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结合广西创新环境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广西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构建科学、高效地广西创新环境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广西 创新环境 优化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软科学项目:广西创新环境优化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黄宏纯,广西财经学院教师,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广西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副主任(兼),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研究、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328
优化广西创新环境必须加快响应实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纲领,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发展创新经济的总需求,大力推进全面创新产业改革示范区试点的总保障,以创新制度为改革基础,以實现产业创新转型为改革方向,以推动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为改革突破,以加强科研技术创新能力为改革支撑,建立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全方位构建广西特色的创新环境优化体系。本文以为,结合区政府有关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广西创新环境建设和优化:
一、完善创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创新产业基建水平,完善基建规划,广西要依托大型企业及政府财力支持,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发展独立的创新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创立国家级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另外,还要使科技创新产业基建水平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重点发展具有广西地域特色优势的领域创新能力,以创新产业基建规模化、产业化引领全区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创新产业基建还需注意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依托完善的创新人才引进策略,逐步建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主导力的东盟区域性创新产业中心,吸收富有活力的高精尖技术企业填补创新产业的技术空白,真正使我区的东盟创新中心成为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动能,不断为我区迈入中西部创新型省区做出更大贡献。
二、大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研发机构是创新技术的摇篮,其确立需紧密结合产业创新需求而定。广西可不断整合创新优惠政策红利带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创新各个产业领域开办更多具有实体化市场主体性质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集中科研力量、人才智慧就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大规模集群与利用问题开展研究与评估。对民办性质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可在科研项目申请、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建设用地等方面享有同国有科研机构等同的政策优惠和保障条件,实现公私性质创新研发机构的产业平权发展。研发机构的建设需要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应细化基建设施、设备的采购环节,对创新团队的引进、配置及合作的各项人才配置工作均要提供充分的财政保障,特别要重点财力支持技术研发实力强、产业技术运用效率高的研究机构,加快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利用和转换的改制发展。
拥有先进研发实力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是提升广西创新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广西可致力于创建更多国家级的创新科研平台,明确目标导向,注重绩效管理,与不同类型的创新研发平台开展协同攻关,实现创新技术研发的开放共享局面。对建制不合理的研发平台,要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合理归并,并对新成立的科研机构提供充分的财政资助,实现自治区科研技术平台体制内科研技术管理与科研平台规划的统筹管理,最终在全区完成新研发平台体系的整合。此外,要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科研强项研究水平的区级重点研发平台,用以引领相关领域的创新科研,重点强化传统工业领域及新兴产业科研成果的融合创新。广西运用行政手段集中资源,重点从战略角度研究广西新型创新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对软科学研究平台及智库的各项建设工作,打造具有产业影响力的高端智库。
三、完善财政投资及税务优惠政策措施
创新产业对全社会技术研发投入强度产生积极影响,各级财政对地方创新产业的财税政策需根据创新改革的需要和创新技术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而定。广西可优先保障全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对重大的科学研究、科研攻关和国家级创新示范试点平台加大财税支持及调控力度,建立专项财政科技预算年度审核机制,根据项目申报实际情况,引导财税基金向重点科技成果产业或新兴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财税基金的产业投资作用。在财政调控手段上,灵活变化科技投入拨款方式,围绕重点项目重点投入,注重创新企业自给自足,对其施加财税补贴手段,确保科研技术成果及产业项目的前后期投资稳定。税务方面,应贯彻落实对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技术研发时最大化获取实现税收优惠政策补贴,确保全区自主创新创业及创新产业园区整体的税务环境良性发展。
四、强化创新企业的主体地位
将创新资源向创新产业集群聚拢。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及配置具有导向作用,因此要建立层次纵深、企业常态发展技术创新的对话机制,确保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仅要吸收更多企业参与创新创业,还要让企业群体参与到创新技术规划、计划及政策文件的标准制定环节中,发挥它们的策略主导地位。在产业活动中,区政府负责对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指导服务,引导更多研发机构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中,把更多的技术成果引导至企业,把更多的创新人才引进到企业,最后综合各类创新资源全部集中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园区来,真正突出创新示范产业园的创新属性。特别是国家级及省级的创新高科技术产业项目,一定要发挥政府的指引作用,引导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负责该项目的牵头工作,通过类似的重大科研技术项目融合更多中小企业参与到创新技术研发活动中来,确立“大项目大企业牵头,小项目小企业合作”的创新产业发展参与模式。
确立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主导的企业主体地位。广西可建立一套以创新技术运用市场为导向,创新企业为主体、政策引导为辅助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而企业作为参与主体,必须全程参与主导并推动科研机构、高校、社会团体、创客团队等创新主体对创新技术研发项目的协同配合。国有大企业应主动集成创新及产业技术应用,主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研究氛围,从技术产品产业链上中下游吸收更多创新资源并有机整合在一起,促进产业链条与创新资源有机深度融合。在广西确立的创新合作模式中可尝试发展创新技术联盟,吸收更多技术创新主体特别是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参与,这有利于搭建产学研综合一体化平台,增强技术创新的主体集群效应。其中,企业发挥协同创新联盟的主导地位,保持技术研发集群优势,这将有利于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对艰难创新技术的集体攻关,从长远来看,还可增强技术联盟中各参与主体的技术研发能力,这是创新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的互利共赢局面。
五、突出抓好科技创新
凸显创新产业的新兴技术属性。创新产业的技术创新必须体现科研技术的时代前瞻性和新颖性,新技术手段用来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广西创新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生态+”、“旅游+”、“海洋+”等新业态、新模式,这些产业模式融入了信息IT技术属性,具有新兴产业特征。广西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技术研发升级,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引进行动计划。围绕创新产业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重点加强同高新互联网技术研发机构的合作,打造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術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产业平台。
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科技资源配置是科技创新改革体制的焦点问题,广西作为科研技术实力较弱的欠发达地区,应更重视高科技产业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促进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顺利开展,全面启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对科技计划项目做到常态化申报,完善评审资助评估,促使更多科研项目能实现更高效率的申报,另外还要强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管理机构的建设,对项目管理机构做到常态化监督,确保机构对科研项目的全面管控。其次要完善科技项目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科技监督工作开展,细化评估科研项目的准则,做到对科研项目参与主体的常态督查。
六、健全创新政策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
健全政府组织保障。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党要一如既往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领导,广西区党委也要加强对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组织、领导组织党委要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突出创新驱动的核心价值,把创新发展列入党委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治区政府在党委领导下要保证党组织对全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全局领导,决定全区重大的创新政策及措施,合力推动广西创新产业及创新经济向前发展。
深度整合科技职能部门协调创新项目管理。不仅是政府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及创新技术项目管理的科技职能部门也要发挥创新政策实施的组织保障作用。要以党委建设和组织能力为基础,推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把科技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人才骨干调派到创业园区或产业园区进行培训培修、技术调研,着重推动科技创新任务落实工作与人才骨干培养锻炼紧密结合。全区各地市的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对创新科技项目的管理效能依然比较薄弱,要集合各地市创新资源力量,建立健全地市的创新管理工作制度,强化基层的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和服务,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系统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确保创新政策的实施组织基础更加完备。
七、打造创新文化
营造崇尚创新发展理念的教育环境。全区要大力营造崇尚创新经济发展理念的文化环境,从高等教育层面宣扬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探索的无畏精神,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摆正对创新创业的心态,尊重创新型人才,尊重创新创业来之不易的社会氛围。从高等教育学术角度层面传授加强科研管理的理论知识,理解创新创业的发展历程和如今的发展程度。重点对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子进行价值培训,培育他们尊重创新技术、崇尚创造力驱动创新技术发展、追求自我突破和冒险奉献的创新文化精神,使更多学子能意识到当前我区整体的创新创业环境,由内向外全面学习创新价值。
鼓励学术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核心理念。全区要在企业界、工商界大力弘扬创新企业的科学、奉献及冒险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鼓励创新科研学术的百家争鸣局面,激发创新型人才的批判性、质疑性、挑战性思维,提倡富有生气、不受约束、允许失败、敢于发明和创造的学术自由,全面引导企业界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强化创新企业社会责任,报效一方经济,造福一方人民。
参考文献:
[1]刘文立.我国地方政府在地方创新系统构建中的作用探讨.东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2]李雅莉.优化河南省自主创新政策环境的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5).
[3]薛薇、魏世杰、李峰.完善我国创新税收政策的路径.税务研究.2015(1).
[4]卢盛峰、刘潘.激励湖北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5]张静.合肥市科技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