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时政综合 > 法制与社会

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应对策略

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应对策略

摘 要 后真相时代,给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了完全不同于过去任何时代的舆论环境。如何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后真相时代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的舆论环境。面对新环境,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必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热点、焦点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政治共识,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 后真相时代 高校 思政理论课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度研究”(编号:YK16-1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093

这是一个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受众注意力早已成为各类媒体争夺的资源,2016年左右,“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开始出现在大众眼前,并且当选为该年度《牛津英语词典》的年度词汇,其后“后真相”更成为众多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那么,到底何谓“后真相”?即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事件的真相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和主观认知。《牛津英语词典》对“后真相”进行如下定义:“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而《纽约时报》的表述则为 “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一句话,后真相的特点是情感第一、真相次要。

一、后真相社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新舆论环境

不管是不是愿意,后真相社会真的已经来临,标志性的事件在国外有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特朗普的当选,当时几乎主流媒体“一边倒”地支持并且预测希拉里会战胜,结果却被逆转。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掌控网络时代众多网民的政治态度、政治认知。国内,一则上海姑娘回农村婆家过年的图片引发很多网民的围观与热议,后来众多事实指向那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然而居然并不妨碍它在网络平台成为热点,出现了公众沉浸在对这种虚假事件无意义的讨论的荒诞现象,并且此类现象现在似乎越来越常见。由此可见,在信息超载的时代,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被情感所主导而忽略事实的真相。那么,后真相时代的舆论有哪些特点呢?

1.舆论的主体多元化。网络时代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变得十分通畅,不再仅仅由传统主流媒体和社会精英阶层所掌控,广大的“草根”和“民众”的信息获取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得到空前强化,舆论的主体呈现主流媒体到普通民众的多元化趋势。较之于传统媒体,草根舆论呈现出无序化的特征,使得后真相时代的舆论更具突发性和动态性。

2.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后真相”意味着真相的消退,为什么网络舆论普遍出现这种“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情况呢?原因在于相对于前真相时代,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传统媒体掌握着客观事实,受众信服这些事实。在网络时代,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很难把控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往往以自己的经验对某一群体或某一类事件不自觉地进行主观了解、自发归类。另一方面一些事件触碰在社会转型期间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如贫富差距、腐败、医患纠纷、暴力拆迁等。民众对这些事件反映出来的社会矛盾存在一些隐性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舆论便会被引爆。不少受众习惯盲目从众,缺乏基本的事实判断能力,所以极易出现情绪化宣泄。

3.舆论传播呈现周期短,舆论焦点转移快的特点。在后真相时代,信息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往往前一个新闻热点尚未尘埃落定便被后一个热点所取代。由此这个时代让受众形成社会共识并对其进行舆论引导增加了难度。非常有代表性的诸如2016年某明星的离婚事件的爆发迅速淹没了正处于热议中的里约奥运会讨论,这在前真相时代根本就是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二、后真相时代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挑战

高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铸魂工程”,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在后真相的网络舆论环境无疑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为:

(一)后真相的舆论环境凸显青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足

后真相时代为何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即受众对信息的辨析和批判的能力不足,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缺乏社会的阅历、正处于成长过程中试图摆脱权威展示独立的懵懂期、所以很难识别某些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往往以偏概全地给一些事件或涉及的人物贴标签,主观地对一些信息自发归类。有一些学者开始研究网络时代新文盲特点,其的标志之一是缺乏思辨能力,盲目地接受外来信息,即媒介素养的不足。

(二)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环境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维基百科中对后真相时代舆论环境描述如下:雄辩胜于事实,立场决定是非,情感主导选择。后真相时代是一个关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很多舆论热点的背后是专业的机构的刻意包装和引导,在利益驱动下,部分媒体的社会属性开始让位于商业属性。后真相时代是“人人拥有麦克风”时代,每个“草根”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典型的案件莫过于2017年的“江歌案”,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读书期间被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在居所门口杀害。案發时,刘鑫抢先江歌进门得以幸免。事件曝光后,受众对刘鑫的愤慨充斥整个事件过程,充满“正义感”的受众在网络对刘鑫实施充满网络暴力的留言,整个舆论对刘鑫的愤怒已经远远超过凶手,刘鑫成为整个事件的最大罪人。一个叫“咪蒙”自媒体人因为公开倡导要对刘鑫进行网络暴力而颇受关注,传统主流传统媒体坚持的理性、客观的发声在整个事件的舆论“狂欢”面前迅速湮灭。

(三)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环境造成对青年大学生政治共识难度的增加

后真相时代的来临使得青年大学生政治事实认定模式发生变化。通常一个政治事实认定对离不开对事实数据的广泛收集和分析,在前真相时代,对数据和事实的搜集和制作主要来自于公权力部门或权威专家。然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都能轻易地对任何政治事件获取支撑自己观点的信息却不关注这些信息的真实性。青年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很容易产生投射心理,即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愿望、压力等转移到外界事物。在后真相时代身处在网络舆论环境中,青年也很容易产生对政治事实和真相的虚无主义态度,他们处于成长中的成年人心理状态,易受到一些“意见领袖”的鼓动,只要是主流和官方声音,就会质疑,即“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信”或者“我只相信我相信的”,已经不再在乎政治事实或政治真相,形成政治共识的难度在增加。

三、后真相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应对之策

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已经是演进与互联网发展历程相伴相融95、00后。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网上数据统计显示他们在移动搜索用户中比位占22.6%,名列各年龄群体的榜首,他们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正处于人生成长“灌浆期”的群体,同时被互联网的漫天传播各种信息说“灌浆”。网上大数据调查表明,这一代大学生在传承了以往中国青年学生的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显露出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时代特征。他们更习惯依赖网络获取信息甚人际交往,例如QQ空间、微信、贴吧等是这个群体位主要的交往栖息地。高校思政理论課要积极应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变化。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热点、焦点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政治共识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师教学过程一定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思政理论课教师要面对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等形式了解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加以具体把握,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时更新,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当前,在青年大学生群体要特别警惕网络民粹主义影响,民粹主义的有反制度、反精英、反权威等特点对青年学生具有相当的蛊惑性。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民粹主义的栖居空间也延展到虚拟世界,民粹主义具有凡事诉诸情、立场先行于事实特点在后真相时代更是大行其道。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者,在课堂不能“缺位失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战略、青年学生关注关心的改革、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内容,主动批驳一些热点、焦点事件所蕴含的“伪命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定要“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提升教学针对性和精准度。从而在课堂抢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制高点,凝聚青年学生的政治共识。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融入互联网思维,实现多载体教学

“用户为上、体验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的互联网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好“因事而化”,更要借助“式”来化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与学生的交流空间, 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效果,及时地给学生释疑解惑。同时将新媒体技术例如视频、微课、云平台等引入课堂教学, 学会制作具有指向性、符合青年大学生偏好的网络作品等,促进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与现代化科技相互交融,增强学生的悦纳感。同时应当积极借鉴互联网思维的拓展教学实践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新的实践活动形式即虚拟实践也随之产生。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电脑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种客观活动。虚拟实践是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崛起的一种崭新的人类实践形式,这种实践活动是人类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的,并拥有现实实践所不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和超越性等特征。因此,它与传统的社会实践形式如物质生产实践、社会交往实践、科学实验有着诸多的不同。当前“95”后、“00”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而成长的一代,他们对各种网络终端有着天然的依赖性,因此创设思想政治理论虚拟实践教学正是互联网学习时代的必然趋势,改变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变为使学生通过感悟、体验、践行,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信念,使学生喜爱,真正受益,是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三)引导青年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面对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网络信息,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提升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于反复无常的信息,理性等待主流媒体的发声,立足课堂教学阵地,开展头脑风暴等教学手段,多方探讨后真相时代一些典型事件的真实性,逐步学会拒绝角色带入和情感带入,客观公正、理性地对待自媒体传播的信息,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信息解读的能力,从而避免成为情绪化的奴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12-09.

[2]史安斌、杨云康.后真相时代政治传播的理论重建和路径重构.国际新闻界.2017(9).

[3]胡泳.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4).

[4]王秋菊.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特点、引导难点及建议.青年记者.2017(1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0885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