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兰
《旅游政策法规》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之一,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在实践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将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职业院校《旅游政策法规》的课程改革。
《旅游政策法规》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旅游法的相关内容;在基本技能方面,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旅游法规知识分析、解决旅游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旅游应用型人才。作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之一,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职业院校该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探讨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现状
(一)旅游业快速发展对人才要求高,教学难度大
国家旅游局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旅游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才能确保旅游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旅游法》施行后,教材更新慢
中国首部旅游法已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不仅使国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有法可依,更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旅游业全面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旅的新时代。但现行教材存在着严重滞后性,很多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目前使用的教材针对本科生的比较多,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非常少。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补充《旅游法》的相关内容,做好教学知识的更新。
(三)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学生存在畏惧心理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法律基础知识,《旅游法》颁布以后,行政性指令较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加上职业院校生源素质水平差异大、基础不平衡,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分析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性,过多的法律条文和沉甸甸的教科书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有待革新
目前在职业院校中,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而是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承当。有的教师对教材部分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无法将知识讲解透彻,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同时,目前在职业院校课程讲解中,还是采取教师讲授为主,不符合旅游职业学校学生求新、求变的学习心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二、《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重点
(一)明确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院校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管理服务人才,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目的应以学生就业为指导,以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旅游业的政策、法律法规条文,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运用党和国家政策、旅游法律的能力,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业应用型人才。
(二)精心准备讲义,加强教材建设
近年来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已进行了很多修订,尤其是《旅游法》颁布以后,教材更是滞后于现行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行业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新的法律法规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新的变化——新《消法》规定有关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存在欺诈行为的惩罚性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由“一倍”提高到“三倍”。但仍然有一些教材没能及时更新,教师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旅游法》相关内容,做好教学知识的更新,精心准备讲义,把《旅游法》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
(三)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采取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效果。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途径获得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既懂法律又懂旅游,才能站在一定高度分析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正确指导。
(四)采用网络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针对课程专业性强,学生法律知识缺乏的现状,运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制作教学光盘,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重复学习,反复消化,增强教学效果。
2.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架构合理并且能够支撑网络课程正常运行的硬件环境,致力于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建立专门的教学网页,教师积累的相关材料例如典型案例、法规汇编、习题集、模拟题等能及时上网供学生共享。
(作者单位:苏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