种仿古的味道。道路周边,放置有一些原生态的景观石,既可以区分道路边界,也防止游人破坏植被。在亲水区的铺装方面,会采用防腐木铺装,一是防止雨水或江水打湿地面而产生青苔打滑,二是保持了生态的效果。人行道路会采用碎石子混合水泥的铺装形式,石子可以装饰出多种图案,同时也减缓了行人行走的步伐,然游人充分观赏到优美的景色。六、场地的排水设计,太阳能节能设计及生态保育
在场地中,排水是至关重要的,此场所中可以采用最直接也是最经济的排水方式——地面为主,沟渠和管道为辅的排水方式,将洲中居民及游客产生的废水经过污水净化处理再灌溉农田及果园。有效的降低了人力物力,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节约了而资源,是一种既经济有实惠的排水方式。
场地中还可以设置太阳能节能设置,在建筑屋顶设计此装置,给洲中居民生化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能解决洲中农业用电的需求。做到最大限度的环保效果。
生态保育,顾名思义就是以保护场地生物单一物种群体单位,乃至数个生物所依存的栖息地,至扩展整个生态系统的维护,甚至栖息地原著民文化维护。如何做到生态保育,使我们面临的一项棘手的问题,在开发场地的同时,不破换里面最原始的结构。保护场地内原生态物种的生存与繁殖,又能有效的达到开发的目的。参考国内外经典案例,学习怎样把场地开发实现到最优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七、总结
我国在现代乡村农业景观中正在突破创新,在规划中综合各种环境因素,利用现代与古代设计手法相结合进行设计,在改进中充分发挥原有结构的条件与潜能,来承担新添加部分的重任,这种方法既可以降低费用,节约资源,又可以增加空间使用的灵活性。长沙县磨盘洲乡村农业景观规划对长沙周边其他地区乡村景观改造提供了参考,做到充分实现节约与利用,景观效果与经济效益相互统一。更大程度上实现乡村农业景观的功能与意义,在城镇化道路中做出贡献,同时,也提升区域形象,提高了人们在乡村农业景观活动的空间追求。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