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分析:从实践看,课堂教学与社会效果存在矛盾;从考核看,分数能代表什么?它不能代表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从意识形态教育看,不仅仅是“课”,还是什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与塑造之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走向德育社会实践彼岸的桥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滴水不漏的说教而是培育信仰的土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思路:变考试为社会实践考核;变讲课为“演课”;变说教为习惯培养;变授课为教学式实践。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意识形态 工作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计划资助”成果。
作者简介:郭文惠,法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109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教育战线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论述,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毛泽东同志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有卓越的政治远见,他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鲁迅具有斗争精神,他在黑暗和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樹,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鲁迅具有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也不避锋芒,把钢刀一样的笔锋投向他所憎恶的一切。毛泽东同志总结出的“鲁迅精神”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
改革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和动力所在,因此必须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分析
(一)从实践看,课堂教学与社会效果存在矛盾
我国社会目前道德现状不容乐观,许许多多的案例令人扼腕痛惜,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没有到位;但另一个现象是,我国德育在各个年级都开设,不能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问题出在我国德育走了形式主义,没有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的较多,联系实际的较少,这个从课堂秩序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有偏见、成见,认为只是空洞的说教,与现实不符,因此学习意识淡薄,态度消极。而一些教师满堂灌、纯理论说教,内容枯燥乏味,没有说服力,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从学校层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么重要的冠冕堂皇之陈词滥调多不胜数;从学生层面,如盲肠阑尾般遭到讨厌,学生越听越没兴趣,老师越讲越没信心。
(二)从考核看,分数能代表什么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达到德育效果、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不在课堂之内而在课堂之外,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把它当作一门“课”来上,仅仅以一张试卷的分数来评价、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往往机械化、片面化。诚然,现在的试题出得都比较活,很多材料题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是思想层面的德育现状没有表现出来,学生的真实“三观”都被隐藏了,在试卷中看不到。
其实,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经常有报道称某某同学学习成绩良好,却突然犯法被抓,学校及家长愕然,之前并没有蛛丝马迹啊,为什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思想转变是渐变的,从试卷、分数中看不到,那么换一个思维方式,从日常行为中一定能够观察得到。如何把理论考试与实践相联系,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一个转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的突破口。
(三)从意识形态教育看,不仅仅是“课”,还是什么
纵观世界,美国极其重视对公民的“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国民教育;英国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德国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共同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法治社会,以之作为《联邦德国教育总法》的目标;俄罗斯重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恢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还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日本在《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各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说明,它不仅仅只是大学里的一门“课”,还承担着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教育和塑造的重任。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5月4日的讲话中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学校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人生所扣的第一粒纽扣,而且是思想上的纽扣,怎样才能教学生扣对呢?“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学科不同,它讲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行动能力,它开设的目的不仅仅是要那一纸分数,更是在实践中的行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只完成课堂教学这一个环节。如果把所有课程比喻为一层层的象牙塔,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象牙塔的顶端,它需要吸收所有课程的精髓,进而运用于实践中。我们不妨在通识教育的视域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思路。
通识教育(Liberal Studies),或称博雅教育,又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通识教育思想最早源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采用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等多种教育方式,也因此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走向德育社会实践彼岸的桥梁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终点站,其“三观”的养成不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在生活实践中,迫切需要培养独立思考、不为环境所累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结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成就知自然人文、古今中外之事,博览群书、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德才兼备之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北师大,把能力素养课作为通识教育五大模块之一,强调讓学生必选、通选,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教育的日趋专业化,把知识变成单向度的,把人变成接收知识的机器,大学生成为单向度的人,知识与人的基本情感、道德伦理不能融为一体,这种产业化形式的德育需要加进通识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与社会实践有效连接。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关于生活各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非专业性、非职业性,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不直接为考试而学习,教育涉及范围宽、广、全面。通识教育在现代大学中贯彻、践行“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能够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并能具有优良品格的德才兼备之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滴水不漏的说教而是培育信仰的土壤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听话的机器,还是一个具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当然是后者。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纽曼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的是灵魂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人格的完整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健康。一个健康的、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 纽曼的教育理念即把教育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完整人格,那么其教育远远不限于大学时期,是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自身信仰的力量。
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都有求知的欲望,激发、鼓励、引导这种求知欲望,而不是做的相反、用说教去毁灭它。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遵从并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老师教授给学生的是道德的自我遵守能力而不是道德的具体内容。
“当我们有着强烈的情感时,就会忽略理性,与情感一路同行。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也就选择了放弃道德思考。” 所以,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过多地讲解感性和说教,这种做法在课堂显得激情洋溢,但是仔细思考全是假大空,空洞的、空对空的说辞而已,没有实际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地应该教授理性思考和基于思考之上的实践,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要孕育出完整人格的人,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而非产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念,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追求完备的人性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的统一
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中西方教育正在相互学习、寻找共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方向;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有培养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或者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在通识教育的范畴之中;通识教育包容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之精华,又赋予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通识教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理性、人文传统的继承,通识教育的理念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最能发挥通识教育优点、体现其社会实践意义的课程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路
(一)变考试为社会实践考核
由于考试一直都是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指挥棒,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个历久弥新、悬而未决的难题就是怎样考试?何种考试方式才能体现学生真正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一直以来,考试都是以试卷形式出现的,顶多再加上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算出最终成绩。如前所述,这样的最终成绩不符合通识教育理念,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效果。不撼动指挥棒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改革,改革自考试始,变考试为社会实践考核。
社会实践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网络实践活动,拍照片、发微博都可以当作实践内容,时间上可以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也可以是大四社会实践的一项内容等等。总之,社会实践考核最主要的是增强学生的人格自尊和道德自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高尚情操的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深刻理解。社会实践考核是把课堂教学融入到实践中去的催化剂,是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正确途径。
(二)变讲课为“演课”
大学课堂也需要“包装”,变讲课为“演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活泼,三尺讲台变为艺术展示舞台,语言优美丰富,如沐春风、如临诗境,轻松愉悦。中国人民大学思修课是成功典范,“别笑,我是思修课”,学生们排演小品、辩论、演讲、诗歌、朗诵、话剧,组成各种学习小组,在互动中讲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在演课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创作欲望也能被充分挖掘,找到每一位学生的专长和兴趣并鼓励他,沿着学生最得意、最感兴趣的方向,培养他们成为个性人才,发现、激发学生内在潜力,鼓励他们有梦想和追求。
也有教师认为,如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好讲,最害怕观点错误,照本宣科不会出错、比较保险,作为老师声嘶力竭尽到了责任,学生听进与否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但是试想,大学时光是多么宝贵,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面在课堂上劝学生惜时如金,一面却在浪费着学生的青春年华,怎么能够如此轻易地逃脱责任?
还有教师认为,把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变为表演舞台,通俗化最后会走向庸俗化,不能只为吸引眼球,糟蹋了政治的严肃性。是不是严肃、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科学,从来指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有多少形式严肃的事情最后都走向了谬误,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还少吗?一种理论要想真正走进人心、走入实践、走向輝煌,必须通俗化。
(三)变说教为习惯培养
“当且仅当理性的人能够期待从一个规范中有所得时,他才会愿意接受这个规范。因此道德与相互利益相关,当且仅当我们在一个人们通常遵守规范的社会里生活得更好时,你和我才会在道德上遵从规范。” 虽然文中讲述的是社会契约理论的道德观,但是提醒我们注意道德的环境培养问题,如果不能养成道德的习惯、道德的环境、道德的社会,那么道德就最终只能成为一套空白无力的说词罢了。
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心智磨练与个性养成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人品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方法比较落后,虽然这个责任不完全在个人。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老师有很多机会告诉学生如何养成习惯,有很多时间去培养习惯养成。变说教为习惯培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系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
当然,这里所讲的习惯培养,并非像中世纪教会学校一样培养出千篇一律的习惯,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同一个模式、同一样思维的人,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四)变授课为教学式实践
实践是一个动态概念、与时俱进,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变化,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其实践的内涵和外延也应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比课本上单纯的说教更能打动人心。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完成两次飞跃的过程是解决现实难题、答疑思想困惑的捷径。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风向标,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最活跃的地方,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近些年此起彼伏,学生被裹挟其中,缺乏甄辨能力。如同《道德的理由》书中所述,“几乎所有的经典理论都包含有道理的元素,由于它们都是毋庸置疑的哲学天才提出来的,所以这并不令人吃惊。然而各种不同的理论却彼此冲突,并且大多数面对有杀伤力的反对意见都不堪一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看清本质,必须有社会实践为其导航,到生活中寻求真理、寻找正能量。
有些教育者不敢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害怕他们看到更多的社会阴暗面。其实,这是杞人忧天,一方面低估了学生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就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成为社会阴暗面的绝缘体吧。不怕曝光,恰恰是在这个时候才最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既要重视社会本位教育价值理念,也应关注个人本位教育价值理念,任何只取其一者都失之偏颇。
注释: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174.
[美]詹姆斯·雷切尔斯、斯图尔特·雷切尔斯著.杨宗元译.道德的理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9,85,171.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哈佛委员会著.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