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洁++刘斯乔++张欣然
随着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打造宜居城市迫在眉睫,而城市公园游憩功能对其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对此,本文结合大众游憩需求、公园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城市公园游憩功能的构建与优化提出相关建议。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速度急增,截止2014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54.77%,预计2020年将超过60%,城市化的发展也伴随着城市人口的急速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的改变,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游憩活动呈现出大众化趋势。而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核心区域,城市游憩活动无疑是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并对城市的发展、人们身心健康有着直接影响,于是如何协调好大众游憩需求及城市健康发展成为了城市居民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焦点。二、城市公园游憩功能构建与完善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意义
宜居城市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主要倡导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健康度和安全性。自联合国人居环境中心北京信息办公室成立以来,宜居城市从理念走向实践,目前中国已有100多个城市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成都市近年来也采取多种措施使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城市公园是位于城市内经专门规划建设的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供居民及旅游者进行观赏、休息、保健、娱乐等游憩活动。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笔者实地走访调研,本文认为在满足城市发展及居民和游客的各种游憩需求上,城市公园的游憩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审美、健身、教育、社交等功能上,这些功能的构建与完善对建设宜居城市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美化城市,保护生态,提升城市形象,使城市可持续化发展。
(二)有利于更好的吸引游客,有效留住中高产阶级,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建设。
(三)有利于优良文化的传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扬城市文化内涵,让城市发和谐发展。三、成都市城市公园发展状况
据2015年成都林业局及园林局《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统计,成都目前公园主要分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及社区公园四类,中心城区公园绿地规划分布如图1,由此可见,要达到宜居城市标准,成都城市公园规模上还需加强建设。按照“宜居,就是大民生”的理念,围绕市民的需求,根据2014年制定的《宜居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10分钟公园圈,即10分钟内,可以到达一个公园和绿地,接近自然,呼吸到新鲜空气,通过绿道的建设,还将把大小绿地串联起来形成系统,这意味着今后成都还将增加多座城市公园。而游憩作为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还需与时俱进,亟待完善与优化。四、成都市城市公园游憩功能构建与优化的策略研究
为满足城市发展及居民和游客的各种游憩需求,对此,在成都市城市公园游憩功能构建与优化上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结合公园所在地及社区的情况,以游憩为导向,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建设城市公园,合理布局公园类型及游憩功能。城市公园的建设、分布和利用应充分考虑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结合社区特点进行打造,切勿盲目开发,避免为追求经济效益,牺牲城市居民户外游憩空间的情况出现。例如老城区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居民游憩空间有限,市内游憩机会相对缺乏,要在有限资源下发挥好城市公园的游憩功能值得深研。笔者认为在这样情况下公园类型应以综合性公园为主以满足多种游憩需求,加强社区小型公园的建设,充分考虑老人及学龄前儿童的游憩需求。因为目前城市老龄化现象普遍严重,老人的闲暇时间及自主性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多,学龄前儿童则是空闲时间较多,但由于缺自主性,且大部分儿童平时均由老人照顾,因此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老人及学龄前儿童的游憩需求。此外,尽管很多社区公园及绿地都配有一些简单的健身器械,但都以成人为主,以儿童为主的游憩功能较为缺乏。对于新开发的城区首要任务是做好并保证城市公园的土地储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社区居民游憩需求。
由于今后成都市公园的可达性较高,还可考虑将其与多种公共设施相互结合,如社区图书馆、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学习中心、特色餐饮等有利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项目,让公园更好服务于社区,融入居民生活,但数量及类型上应注意控制,避免出现侵占绿地,破坏资源的现象,最终变成城市商业区或庸俗的娱乐场所等情况。
(二)改善公园内外部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城市公园游憩便捷度及舒适度。游憩场所设施设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游憩体验质量,甚至有学者认为狭义的游憩系统就是“游憩地、游憩设施与游憩空间”,在一些满意度调查中,设施设备通常也是定会被提到并容易遭受游客抱怨的项目,可见城市公园中的设施设备往往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在走访调查过程中,通过访谈及观察,笔者发现公园设施设备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1.内部:主要为座椅不够,公共卫生间蹲位比不够(主要以女性反映较多)或者残疾人卫生间不能正常使用,缺少母婴室、儿童洗手池等,还有一些公园如锦城湖这类,虽然风景优美,但基本没有商业配套,导致游客在公园内没水喝,没饭吃,此外部分硬件老化没有及时维修或更新(多体现在一些指示说明牌上)。对此,城市公园的硬件配置应有相应规范,科学规划,当然也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与资金支持。
2.外部:主要体现在可达性上。由于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加,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以及目前城市大型的成熟公园分布并不均匀,公共交通不能方便所有人出行,尤其是涉及老人及幼童的家庭往往选择自驾出行,而城市公园停车却往往是一大难题。因此公园周边的公共交通应合理规划,公园停车位应根据淡旺季进行灵活安排,与相关部门协调好停车区位,如周末能否合理占道停车,利用节假日单位放假的情况和周边单位协调车位,或者有无条件修建地下停车场或停车楼。
(三)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举办游憩活动,丰富游憩活动谱,增加城区游憩机会,引导健康游憩生活。成都作为一座休闲城市,居民游赏风气较重,城市公园可根据自身情况、大众需求及城市特色举办各类游憩活动。根据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公开信息所示可知目前成都城市基本已常态化的公园游憩活动有人民公园菊展(截止2016年已举办53届)、望江公园竹展(截止2015年以已举办21届)、百花潭公园盆景展(截止2015年以已举办21届)及植物园花展(截止2016年已举办31届)等,此外还有夏令营、摄影比赛等,这些活动都已积攒了较高的人气,为城市发展和丰富大众游憩活动及精神文化做出一定贡献,但面对城市众多人口及闲暇时间的增加,这些活动还远远不够。
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座城市公园——伯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建设时采取了人车分流,绿化以疏林草地为主,将高大乔木布局在车道、湖泊边,这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些体育运动的场地,还成为了军事训练、学校活动、地方集会等常用场所,这对城市公园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发展中,城市公园便可结合一些大众体育活动、城市节庆等游憩活动进行场地设计,平时也可邀请社区及一些协会来公园组织游憩活动。在1933年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中就曾提出“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就遇到老年书法协会、舞蹈协会在成都望江公园举办协会活动,赢得不少其他游客的围观及赞赏。这无论对于组织方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带来心灵和精神方面的享受与升华。若公园资源有限,可采用预约排队的方式为大众提供游憩活动的场所,并将活动信息及时公布,方便大众参与。
(四)加强公园公益性建设,切实服务于大众,体现社会公平性。城市公园作为公共空间,是面向所有大众开放的,是地方政治及文明的反映,应有义务为每个人提供基础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因此城市公园的“公益性”应是其存在及发展的出发点之一。尽管大部分公园整体上消费不算高,但在公益上的体现却失分匮乏。如现在的城市公园普遍缺乏或仅提供非常少量的免费的儿童娱乐项目,取而代之的是10元起步的游乐设施。尽管经济收益非常重要,但它应体现在为大众提供切实服务及公众福利和游憩机会的基础上获取,城市公园应当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及居民幸福度,社会公平性方面上,而非经济价值。
(五)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智慧旅游。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网络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我国一些景区中甚至已经成功运用。城市公园位于各方面都较为便捷的城市之中,应顺应市场号召,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全面了解游客的需求变化、意见建议等,增强游客与公园的互动,实现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积极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体验,让公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实现智慧旅游的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有效引导城市公园游憩活动的开展。
(六)重视公园景观品质建设与维护,提升城市公园游憩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美和环境艺术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也有了更多要求,城市公园作为人们日常亲近自然的最佳去处,美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精心设计与维护,当公园的景观品质得到保证时,人们才能更好的感受自然,感受人文,感受美,从而愉悦身心,提升游憩质量。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2014年发布的《成都市公园规划建设导则》已对公园常见景观建设做出相应指导及要求,绝大部分公园在建设时都遵循其指导及要求,问题往往出现在后期的维护上。比如不少公园一些景观由于地处偏僻,无人打理,道路遍布青苔甚至路面损坏;还有一些公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牺牲绿地,改变建筑风貌以增加商业建筑,使得公园整体景观及功能布局受到严重影响。较为典型的便是公园中茶馆泛滥,占地面广,动静区域难以分离,影响部分游憩功能的正常发挥。对此,首先公园管理方应树立环境意识,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尊重大众对城市公园的游憩需求;二是需要相关部门的监督及资金的支持,定期检查、维护、升级景观建设;三是在规划时,尽可能结合自然、人文景观设计步道体系,使公园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四是注重区域划分,维护游憩功能,合理引导客流量,增强环境容量,如“把某一区域人为划分成多个部分,通过假山和缓冲地带来增加访客的空间感,以此吸引访客。一旦增加了空间分区和梯度,大量访客能得到合理分布和扩散”。五是在打造景观时,避免粗俗滥造,要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展示城市文化底蕴。
(七)塑造富有教育功能的游憩活动空间,实现闲暇教育。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娱乐方式的增加,大部分人都选择以消遣为主方式安排空余时间,主动学习时间相较过去大大缩短,于是闲暇教育应运而生。目前对于闲暇教育,国际上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境或娱乐环境之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知识、教育的获取往往是在与外界交流中获取的,城市公园便可借助自身优势积极推动闲暇教育,实现“寓教于乐”,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文化活动。鼓励大众开展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有利于人们开拓眼界,增长知识,丰富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2.普及科普。通过参观游览了解动植物、文化历史等知识,并提高审美情趣,陶冶艺术情操。
3.运动健身。利用公园空间开展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增强运动技能。
4.社交能力。大众往往是结伴到公园游玩,在人们的交流沟通中增强人的社交能力,丰富人际关系,也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5.游憩观。避免庸俗文化的渗入,引导正确的游憩观、道德观,合理放松身心。
(八)提升公园的管理及服务工作,促进公园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公园作为对公共开放之地,采用的是双重管理,一是对公园自身的管理,如绿化、设施、营销等,二是对游客的管理,如制止游客的不良行为等,这也涉及到对客服务的问题,如餐饮、娱乐、讲解、咨询等服务。二者是保证城市公园正常运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完善的管理制度及周到、细致的服务还将促进城市公园游憩功能的丰富及发展,同时借助优质服务抵消硬件上的不足,让人们到体验到高品质的游憩活动,反之将产生诸多矛盾与问题。五、结语
“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是《雅典宪章》中提到的城市四大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游憩”必然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有着重要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极的改善,成都的城市公园各方面确实有了大幅改善与提高,但要实现宜居城市,解决城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还需要解决种种矛盾。在城市公园建设上,“游憩规划当前应当考虑的是利用现有的规划力量、通过对已有规划内容的拓展来解决游憩面临的两个最重要问题——满足游憩需求、保护游憩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还要善于总结,吸取经验,结合多种手段与方法,合理规划城市公园,增加游憩机会,满足大众游憩需求,让公园的游憩功能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环境。
(作者单位:成都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