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彬彬 张亚男
摘 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科的不断交叉和渗透,使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导师也提出更高要求,导师须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而且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规模越老越大,导师力量明显不足,导师很难做到对每个研究生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传统的“一对一”型的导致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形式,对我国研究生的教育事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拟从我国目前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出发,针对师生关系所面临的问题,如研究生扩招后师生比例失调对研究生导师制提出了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学科之间联系、综合、交叉、渗透和融合日趋明显等,通过对国外高校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制的研究与借鉴, 以培养能“治国理政和从事法律职业的杰出人才”为目标,提出适合我国教育及高校背景,切实提高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师制改革方案。
关键词 法学博士 研究生 培养 创新型导师制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编号:JG2013A015。
作者简介:吴彬彬、张亚男,湘潭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225
一、 研究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至2020年,研究生在学校的规模要从2009年的140万上升为200万,增幅达42.8,研究生在短期内的迅速扩招必然将带来教育资源和高水平、高质量人才水平培养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整体上呈现一片繁荣状态,其教育的层次、结构较多,有良好的教育标准和体系,学位呈现多元化,不过根据目前而言,其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在导师规模短时间内不能增长的情况下,加重了教学负担,加上导师平时繁重的科研任务和课时教学任务,使得研究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对于博士生的培养来说,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质量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教育水平的一个很好体现,假如博士生的培育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对于整个教育来说更无法得到保证。
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两大研究生培养体系:一是以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学徒式”培养模式;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导师与指导小组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学徒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师生关系主要是“一对一”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不论在完成学位论文和科學研究活动中这种现象都会表现出来。这对课堂上的学习,对研究生来说没有具体要求,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要进行双向沟通。相对美国来说,美国打破了德国这种讲座制和师徒式的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和指导小组相结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这种制度注重集体培养。导师可以指导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多名同学,相对数量上没有太多要求,充分发挥导师的专场。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我国一直实行导师负责制,从研究生选导师开始,到制定培养计划、选题的整个学习期间都需要导师进行指导和安排,老师在整个读博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的规模扩招,自2000年之后,招生规模不断增长,但是导师的数量规模在短时间内得不到相对提高,使得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衡,一个导师不得不指导多个研究生(多则达到6个以上),导师除了指导学生,还要很好完成相应的课时任务和科研任务,因此使得导师很难保证在指导研究生上尽心竭力,保证较高研究生的质量。其次,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专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关系密切,对于导师来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而对一直以来实施的传统导师负责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不难看出,我国传统的“一对一”单导师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形式,实施团队导师制成为我国新时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然。这种培养模式起到了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特效,导师团队的成员都是相近研究方向的导师构成的小组,其年龄、性别、职务和知识结构都不同。
二、实施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创新型导师制的优势
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很好的促进各导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同时适应了如今交叉学科的需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值得推广,也是进行学术创新的最理想途径,其优势主要如下:
一是充分发挥各位导师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强调了不同的导师背景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它顺应了如今交叉学科的需要,注重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能力创新,在师生比例不协调生相应的解决的一部分问题,也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二是研究生可向其他导师请教,向不同的导师学习不同的知识,避免使研究生产生“一对一”的思维导师制模式,对于研究生来说,很好的开阔他们的视野,在科研上得到不断的创新,并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同时会更好带动他们的科研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整个团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有效的保证研究生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是很好的避免导师与导师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导师组虚有化,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容易盲目学习问题,更好的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三、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创新型导师制的实施途径
一是构建一主多辅导师团队。团队导师制内的团队主要由一个学校内的主要导师和一个或者多个副导师构成的队伍。团队应该根据课题组需要对研究生制定学术科研整体规划、安排科研任务,防止团队导师组的虚化。每位研究生需要去指定一位主导师,让其导师在科研上进行相关训练,其他导师进行辅导,主要是增加学生的认识,开阔视野,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在给学生提高条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去完成相关科研任务。同时,鼓励学生定期安排相关小组会议,定时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讨论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二是建立组内科研平台。为了更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建立组内科研平台,提供相应的办公场地、设备以及相应的日常经费补助,促进导师团队的管理和日常运行。除此之外,要合理优化组内科研平台的利用程度,在不影响科研的前提下,应将组内科研平台向其他成员进行资源共享,实现科研资源的使用最大化。
三是倡导学术自由。在没有学术自由的环境下,大家只能墨守成规,限制了人们对追求真理、探究学术及学术创新的进步,因此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探究学问及学术创新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应当创造出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互相探讨学术观点,促进学术前沿发展,在其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形成更完善、更新颖的学术创新理论。1956年毛主席便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因此,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应该有发言的权利,每个人的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关注,允许存在不同学术观点,并加以讨论
四是加强交流合作。在不断提高组内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工作目标的过程中,组内成员要提高彼此间的信任、团结及相互谅解, 不同领域间的组员间也要多交流沟通,促进学科交叉,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促进学术创新。组内间的这种学术合作是为了提高组内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共同目标基础上的,有利于形成凝聚力。为保证这种交流机制的正常运行而不被中断,应指定一位团队成员对交流机制的正常运行负责,在组会及研讨会中促进组内成员积极参与,并对会议内容做好总结,保证会议成果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组内各成员的优势及资源,实现提高组内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工作目标,加强在培养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认识的交流,不断提高大家的能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五是定期及时总结。在团队导师制度实施期间,要注重及时总结,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对比分析,对研究生和导师期间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合,提出解决方案,进而不断完善团队导师制度。
四、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创新型导师制实施面临的挑战
一是多元化培养需求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的列车不断飞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存的研究生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质量的要求。社会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在学术上进行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在应用型、复合型方面的发展,目前的发展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发展,现在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对于团队导师制来说也是个大挑战。
二是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对应的研究生的教育的管理人员也在不断扩大,但是问题在于大多数调入的教育管理人员是从本科生团队中调入的,对研究生的群体认识不够,导致在管理上考虑不全面,看待問题缺乏经验。管理的过程中常常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所以出现很多管理者不想管或者不敢管的局面,而且在很多问题上缺乏思考,工作中缺少激情,严重影响了青年助手的工作热情。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下的培养理念格格不入。
三是学生认同的挑战。导师制最早源于14 世纪的牛津、剑桥大学,是学院制发展的产物,在今天,导师制仍是牛津、剑桥等众多高校教学过程的核心。随着研究生的不断加入,高校便依据“双选制”或“分配制”为每位刚入学的研究生确定好自己的专属导师; 在接下来的学年中,研究生在完成学校开设专业课程之余有规律的和导师进行见面讨论,导师也要根据研究生培养的要求,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争辩,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问题的思考,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注重德智共同发展。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学生与导师“一对一”的交流,在交流的整个过程中导师要注重对学生在价值观上进行熏陶,而不是很多事实进行罗列。目前,学生对这种团队导师制还没完全认可,原因可能是学生认为导师犹如家长般的存在,对导师有严重的依赖感,然而有时候会因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水平差距很大,导致学生在一些方面难以理解,不能很好的沟通。
五、对策和建议
一是确立质量优先理念。首先,要确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效益相协调,促进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具有高层次知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具备高水平的政治素养、团队创新奉献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要把质量放在研究生培养的优先位置,坚持在发展中把握培养质量,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质量。其次,要确立多元的质量观。社会的不断变化对研究生的需要更加的多样化,而且对不同研究生的类型所要求的质量标准也不一样,多样化的需求是产生多元质量观的基础,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要有明确的各不相同的质量标准。团队导师制培养模式下,指导老师要把基础研究教育和应用研究教育放同等重要程度上,不能顾此失彼。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爱好进行合理规范的培养,既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也要注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是优化管理体制,强化人员素质。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在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团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起到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充分带动团队导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统一标准和思想,灵活管理团队,促进高效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增强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较多的交叉点,对研究生的人生观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培养研究生道德观和法律意识,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应起到榜样的力量, 现有高校的一些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存在素质不高的表现,对研究生以后的社会生涯中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优化管理体制,强化人员素质对研究生培养教育有着非常的必要性,同时确保团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三是建立合理的工作评价体系。 现行的工作评价体系均离不开指导导师的配合,却忽略了青年助手存在的意义。在研究生规模较小,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很好保障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很好促进学生质量水平的提高。但进入新时期,面对我国大规模招生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使得高校指导导师与原计划配比不足,出现了一名导师带4或5名研究生,使得指导老师没有更多精力去顾及,从而使得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下滑,出现相反的影响,不利于整个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在团队导师制运营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承认指导导师的工作,也要对青年助手的工作给予肯定。建立合理的工作评价体系,合理配置指导导师和青年助手的任务量,并在工作评价过程中合理考察、合理评定导师与青年助手的工作,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热情,充分利用师资,更好促进研究生质量的培养。
四是强化过程控制。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教育管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在第一学年便完成所有课程,而本科生课程学习较为分散。研究生在一学年的课程学习之后,要根据导师的科研情况参与相关学习,并给予相对自由的时间让学生去支配,并定期向导师进行汇报学子情况,导师要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进行严格把控,有效促进研究生质量培养的提高,团队导师要根据科研内容、任务,分阶段制定学习和研究计划,并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掌握好研究生对科研、论文等任务进展,保证其能够发表相关论文,满足毕业的基本条件,能够顺利毕业。在加强对研究生培养中要注重质量把控,促使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
参考文献:
[1]李焰、白秀琴、贺宜.研究生团队导师制管理模式探讨.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4).
[2]刘丽华.转型期法学专业协同培养人才模式构建——321团队导师制.教育教学论坛.2017(36).
[3]陈超、罗建河、张荣斌.团队导师制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6).
[4]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5]尹晓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大学.2014.
[6]冯济琴.基于团队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4(2).
[7]李申、薛蕊、張青松、郭袈.创新团队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新机制.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ICET 2013) Volume 24.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USA: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2013.
[8]顾建国、赵海涛、单玉华、封克.浅析研究生团队导师制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中国科技信息.2010(19).
[9]赵海涛、单玉华、封克、钱晓晴、王小治、柏彦超.浅析高校研究生团队导师制的内涵与积极作用.职业时空.2010,6(9).
[10]周红康.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江苏高教.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