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世纪英国奉行的“光辉孤立”政策是一种基于地缘政治理论,通过均势寻求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对外政策。本文通过对该政策形成与破产的研究,可以发现英国在调整其对外政策时大致遵循地缘环境判断,国家利益界定,外交手段选择的三段式思维。该思维模式是现实主义对外政策制定逻辑的典型代表,对我们理解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仍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光辉孤立 现实主义 国家利益
作者简介:韩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D85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1.061
英国在19世纪一直奉行“光辉孤立”政策。该政策的具体含义是英国不参加任何正式固定的同盟,在欧洲扮演“离岸平衡手”,通过扶持欧洲大陆上的弱势强国对抗崛起中寻求霸权的国家,以维持其在欧洲拥有的优势地位不受挑战,从而追逐海外殖民利益。“光辉孤立”政策的具体操作可以概括为:通过分析本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理性地界定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和国家利益的范围,进而确定本国对外政策的目的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最终通过反复的外交实践及公开表述使他国获得相应认知。
一、现实主义对外政策的逻辑
(一)地缘环境是出发点
地缘环境由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与他国实力对比决定。这里的地缘环境定义不仅包括客观要素,如与其他国家的距离、综合国力对比、政治经济模式,而且包括主观要素,如与其他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异同、敌友关系感受等。一国的地缘环境是在本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互动中确定的。一国的崛起可以成为制衡第三国,进而维护本国利益的因素,也可以成为挑战本国利益的因素。地缘环境是国家间权力分配的环境。权力是支配他人意志和行动的控制力。明确本国在国际体系中是权力的行使者还是行使对象,是该国合理界定国家利益的出发点。只有从本国地缘环境实际出发制定对外政策,才能避免产生权力上的错误认知。过高地估计自身的权力会招致利益受侵犯强国的打击,过低地估计自身的权力会限制自身的发展。
(二)国家利益是目标
现实主义认为,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①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巩固的时期,国家间的关系遵循丛林法则,彼此间的互动属于零和博弈: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以凭空获取,没有任何安全可以仰赖他国的保证。国家间的利益分配完全建立在权力对比之上。国家越强大就能占据越多的权力,而掌握越多的权力就意味着可以获取越多的国家利益。获取越多的国家利益就可以发展得越强大。在这样一种循环模式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各国为求生存和发展均从现实主义出发,将谋求国家利益作为唯一的国家目标。
(三)实力是保障
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权力的取得以实力为保障。没有实力寻求权力是空谈,拥有实力即使不公开追逐权力也不会遭到他国轻视。特别是在帝国主义阶段,国家间的利益按照“资本”和“实力”分配。一国的实力越强,地缘政治环境就越有利,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的政策选择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一个不存在超级强国的国际政治结构极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国家间权力关系逆转。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权力格局就会发生结构性变动。因此,一个没有超级强国作为中心的权力格局是不稳定的。在一个有超级强国的国际格局中,强国可以作为中心发挥调配与制衡作用,其他国家实力的改变不会引起格局结构的质变。实力是超级强国能够发挥这种调配作用的基础。一个奉行现实主义对外政策的国家,无论想维持还是想改变自身的权力,都需要相应的实力作支撑。
二、“光辉孤立”政策的历史演变
18世纪末到克里米亚战争结束的这段时间里,以坎宁、卡斯尔雷和帕默斯顿三位英国外交大臣为代表的英国政治家逐步确立起英国对外政策中的 “光辉孤立”原则。卡斯尔雷认为,中欧的强大乃欧洲稳定的前提,法国和俄国是未来可能与英国一较高下的强国。因此英国为维持均势,对外政策长期以“巩固中欧,遏制两端”为基调。两端指的是法俄两国,是英国一直提防和遏制的对象,但英国作为远离欧洲大陆冲突现场的局外人,并不想卷入其中,更不想与俄法一决高下。普鲁士和奥匈帝国作为中欧的弱势强国,是英国维护中欧稳定的砝码和利用对象。接替卡斯尔雷出任外相的坎宁指出,英国的国家利益与长期介入欧洲是矛盾的,英国要保留视情况选择策略的自由。在坎宁看来,盟国只是辅助性的,甚至根本无此必要。因此,坎宁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与他国的关系反复无常,从不与他国结盟,只通过口头威慑对他国行为提供指导。帕默斯顿在处理英国的对外政策时更加灵活。他在解释英国的国家利益时有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克里米亚战争后,英国作为既得利益者更加不愿意插手欧洲事务而只关心海外利益。而俾斯麦通过构建复杂的联盟体系维持欧洲大陆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使“光辉孤立”的运行效果更加凸显。由于英国不能容忍低地国家被大陆强国控制,因此不接受法国的拉拢而宁愿看到普鲁士壮大。作为中欧的弱势强国,奥匈帝国一直以来都被英国视为对俄国向黑海海峡扩张的制衡力量。随着奥匈帝国国力衰落,其对于英国的价值日渐衰微,而此时的普鲁士则快速崛起,成为英国新的扶植对象。1875年近东危机爆发,土耳其作为欧洲三大缓冲区之一,维护其完整对于英国避免直接与欧洲发生冲突十分重要。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英国威胁俄国,若其占领君士坦丁堡的话就与俄国断交。1885年索尔兹伯里上台后不赞成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纠纷有任何瓜葛。该时期英国在执行“光辉孤立”的过程中没有与他国缔结任何正式的同盟关系,但是一直根据本国的国家利益积极参与权力的分配调整。
1890年俾斯麦辞职,德国新宰相卡普里维提出追求“阳光下的土地”,与英国的国家利益直接冲突。随着德国的实力增强,英国在维持均势上开始力不从心。其对外政策的灵活性也逐渐丧失。1897年德皇称:“德国的未来在海上。”1898年德国通过《海军法》后海军力量迅速提升,不断挑战英国的“两强标准”。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矛盾空前激化,也使英国由于此前一直置身欧洲事务之外而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因此,英国不得不开始在欧洲寻找结盟伙伴。遏制俄国的共同目的使英日接近。1902年,英国抛弃了近百年的“光辉孤立”与日本签署了《英国和日本第一次同盟协定——关于中国和朝鲜的协定》。
三、“光辉孤立”政策失败的原因
(一)地缘环境恶化
19世纪初,英国作为一个岛国远离欧洲大陆。强大的海军使英国虽然在陆军上实力不足以干涉欧洲大陆,但在海外却相对其他欧洲强国拥有绝对优势。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各国相继建立起本国海军,与大陆相离已经不能作为在地缘上免于卷入冲突的安全保障。德国的统一从本质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英国并未意识到这种地缘环境的质变,仍旧按照“遏制两端,巩固中欧”的思维调整欧洲权力格局。此时的“孤立”对英国而言不再是维持均势的力量源泉而成为保守主义维护既得利益的目的。结果就是德国将整个欧洲均势格局引向不可逆转的崩溃。另一方面,德国越是发展,英国的中心地位就受到越大的挑战。等英国希望对欧洲权力格局进行调整的时候,各国的利益关系已经过于复杂而难以协调。
(二)国家间利益关系调整
英国前期之所以能够灵活执行“光辉孤立”,在各大国之间自由地配置权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当时的国家利益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使得各国与英国无结构性矛盾,随时都可以在欧洲问题上与英国达成共识。19世纪70现代以前,欧洲大陆上的各国由于领土上的邻近天然地产生出对彼此的不安全感。英国因此可以孤立于欧洲的冲突之外,既不与任何国家结成长期稳定的同盟,也不与任何国家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能够对欧洲的权力结构进行“离岸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国开始将国家利益的重心向海外殖民地转移,使得英国与欧洲各国的国家利益出现重合。这一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各国的国家目标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唯一的道路就是对原料市场、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德皇威廉二世明确指出,德国要追寻“阳光下的地盘”,首先就要发展海军以取代英国。这种矛盾使两国必然要通过一场决战分出胜负。德国组建了军事同盟后,英国唯一的出路就是放弃“光辉孤立”,寻找遏制德国的盟友。
(三)国家实力下降
英国是最先开始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极大地提升了英国的生产力,造船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英国拥有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凭借这样一支海军,英国将自己的国家利益定位在海外。德国统一后英国迟迟不对其进行遏制的原因,除了英国当时对外决策者的思想麻痹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德国虽然日益强大,但是英国依然对德具有相对优势。这种实力上的优越感使英国认为,只要英国仍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以英国为中心的均势就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但是英国忽略了德国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发展速度已明显快过自己,最终的超越只是时间问题。正是英国的这种既得利益者心态造成其缺乏创新和进取动力,最终相对地衰弱了。这种衰弱的结果就是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国对欧洲的政治干预效果越来越差。多数情况下,由于实力不足,英国仅在口头上威胁。当真正需要出兵时,英国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进一步使得英国的干涉威信下降,各国在决策时逐渐抛弃和孤立英国,使得英国在欧洲权力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
(四)执政理念的惰性
英国政府执政思维的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生产方式的惰性。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拥有了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生产力和最广阔的殖民地。通过掠夺殖民地,英国快速积累了大量资本。这种生产方式令英国安于现状而逐渐丧失创造力。第二次革命爆发后德国和美国通过创新生产技术,快速地提升了生产力,大大地缩小了与英国的实力差距。二是外交上的惰性。英国长期奉行“遏制两端,巩固中欧”的外交思维,使其在敌友判断上逐渐产生惰性。德国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崛起,且对改变当前殖民地划分更为迫切,而英国依然在世界上四面出击,打压法国和俄国的海外势力,分散了对付德国的力量。三是对国际形势感知的惰性。英国“光辉孤立”政策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前提是英国早期凭借地缘优势实现了国家利益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此时的国际主要矛盾也转向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而英国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知。
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竞争的国际环境下,国家处理对外关系时普遍奉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对外政策的制定以地缘环境出发点,以国家利益为目标,以国家实力为保障。“光辉孤立”政策虽已终结,但其揭示的现实主义思维模式依有参考价值。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吸取英国失败的教训,打破僵化思维,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情况。
注释:
①[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和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译.国家间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