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静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外出务工的劳动者逐年增多,西部大量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城市转移,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劳动者本地务工,实现劳动力本地消化,但是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仍未有明显的变化[1]。对于阿坝州,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拥有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涌入,壤塘县作为阿坝州最远的一个区县,旅游发展还在初级阶段,发展旅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壤塘县劳动力流失现状,论述劳动力的流失给壤塘县的旅游设施建设、文化传承、旅游产品三个方面带来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导致中西部人口分布严重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留有大量的老人、妇女、儿童。劳动力外流使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实现“共赢”。就劳动力输出地壤塘县而言,劳动力输出能缓解壤塘就业压力、带回大量的资金刺激经济、带回先进的技术经验和新颖的思想与文化等等,但是就壤塘本身发展旅游而言,劳动力大量输出后它的益处会与一些弊处相抵消。
一、壤塘县劳动力流失现状
壤塘县现有总人口40000余人,主要为藏、汉、羌、回、土家等民族。 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 87.6%,汉族占 11.4%,其余少数民族共占 1%。男性比例占51% ,女性占49%。儿童占总人口的5.8%,老人占总人口的7.28%,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4.36%。 2010年以后,阿坝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落实五项举措,切实加大农村劳务转移输出力度,累计实现劳务转移输出60.5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4.12亿元。其中壤塘县劳动力输出约占总人口的17%,,累计实现劳务收入1.9亿元。通过分析壤塘县的劳动力流失,主要呈现以下现状:本地常住人口少,“空心城”、“空村”现象明显;人口输出逐年增加,主要往阿坝州其它区县及成都周边地区转移;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向外转移,通过求学、就业、参军等方式;剩余人口主要为妇女、儿童、老弱病残,大部分人没有劳动能力。
二、劳动力流失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普遍缺少劳动力,导致旅游发展进度缓慢
1.住宿接待。目前,壤塘县的宾馆、招待所等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壤柯镇),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都相对较低。其它乡镇仅有一些规模小、设施简陋的接待床,壤塘县共有各类宾馆、招待所 12 家(不计其他乡镇), 接待床位 415 个(不含民居接待及帐篷),全县无星级宾馆。由此看出,壤塘县现有的酒店宾馆数量少、规模小,从业人员少,接待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游客住宿需求。所以,酒店业在壤塘县的发展潜力巨大,应逐渐形成当地的特色酒店,完善酒店配套设施,增加酒店从业人员,提升酒店接待能力。
2.景区接待。近年来随着阿坝州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扶持政策的不断实施,壤塘县的旅游业也迅速崛起。壤塘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总额都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截止 2013 年,全县旅游接待 25.61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901.1 万元。壤塘县每年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 5-10 月份,淡季集中在11-4 月,高峰期每月达六万人次左右,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四万余人的小县城来说,旅游旺季到来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一方面,旅游旺季时也正是劳动力在外工作的中间时期,而壤塘县各景区部门为了正常开展工作都应增加工作人员配备,这样就形成了景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另外一方面,由于壤塘交通闭塞,与外界的联系较少,所以当地的经济建设主要依靠本地人,当然景区建设也不例外,景区景观需要完全呈现当地最有特色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这就需要政府与人民联合开发,一起努力,实现共同发展。此外,我们将壤塘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长率与四川省、阿坝州的整体情况对比可以发现,壤塘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增幅低于阿坝州以及四川的整体水平,这表明壤塘旅游市场面和游人数增加都不显著,需要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增加人力、物力、财力打造壤塘旅游景观和知名度,实现壤塘县全域旅游。
3.道路交通。截止 2012 年底,全县公路实际通车总里程达到 627 公里。通公路的乡镇 12 个,公路通乡率为 100%,通油路(水泥路)的乡镇 12 个,占乡镇总数的 100%;已通公路的建 制村 41 个,公路通村率 68%。全县有 1 个县级客运站,11 个乡镇客运站,25 个 农村招呼站,虽然壤塘县基本形成了运输网络框架和运输站场体系,能够满足人民正常与外界联系,但是旅游交通路线的问题仍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干线公路等级低,断头路问题较为突出,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通往主要景区(景点)以及景区内道路状况差,严重影响旅游区开发;旅游风景道网络未构建完善,风景道沿线游客服务设施缺乏;公路抗灾能力较弱,路网安全性有待提高。所以壤塘县要在现有国道、县、乡道路的基础上,全力推动旅游风景道路建设,构建覆盖壤塘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风景道路网络体系,推进壤塘旅游发展。
(二)文化传承面临巨大危机,传统文化精髓逐渐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壤塘县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段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阿坝州内藏羌风情走廊终端。壤塘县是觉囊文化中心,财神故乡,是集安多、嘉绒、康巴为一体 的藏族聚居地,是藏族多彩文化的历史积淀区,藏族多族群在此聚集,藏传佛教 各教派和谐共存、互助共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多彩文化景观。另外,壤塘县国家级非遗名录2项(觉囊梵乐和川西北民歌)省级非遗名录5项(南木达藏戏、石刻藏经、时轮藏香、觉囊唐卡、藏历年)州级非遗名录21项,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然而,壤塘县这座“文化宝藏”正慢慢被现代文化吞噬,就拿藏族唐卡的传承为例,它的传承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等因素制约和改变了传统藏族唐卡(觉囊画派)的传播;人们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传统藏族唐卡(觉囊画派)的使用有一定影响。由于唐卡制作程序多而繁琐,前期投入多,工艺精细,且技艺一直以来均是师徒相承、口耳相传,维系力量和传承脉络十分微弱,极易中断;现代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亡艺绝的现状是制约藏族唐卡(觉囊画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时代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印刷术的发展,藏族唐卡(觉囊画派)不再是觉囊派画乡人们谋生脱贫的唯一手段,存世的艺人越来越少,藏族唐卡(觉囊画派)面临人亡艺绝的严峻形势。所以,劳动力的转移既给壤塘带来的经济收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有利条件,但现代文化正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这利与弊之间的矛盾仍需平衡。
(三)旅游产品开发停留在表面,产品结构单一
壤塘县旅游开发较晚,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旅游从业人员少,旅游产品仍停留在以生态、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开发阶段。观光产品主要集中在觉囊派三大寺庙、棒托寺、海子山、日斯满巴碉房、野人大峡谷等核心旅游资源上,香拉东吉圣山有游客自发进行以穿越探险为主的特种旅游活动。总体看,壤塘现有旅游产品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品结构不完善,目前,壤塘旅游以生态文化观光为主导,产品类型单一,缺少文化深度体验与特种专项旅游产品,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拓展;资源价值利用不够,产品开发层次较低,壤塘县大部分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初级开发状态,优良资源未能产品化,现有观光旅游产品停留在资源表层化利用阶段,资源价值挖掘不够,多元化、特色化不明显。旅游活动项目单一,游客的参与体验性差,自然资源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对接市场需求,缺少各种生态专项旅游产品。壤塘县的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是阿坝州的一块净土,需要打造出属于壤塘县自己的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品质、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三、结语
劳动力的转移应在满足当地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转移,尽量达到部分劳动力本地消化,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平衡。一方面,满足本地经济建设需要、加快旅游发展、实现农村土地合理利用、传承当地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增收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让学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扩大旅游发展路线等。将两方面相结合共同促进壤塘的经济和旅游发展,将引进资本用于人才引进、旅游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生态资源保护等,让壤塘的旅游业有效可持续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