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达克+李晓东
大众旅游阶段的旅游发展模式基于大量建设景点、景区、饭店和酒店,这种发展模式称为“景点旅游”模式。景点旅游模式下,景区经营与景区外的环境,甚至有些景区内外是冲突的。在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全方位的消费需求。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格局,实现旅游目的地景区内外一体化,全民参与旅游的新世相。
引言
纵观国外全域旅游实践经验,诸如法国和西班牙是典型的代表。法国全域旅游的推行实现了城市和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具体做法包括政府支持和投入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致力于保持旅游产品的原真性,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旅游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重要力量。而西班牙的全域旅游是在本土旅游资源优势“阳光与海滩”模式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相比较国外的经验,国内现今旅游业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仍存在诸多问题。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行社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门票经济模式猛增等问题。尤其是随着旅游的爆发式发展,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亟需改善。在此背景下,我国推行全域旅游实行试点区域做示范,分步实施。全域旅游很好的解决了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的资源配置问题,很好的融合景区内外的环境,为建设处处皆风景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全域旅游概念解读
全域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学者及专家对全域旅游的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所追求的旅游发展不再是注重旅游人次的增长,而是旅游质量提升。而全域旅游目的地是指借助被开发的旅游资源作为吸引物、完备的旅游基础设施、较长的旅游产业链、并且具有相当规模的旅游综合接待区域,是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全新目的地。
对全域旅游的内涵的认识,首先,全域旅游是在政府主导下推行的。其核心理念体现在“四新”,即新的资源观、新的产品观、新的产业观和新的市场观。全新的资源观是指旅游吸引物不仅包括自然和人文的旅游资源,还拓展到社会经济层面的各类资源。它将吸引物本身与所处环境结合在一起,形成处处是风景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的产品观不仅包括旅游吸引物及吸引物所在的环境,还需要包括旅游目的地中的当地居民,不仅包括当地居民生活的建筑、文物等实物形式,还包括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文化价值中。全域旅游产业观中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产业。通过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全域旅游的产业观是实现产业之间的交叉,互相渗透,通过产业之间的聚变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在全域旅游市场观中,市场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旅游目的的游客,延伸到目的地内的居民,随着休闲需求的日益增加,旅游目的地居民本身也逐渐成为旅游产业中的消费主体。旅游目的地不仅要为游客提供旅游综合性服务,同时还要满足当地居民休闲享受的需求和基本权益。总结归纳以上全域旅游核心理念如图1所示:
二、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路径
各地区推行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并不等同于遍布的景区及酒店,而是关注景区、酒店的合理规划,避免同质化现象,实现旅游的整体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旅游发展意识,实现创新旅游
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是目的地居民的的旅游服务意识。目的地居民要有主人意识,真正参与旅游决策、旅游业发展。同时,旅游发展的理念要有创新,突破行政区界线的限制,实现基于旅游资源的旅游目的地建设。将目的地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作为推行全域旅游的基础资源。丰裕的旅游资源,浓郁的地域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优质的旅游服务,是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关键。
(二)创新“政府主导型”全域旅游方式
在政府引导下推行旅游产业集聚和融合,加快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旅游业建设更有地域特色,更加人性化;具体做法包括成立全域旅游指导委员会,进行全面、多头管理;协调农业、文化、教育、环保等多个部门结合旅游业发展,并提供人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创新旅游活动内容,由传统的走马观花型旅游转型为精神体验为主的综合型旅游,创新旅游产品,延长旅游的产业链;改变旅游传统的单一门票经济,形成综合性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三)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
旅游的精髓在于体验的差异性。旅游目的地带给游客的体验与其惯常环境差异越大,游客的满意度越高。因此旅游目的地建设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打造自己独特的旅游形象。综上所述,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需要从旅游目的地实际出发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既要进行顶层设计,还要避免同质化的旅游建设。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