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婧文++龙又嘉
本文分析了对四川省七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美育调查,调查结果是大学生对美育的总体评价不高。学生对美育有一定的认知,接受美育的意愿积极,对美的接触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和影视,美的欣赏能力、认知水平有限,民族文化审美不容乐观。学生对于美育课程和美育教师评价不高,对于课程的内容、形式和资源应用评价低。根据调查做出以下建议:各高校需重视和加强美育,提高其实效。美育课程需要积极建设,优化升级,加强美育的实践活动,需关注大学生民族文化的审美能力。一、调查目的
一是大致了解所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基本信息;二是通过调查学生对美育的认知,探求审美观念;三是调查了所在学校的美育现状,包括课程、教师等内容;四是调查了学生对美育需求和展望,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美育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二、调查方法
有单选题、多选题和图片题。在正式的问卷调查实施之前,选取50 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的前测工作,通过初步反馈情况和调查结果,对问卷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确保问卷调查的有效性。三、调查对象及抽样
此次调查以四川省七所应用型高校:四川旅游学院、西昌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传媒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本次调查采用在专业问卷调查网络平台上发布、填写、回收问卷。发布问卷2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男生占42.5%,女生占57.5%。四、调查结果
(一)美育认知和审美观念
1.在美育认知上,有10%认为很清楚美育的含义,有 41.5%认为了解美育的含义,有 43%“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没听说过占5.5%。
2.学生接触美的途径上,53.5%的学生通过网络和影视了解美,通过课堂了解美的仅占4.5%。提到《十面埋伏》,选择是2004年张艺谋电影的人数列第一,选择中国古代名曲的票数在第二位,而知道《十面埋伏》也是2015年杨丽萍舞剧的学生比例仅占13%。
调查显示,学生空闲时更愿意选择鉴赏古典名著和古典音乐而不是网络影视作品,说明学生的意愿与实际情况有差距,更说明了学生对于高质量美育的需求。
3.对美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美的知识上,93%的人正确选出中国四大名著,78.5%的人选出《二泉映月》的作者,常识性知识不错,但是稍深入一点就有问题,如选择《十面埋伏》是中国古代琵琶曲的占62.5%,正确选择《富春山居图》的作者的只有39%。
在审美上,调查采用看图多选题,结果显示学生们认为自然景观最美,选择人数远超凡高和莫奈的著名画作。在人物形象为主的图片选美中,莫奈的人物画作位列第一,《韩熙载夜宴图》和昆曲《牡丹亭》剧照排最末,可见民族文化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在审美标准上,55.5%的学生是按自己当前的兴趣和喜好来确定,21%是按一般大众的认可和评价,仅有16%有按理想中的标准或境界来衡量。
4.在美育需求上,有78.5%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美育,学生对美育的接受意愿较高。
(二)美育课程
1.开设美育课程的必要性,学生很愿意接受美育,但对于开设美育课程,认为非常必要不可或缺的仅占28.5%,选择有必要的占60.5%,可有可无的占8.5%。
2.“学校所开设的与美育相关的课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上,56%的学生有参加,,44%的学生没有参加。
3.对美育课程老师的满意度平均分是3.43,48.21%的学生满意美育教师,38.39%的学生认为美育老师一般,仅有4.46%的学生对美育教师非常满意。不满意美育教师的有3.57%,非常不满意美育教师的有5.36%。
4.学生认为美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评价处于中等水平,相对较好,对目前高校美育课程内容、形式和资源认可程度不高。
(三)未来展望
调查学校组织的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的审美实践活动,有38.5%学生所在学校组织过两次以上,38.5%的学生选组织过一次。
最喜欢的美育形式,48%的学生选择参观校外博物馆、艺术馆,位列第一。 13.5%的学生选择邀请艺术家、艺术团体进校演出或办展览,位列第二。
采取哪些措施帮助改善美育的实施现状,61.5%的学生选择多开设艺术类课程,可见学生对美育课程的接受度还是不错的,综上反映出学生希望提升美育课程质量、增加美育实践环节。五、建议:
本次调查的时间、内容、形式和数量有它的局限性,但调查结果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性,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我们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各高校需重视和加强美育,提高其实效。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并不乐观,所以应积极改革,提高应用型高校美育的实效。美育课程需要积极建设,优化升级,教师应积极提升美学素养和教学水平,注重课程形式和资源的丰富和新颖,可多增加参与性、体验性的教学设计。加强美育的实践活动,多开展审美实践活动,积极支持社团活动和校园艺术节,并加强与艺术家、社会艺术团体与机构的紧密联系,邀请艺术家、艺术团体进校演出或办展览。高校美育教育还需关注大学生民族文化的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