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洁 李雪利
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形式也不断丰富,而传统村落旅游也成为了当前游客们所青睐的旅游项目。将传统村落当成旅游项目来进行开发,势必会对村落原有的面貌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村落形态的变化。本文在对传统村落形态变化的特点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开发对村落形态变化的影响。
当前,许多传统村落由于其文化特色、历史情怀等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使之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新兴热点。正是由于这一热点的诞生,使得更多的传统村落被作为旅游项目来开发改造,一方面促进了村落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步入了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对存在里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利于传统风俗习惯的保存与沿袭。因此,旅游开发对于传统村落来说,有利有弊,但是其最大影响却在于对村落形态变化的改变。
一、旅游开发阶段传统村落形态的变化的特点
(一)变化速度快
在过去,村落形态变化都是十分缓慢的,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出现很小的变化,但是在旅游开发阶段,由于旅游设施、旅游项目的快速建设,使得村落往往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且这一变化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在工程期间,为了符合施工方案的要求,可能会对原有的村落形态进行扩张、延伸,从而扩大增设旅游设施的空间,接纳更多的游客。
(二)村内外建筑风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由于对于传统村落的开发,一般是基于其建筑、文化的历史性与传统性。为了保留这些传统的特色,在对村落加以开发时,首先会保留村内建筑的原貌,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观赏游览的需求。而在村外,为了安置乔迁的村落居民,旅游开发商一般会修建大量的安置房来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因此村外的建筑风貌变化较大,从而导致了村内、村外建筑风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三)类型多样
由于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开发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村落形态的变化趋势也存在着不同,主要有稳定型、渐变型、恢复型、突变型等。其中稳定型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对村落的基本要素不作改变,更多的是对房屋进行维修,对于新房的建造是较少的。渐变型是指村落新房修建的速度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同时对村子周边逐年进行拓展。突变型则是指在2到3年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入村口修建众多的新建筑,同时村子的外围、周边拓展范围较大,原有的标志物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二、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因素
地方政府是传统村落开发的主体之一,往往是对村落开发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同时也会出台相应的规章对开发规模、开发路径加以规定,从而使村落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在过去,由于开发都是自发性的,缺乏科学的政策引导,许多村落在开发的过程中肆意修建新的民居,使得旅游特色被削弱。针对这些现象,政府部门开始有意识地制定政策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以保留村落的历史感,增强特色文化。
(二)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引导,许多传统村落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居民人均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村落居民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是开始发展以旅游产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成为了民意,开始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引进外来资金,对村落加以开发,使得村落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开发因素
对于村落的开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村内居民的自行开法,另一类是引进外来投资将开发的主动权交到开发商手中。村民开发往往具有盲目性与自发性,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方案的指导,片面地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够重视。而开发商对于传统村落的开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因此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扩大村落的旅客容量,并修建更多的旅游设施与旅游项目来满足游客的需求,这样就使得村落形态产生变化同时为了保留旅游特色,对于传统文化与习俗较为重视。而本地居民与外来商户为了提高经营的效率,也在旅游区域内建设商铺、酒店、餐厅、停车场等基本设施,用以经营获利。
(四)规划因素
在对村落加以开发之前,需要先对整个村落的布局、开发进程等加以规划,同时还要注重对传统文化、文化、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对传统特色加以保留。这样就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因此规划因素也对村落形态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人口因素
村落人口的增减能够反映出村子内部房屋建设的需求,从而需要对村落进行拓展或者延伸,从而导致村落形态的变化。当村落人口增长率较高时,村内的住房需求也会相应提升。当地政府会根据实际需求在旅游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建房屋,从而用拓展村落的方式来满足村落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结语
将传统村落当作旅游景点来开发,势必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村子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影响到村落形态的变化。由于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影响因素,使得村落形态变化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为了使村落形态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应当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实现合理开发。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