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旅游纵览·行业

生态型旅游新村建设研究

生态型旅游新村建设研究

王晓明

当前,我国已经开始步入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建设和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宗旨密切相关。关于农村的发展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本文将以著名模范农村郝堂村生态建设为例,从多个角度归纳生态型旅游新村建设的经验,旨在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有更好借鉴和启示意义。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通常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农村旅游建设亦不例外。旅游资源区域划分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方式,宏观方面,划分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中观方面,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微观方面,划分为城郊地区、山区。在此且不谈划分的合理性与否,但紧扣区域特征提出的农村旅游建设问题,以及所引申的农村旅游发展思路和模式,不得不加以重视。一、中国模仿农村郝堂村的旅游建设现状

郝堂村地处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东南部,属于浅山区,植被资源丰富,耕地面积1900亩,与信阳市市中心相距10公里,该村面积16平方公里左右,其人口组成,包括:村内现居人口1540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200人、流动人口500人,总共2240人。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前,郝堂村每年财政收入为30万元,新农村建设滞后,每年全村村民收入,有806万元,2009年之前,郝堂村尚未进行新农村建设,其村庄原貌落后,可以用“凋敝”形容,村内随处可见垃圾和污水,原来种植的板栗和茶园,基本无人看管,仅有留守的老人和小孩。2009年之后,郝堂村迈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截止目前,其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小麦和水稻为主的农业建设,都有了质的发展,每年产出的茶叶、板栗等,成为支撑该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1年4月,郝堂村正式拉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实验村”的序幕,经过近4年的发展,郝堂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步实现了经济发展、基层民主、产业结构、精神文化、村容村貌等建设目标,先后被评为“生态旅游范村”、“可持续发展旅游试验村”、“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以及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二、郝堂村生态型旅游建设经验措施

大至整个郝堂村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小至郝堂村的生活体验和风土人情等,均体现出郝堂村的旅游文化特色。而正是这种源自于乡土的特色景观,成为郝堂村“生态旅游新村”建设的灵感来源,郝堂村以“修葺”和“再现”的手法,在保留农村原汁原味文化和景观的基础上,将不利于景观视觉和文化传承的因素剔除,从而创造出融合经济发展、生活文化、乡村特色的旅游新村环境。其中值得倡导的旅游建设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乡村肌理的保护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乡村肌理的保护,就是从视觉的角度研究乡村肌理的保护,可从各种体现乡村景观面貌的摄影作品中获得灵感,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这些作品中,不乏线条流畅的梯田、纵横交错的阡陌、方方正正的菜地、清澈见底的溪流,具有冲击的肌理,表现出乡村丰厚的景观基础。而生态旅游新村的建设,需要加强对这些乡村肌理的保护。

乡村景观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经济生产、聚落生活三方面内容。而特有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特征,使得每个乡村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和行为方式,俗称为聚落社会网络环境。郝堂生态旅游新村的建设,并不否定这种聚落社会网络环境的客观存在,相反,将在呵护这种聚落社会网络环境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为农村创造出全新的旅游生活体系,使得这张聚落社会网络,拥有更为新颖的聚落形态、院落特征,从而影响地域文化的传承及特色风貌的去留。

我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在郝堂村的乡村肌理中,同样有独特的表现,其中包括梯田、紫云英、天然绿肥、环坡茶树等,村庄更是被一湾溪水环抱,其美景可谓不可胜收。同时在坡地上,种植毛竹、山核桃、构树、板栗和刺槐的密林,也是郝堂村自然发展肌理的主要成分。在卫生方面,村里放置垃圾分类桶,建设垃圾处理中心,干湿分类,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实现村落整洁,饮用水是地下洁净的山泉水,集中供水方式,保证饮水安全。郝堂村顺应了这些记录,在新农村旅游建设的景观修复工作中,得以奠定坚实的景观环境基础。

(二)乡村潜在景观的挖掘

很多设计师穷其一生,旨在寻求心目中能够代表某种文化符号的文脉与精神。郝堂村不费吹灰之力,以天然独到的乡村意向,概括了人们所向往的乡村生活,这一点正是创造郝堂村旅游行业的先前契机。在郝堂村中,我们随时可以见到树林、溪流、花草等,而这些久在农村生活的人群眼中,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其实蕴藏着极大的景观价值。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这些景观价值只要经过细加雕琢和搭配,即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美丽。正所谓“大地是有内在价值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它是个活的系统”。在郝堂村落实“生态文明新村”之前,被视为废弃物的“坍塌土坯墙”、“半埋土中的陶罐”、“路边随意堆砌的木材”、“依靠老墙的扫帚”、“丢在路边的石磨”等,实则是难得窥探的景观元素,但被视为影响村容的事物。这种情况,在当前很多农村比比皆是。而郝堂村的旅游景观设计,重新拾起这些几乎被遗忘的景观元素,在重新搭配调整后,形成具有独特意境的景观环境,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群来说,足以留下“返璞归真”的深刻印象。

(三)景观经济价值的创造

几乎所有农村旅游资源挖掘,都存在忽略景观经济价值的情况。以致农村旅游开发后的生活习惯、经济收入等,与本来的景观元素毫不相干,景观因此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价值,甚至导致景观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郝堂村建设更加关注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改造模式,譬如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将种植服务、养殖和旅游业等,进行交叉发展,郝堂村已有成功创造景观经济价值的先例,庭院景观结合农家乐就不失为一个好例子。

除此之外,郝堂村所开发的农田和茶园,不再单纯为了经济生产,还将其列入旅游业开发的资源范畴,作为勾画整体景观格局的景点之一,形成了乡村旅游景观的肌理。但这两者也有负面性的因素,譬如受到季节的限制。郝堂村的经济生产体系,囊括了农业服务、金融合作社、网络享受平台等,以茶文化的农业服务为例,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景观的经济价值,将各种平淡无常的景观失误,逐渐渗透进日常生活当中,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四)景观修复环境功能的发挥

自然景观本身,不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对于人类来说,是具有治疗身心疾病功能的。郝堂村在进行景观改造时,强调了景观的这种功能。首先最为引人侧目的溪流景观,拥有丰富的多样性生物,该水景保持溪流天然的样貌,植物起到了净化生活污水的作用,传统生活用水的场景,也得以体现。其次,田野阡陌随处可见的紫云英既是稻田的有机肥料,也是优化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个体,淋漓尽致地还原了整个乡村景观的自然野性。第三、村湾环境的打造,环境卫生是第一位标准,每家每户都设置了垃圾桶,并有专人在每天固定时间清理垃圾桶,同时由孩子组成卫生评比队伍,以培养下一代的环境卫生重视意识。在进行屋子改造时,同步改建了水路、厕所、厨房、猪圈、羊圈、牛圈、鸡圈等,总共设置20个家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其中有450户人家将厕所改造成三个花粪池卫生间,有12户人埋地式管理,生活污水在进行收集和处理后,最后汇入荷花池塘当中,成为池塘水源的主要补充。除此之外,郝堂村还构筑了无动力模式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从经济性的视角,将郝堂村水体污染的问题,降至最低状态,为郝堂村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最后,对于发挥景观修复环境和保护人类身心的作用,郝堂村在修建相关景观建筑时,遵循了建筑的有机更新原理,保持了原来乡村建筑景观布局的自然态势,譬如保留四合院形式的建筑院落,在功能方面新添加了各种装饰构件,使得普通的农家院,摇身一变成为旅游者居住、品茗的理想场所。

(五)景观改良社会功能的利用

目前国内很多农村,“空心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是年轻人不愿意继承老一辈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而选择进城打工创业,使得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流,仅剩老人和小孩等劳动能力较弱的群体,从而出现“空心村”这种萧条的现象,进而波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郝堂村在2009年以前,也有过“空心村”的经历,在政府引导和自主发展中,逐渐摆脱了这种情况,目前农民学会分类处理垃圾、以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污水、以美学理念改善自然环境等。

郝堂村摆脱“空心村”的困境并非偶然因素促成,而包含了诸多的人为主观努力,当人们意识到原来被自己所嫌弃的家园,拥有丰富蔗菜、野豌豆、荞菜、槐花、灰灰菜、诸葛菜等数百种野菜,而这些野菜在城市中“千金难觅”,医学证明这些食品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于是纷纷加入了开发绿色食品的行列。随后,先后发觉茶行业、水稻产业等,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因此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逐渐形成了“茶馆”、“乡村土特产开发”等特色经济。重新建设特色郝堂小学,构造文化基因。郝堂村的村民因此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藉此获得更为优质的生活。

现今的郝堂村,每天都会有五湖四海的旅游者和名流慕名参考,带动了郝堂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村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实现了景观改造社会的功能。三、结语

生态型旅游新村建设的道路艰巨而漫长,这项系统性工作的开展,必不可免地遇到诸多问题和各种困难。当前很多农村在建设旅游项目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了当地农村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郝堂村在新农村规划建设注重对原有村湾空间格局的研究; 真正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深入农村金融服务的探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体现相关利益者形成的社会合力。本文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郝堂村建设生态型旅游新村的经验,其他农村在借鉴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现状,予以因地制宜地参考。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96731.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