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
随着经济发展和当下大众休闲意识的逐渐增强,旅游产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进步,如今跃升为了我国的一大支柱型产业。在旅游业的大发展时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模式是旅游高等教育的关键。本文在分析现在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发展所凸显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早在19世纪末,旅游业就基本超越了石油及汽车等产业,一举边城全球第一大产业。而在中国,由于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提升以及游乐玩耍等休闲的观念的强化,旅游行业的规模以及所产出的价值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旅游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中国旅游未来的发展输送了源动力和持续力,在旅游业的大发展时期,管理人才的培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分析国内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所存留的弊端为基础,剖析了该领域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国内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短板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如今的旅游业准入门槛不高,育人模式不成熟,导致了行业职员素质普遍较低。此外,专业定位不科学,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的旅游从业人员同质化竞争,缺乏特色教育。一些地方院校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与企业用人要求不符,人才市场供求不匹配。
(二)教学模式与实践脱轨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国内很多高等院校或职业院校,纷纷采取高校间联合,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培养模式。但是合作模式仅停留在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化事项上,并未落在实处。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行业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导致了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或者是只有理论知识,缺少在实际操作的经验。
(三)缺乏优质的师资力量
高的师资水平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原因。由此可知,师资队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中国的旅游系统教育开展地有些迟,高校尚未落实一套科学完善的体系,教师队伍整体上表现出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是师资本身的职业化能力欠缺,无法适应社会要求。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缺乏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任职于企业的实践专家们,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水平不高。
(四)毕业生流失严重。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门槛低,不仅有本科毕业生,同时也有很多中专生或大专生。本科阶段的课程规划着重理论灌输和教育,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养成,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竞争优势。实际操作中熟练度不及中专生和大专生,无法符合企业的用工需求。同时,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处于店小利微的经营状况,无法支付较高的薪资水平,本科生薪酬要求高而且流动性大,相比之下,企业更偏向雇佣中专生或者大专生,进一步挤压了本科生的就业空间。
二、旅游管理人才发展举措
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此,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举措
(一)专业结构优化,教学体系完善
旅游管理专业当前市场规模大、专业单一,未形成品牌化,给学生的就业埋下隐患。学校需要全面深入市场调查,进行分析,在预计好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后,以专业的合并和细化,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素材的补充等手段,培养得到一批具有核心技能,可以填补市场需求的人才。
结合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课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这一学科的自身特点,特别是偏应用性,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
(二)规范教学过程职业化
当前新就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差、职业意识薄弱的现象。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综合系统、加强实践教学投入和动手能力养成,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在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上,摒除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转而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这方面要更加偏重素质化的教育模式。
(三)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
1.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师资力量的培育应走在前面,对现有师资队伍的改造,要提升专业旅游教育人员在技能、学历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必须经由专业化培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熟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2.引入外援。聘请企业内的经验丰富人士兼职,深入一线的从业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针对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教师培训。完善已有资源,提升现有旅游教育师资力量,对已有的教师需要经过理论知识考核,同时采取专业化的培训方案。
(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构建起学校与旅游行业的合作培养模式,高校与旅游企业达成合作,学校应把旅游企业看成自身的稳定实践基地,既能够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亦能帮教师寻得实践机会。旅游企业往往缺乏合格的,接受过培训的教师,企业可以把学校作为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基地,让员工定期到合作高校接受必要的理论培训。学校方面也能够给学生和教师搭建起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三、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需要不断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旅游人才培养市场化、标准国际化、结构多元化、目标品牌化,达成旅游业繁荣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