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旅游美食 > 旅游纵览·行业

生态自然观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自然观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丁伟韬++冯颖杰

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人们已经充分具备了改造自身居住环境的能力,将我们的居住环境彻底改变了。但在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生态自然环境却遭到了破坏,近代,人类开始重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着手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在介绍了部分西方国家,近现代园林和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自然观,结合生态自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分析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讲解了生态自然观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一、引言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经由这条理论的指导,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用以满足我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结果导致了一个很恶劣的结局,生态环境的污染。人们渐渐意识到生态自然的重要性,近代在园林与景观设计中开始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打造城市环境。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以自然环境为主,生态自然观十分友善。相比之下,西方世界的园林对自然的侵略性较强,导致生态问题。在近代,西方世界较早的在园林和景观设计中引入生态自然观思想,不仅仅对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式方法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人们了解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会介绍西方生态自然观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可持续性,以及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二、西方世界近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自然观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的造园造景艺术就开始了近现代的演变历程。园林中的生态自然观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演变,我们可以简单把整个阶段分成4个部分。

(一)自然式设计阶段中的生态观

与传统之规则式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处理,表现自然,将自然引入城市中的人工环境。从19世纪末开始,自然式设计之研究向两方面深入。其一为依附城市之自然脉络水系和山体,通过开放空间将自然引入城市;其二为建立自然景观分类系统作为自然式设计参照系。这个时期的生态自然观,主要以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文明中去,提倡人类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二)乡土化设计阶段中的生态观

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历史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景观特色。19世纪末一批中西部景园建筑师开创了“草原式景园”,这类设计以运用乡土植物群落展现地方景观特色为特点,造价低廉并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延续,在全美的公路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个时期的生态自然观,是以保护周围环境为基础,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生态自然思想保护了自然地貌。

(三)保护性设计阶段的生态观

对区域之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性设计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率先将生态学研究与景园设计紧紧联系到一起,并建立起科学的设计伦理观。人类应该充分认识自然作用,并参与其中才能对自然施加良性影响。这个时期的生态自然思想,以科技发展为基础,在充分认识环境之后,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最佳的方案,再付诸实践。

(四)恢复性设计阶段中的生态观

在设计中运用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之生态环境。出于对潜在之环境危机之担忧,为谋求科学之解决方法,生态设计开始转向更为现实之课题,如何恢复因人类过度利用而污染严重之废弃地。如1990年陈貌仁与美国农业部专家查尼合作进行了“再生之地一号”试验,在经简单艺术设计之区域内种植特定植物吸收土壤中有毒之重金属,以引起人们关注污染问题并帮助其了解科学之解决办法。这一时期的生态自然观,在于对已经遭受破坏的自然环境,通过科学的方法使之恢复健康状态的探索。三、生态自然观对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也包含了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包含了人类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的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永续发展。因为我国的现状是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能源短缺,加上生态环境恶化,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生态自然观的出现,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时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四、结语

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增强和技术手段的改进,生态自然观渐渐深入人心。工程技术的支持、多学科、各专业的合作是未来生态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只有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生态自然观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成功营造一个生态良性和谐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亟待我们解决。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496759.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