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一婧++阮佳飞++刘欢
云南省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发展民族旅游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以云南省纳西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署明村为例,分析该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民族旅游所具备的内在优势、劣势与所面临的外在机会与威胁,并据此提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民族旅游发展对策。一、引言
为了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云南省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结合省情特点,创新性设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其宗旨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维护民族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探寻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机与活力。
2013年,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塔城乡署明村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丽江市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署明村由于受自然、历史因素影响,目前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效益低,经济较落后,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发展具有绿色、高附加值和带动效应强的旅游产业是推动署明村经济发展、促进署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必然选择。二、署明村民族旅游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优美的自然景观风貌
署明村似洁白的飘带顺着山坡流入金沙江,山间田林交错,纳西族古老的木楞房似露珠洒落在山川之间,具有极高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村民崇尚自然,自觉保护森林环境,原生态的居民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形成独具特色的乡土聚居环境,为纳西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良好空间载体。
2、保存完整的传统文化资源
署明村纳西文化底蕴深厚,肥沃的文化土壤全面孕育和滋养了纳西文化尤其是东巴传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至今基本保留完好。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载体在署明村保存较为完整,目前署明村是整个丽江市东巴传承人最多的村落。并且,村民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表现出了充分的整体性、自发性和主动性,认知程度较高。东巴文化是当地原住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内文化,涵盖了村民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村落的制度文化,代代相传,全面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并伴随着村落的发展而发展变迁。
(二)劣势分析
1、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不高
署明村地处高寒山区,生存环境恶劣,加之署明村社会经济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村民至今仍然以传统农耕、养殖为主要生计来源,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收益整体较差,推进文化生态保护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资源开发限制性因素多
署明村基础设施比较差,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道路设施、生活能源设施、电力、电信及广播电视设施、给水排水设施、消防设施、公共卫生设施较为缺乏,接待服务能力不能达标,市场扩展缺乏坚实的基础。且署明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极为不便,只有一条弹石路与依陇村委会至塔城乡的公路相连,可达性差会形成资源开发困难,阻碍其与主要消费市场对接。
(三)机遇分析
1、政策支持
随着民族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和传统文化保护区建设的推进,近年来,政府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生态的保护开发利用意识逐步增强,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文化挖掘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政策、产业、舆论等方面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且政府在产业融合共享方面具有超前意识,深入贯彻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拟将东巴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为先导,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2、文化资源存量大、等级高,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较大潜力
署明村文化资源禀赋较高,虽然目前署明村整体开发水平还不高,而且存在许多开发困难,但是随着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署明村资源吸引力和发展潜力都会进一步凸显,实现文化生态保护的目标。
3、文化产业成为先导产业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正处在大发展时期,署明村在文化产业发展大背景下,从传统民族文化旅游上寻找突破点,在丰富玉龙县文化内容的同时,也能借机完善配套设施,加速自身发展进程。
(四)挑战分析
1、传承、保护的困境
由于民俗文化日渐不能适应现有经济社会组织的要求,村民对于传统文化也一知半解,缺乏保护意识、保护技术,政府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也缺乏严谨长效的科学规划,整体上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导致署明东巴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也面临被破坏和失落的威胁。
2、面临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
署明村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政府资本在文化资源开发中投入较少,导致在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活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资金的缺乏还导致署明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造成部分文化资源的保护陷入困境。三、署明村民族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署明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化悠久,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本地村民民风淳朴,有着发展旅游产业的诸多优势。为发展区域经济,促进署明发展,应充分结合署明村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一)旅游形象定位
署明村的旅游资源主要包含浓郁的纳西民俗风情,深厚的东巴文化,精湛的传统建筑文化、建造技术以及宜人的生态环境。上百年来,东巴文化的传承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出了弥足珍贵的署明村落文明,这里的文明,既包含着东巴文化的历史变迁,也彰显着纳西族对外来文化、现代文明的认知与融合。因此,其旅游形象应突出民族文化、乡村聚落民俗、宜人生态环境和与现代乡土消费情节、休闲消费需求的契合。根据署明村的资源现状和区位特征,其旅游形象应定位为:东巴圣地、养生福地。
(二)旅游产品体系
根据署明村的旅游资源情况,从旅游新六要素,即商、养、学、闲、情、奇,来设计六大旅游产品系列。
商:着重开发农产品、生态食品、手工艺品、民族服饰、药材五大体系的旅游产品,同时设置旅游产品购物点。
养: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适应养生、养老等健康旅游需求,建设具有乡土特色和文化氛围的养身、养老居所,打造乡村生态养生旅游精品。
学:充分发挥东巴文化传承氛围,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乡村博物馆等旅游精品,通过非遗展示进一步有效传承与发展东巴文化,打造东巴文化传承的朝圣地,发展高端小众文化旅游市场。
闲: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民族风情、田园观光、生态休闲、农业体验等多种旅游功能于一体,打造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体验型、农事参与型、蔬果观赏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
情:加快署明村民族传统文化专题陈列馆的建设,打造乡村民族博物馆旅游精品;开展宗教旅游,打造东巴文化传承的朝圣地;开展东巴婚庆旅游,推出别具一格的东巴婚礼。
奇:依托署明村地处高寒山区、四周青山环绕的地形位置,开展山地自行车、攀岩抱石、定向越野、徒步登山等山地体育旅游。
(三)旅游产业体系
1、旅游交通
交通闭塞是阻碍署明村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原因,署明村应着力修建入村入户道路,提升道路质量,完善路牌标识,加强旅游交通服务;加强停车场的规划和建设;不断完善自驾车旅游系统,规划旅游自驾线路的建设。
2、旅游住宿
选取部分双重保护民居,设为农家接待点;修缮部分典型民居,进行内部生活设施的改善,利用闲置空间,遵循传统生活习俗,融入现代文明设施,发展特色和主题民宿,让东巴文化氛围、纳西传统民俗和现代住宿功能有机融合的署明特色民宿成为吸引中高端文化旅游者、特种旅游者的主要魅力因素。
3、旅游餐饮
选取署明村部分民居开展地方特色饮食服务,用乡村独有的原料或烹制方法制作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餐饮产品,给顾客以乡村饮食体验;同时以“绿色餐饮、生态养生”为基础,开发养生餐饮,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旅游需求。
4、旅游购物
鼓励东巴文化传承人开办展示工作室或传习馆,通过东巴纸的制作,东巴文字、东巴画、东巴经、东巴舞等东巴文化的学习,本地特色食品现场制作和售卖,手工艺品、香水制作等,促进旅游者与原住民的互动,增加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途径。
5、旅游文化娱乐
以规划兴建的东巴文化陈列馆、公共文化场所以及规划修缮的东巴文化传习馆、活态展示点等为载体,将纳西古乐、东巴舞等具有表演展示、参与性、体验性功能的纳西族传统文娱活动导入游客文化体验;开发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农耕体验、节庆体验、竞技参与、民俗体验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去体验、参与。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看出,署明村作为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典型的纳西族聚集区,其传统文化和文化空间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但目前署明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产业效益低,经济较落后,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发展具有绿色、高附加值和带动效应强的旅游产业是推动署明村经济发展、促进署明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必然选择。具体来看,署明村应因地制宜,以东巴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为先导,大力发展民族旅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署明村的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