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筱芦
摘 要 历史类畅销书从多角度体现了社会心理与大众文化的变化,公众由刻板说教的传统史学转向追求发掘历史中的人性与真实历史的面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注重通过历史阅读提高文化软实力。历史类畅销书有其不足之处,为扬长避短,需写作者加强修养,更需专业治史者发挥当仁不让之精神,发展公共史学,推动史学功能转变。
关键词 畅销书 公众 史学 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359
畅销书一词最早源于美国,传入我国后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具有一定时期内销售量较大、通过市场自由竞争、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历史类图书是畅销书的重要类型之一,随着市场经济转型进程的深入,经历了由冷寂到井喷式发展再降温分流的跌宕历程。畅销书是社会心理在文化消费上的投射,通过探究读者“选择历史”的品位与口味,有助于把握大众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出版策划提供助益,为学术与大众架起一座沟通互进的桥梁。
一、历史类畅销书的发展与现状
作为一件舶来品,畅销书何时传入中国出版业尚仍存疑。不过诸多研究表明,大众文化语境中出现“畅销书”这一概念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著名出版策划人杨葵曾提出,1995年是我国畅销书的发轫之年。其观点并非定论,但较多研究确以1990年作为畅销排行榜纳入图书市场的分水岭。这一文化现象显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有关,社会转型期多元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文化的创造者与需求者皆发出多样的声音。王朔以叛逆的文字消解精英文学的高姿态,而代表正统作家的王蒙则表示了对“躲避崇高”合理性的认可,精英文化日渐自溃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市场经济下高速运转、充满竞争的社会使得人们的压力日渐增大,生存焦虑所引发的心理需求从多角度向外辐射。对休闲娱乐读物的需求大幅增长,为提高个人竞争力呈现出对学习教育类图书的饥饿状态,“财富梦”使励志类图书如“成功学”和“心灵鸡汤”经久不衰。正如王一川在《从启蒙到沟通——90年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一文中所总结,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领域呈现出几个发展趋势:性质从审美转向泛审美;结构从精英文化一体化到大众文化分流互渗,精英知识分子转向大众文化领域;类型从悲剧性到喜剧性;社会公共领域对话从单语独白到杂语喧哗。
历史文化类图书与畅销排行榜的缘分渊源甚久,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成气候。历史图书市场向来“两极分化”,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学术著作令普通大众望而却步,只是历史研究者及版本收藏者的小众领域,而通俗读物方可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有较好市场表现的历史类图书数目寥寥。1997年出版的《万历十五年》虽是学术专著,却以生动活泼、具体感性的语言受到大众欢迎;《失落的文明》丛书属于历史普及读物,曾摘取1990年“开卷”全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二名;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系列图书乘着20世纪末的怀旧风潮收获了不错的销量。这一時期的历史类畅销书在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前提下偏向通俗化,虽不可与占据畅销榜大头的文学类比肩,也收获了不少肯定。
真正“现象级”的“爆红”作品始于2006年。学者易中天凭借《百家讲坛》闻名后,其《易中天品三国》一书以55万册的首印量拉开了历史类畅销书的大幕。这一年,《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论坛上连载并创下近2000万的点击率,同年出版后,迅速荣登当当“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连续五年销量突破1000万册。《明朝》不仅一枝独秀,更拉动了“明史热”的风潮: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十年砍柴的《皇帝、太监和文臣:明朝政局的三角恋》、毛佩琦《明朝顶级文臣》……种种有关明朝历史的图书相继出版,使得2006年被文化界戏称为“明”年。易中天虽非历史学科班出身,亦跻身于学者行列,当年明月却是纯粹的历史爱好者,遂被誉为“草根写史第一人”。如此通俗“解史”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井喷般的跟风之作,尤以“趣说”风格吸引读者,历史类读物泛于通俗化、娱乐化,却少有精品。直到2009年,高中历史教师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横空出世,掀起了历史类畅销榜的新一轮高潮。即使始终伴随着不严谨、过于主观等种种批评,历史读物通俗化一直是这一时期图书市场的畅销主流。
直到2012年,“读史热”终于不可避免地跌至谷底。内容同质化、粗制滥造、趣味低俗……掩藏在热潮下的种种弊端随着大众的深入关注浮出水面,历史类畅销书日渐降温。2012年之后,由“开卷”统计的年度非虚构类畅销书前三十名不再有历史类图书的身影,通俗历史读物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难以为继。
经历了一段惨淡景象后,历史畅销书市场有了新的变化。用形象的语言来说,一派是“粉丝经济”,一派是“轻学术”,余者则介于其间。通俗历史读物的销量主要依靠几位已经走红的著名“品史”作者引领,如当年明月、袁腾飞、度阴山,他们的忠实读者已固定为“粉丝群”。新跃出的几匹黑马如高晓松《鱼羊野史》、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也先因作者的文化人身份而闻名,读者与其说选择图书,不如说是选择作者。除了历史知识与独特解读,这些作者运用鲜明的个人风格、出版营销手段、与粉丝的网络互动等多种方式占领市场,堪称一种另类的“粉丝经济”。另一方面,从2014年开始,许多出版社对历史图书的策划不再一味追求“畅销”,反而强调专业性、学术性,重新回归严谨大气,历史图书出版方向的重点转为提高文化性。这既响应了政策,也体现了对于之前一味追求通俗化以迎合读者口味的纠偏。许多经得住考验的学术专著登上畅销榜单:国外著作有《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耶路撒冷三千年》、《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国内有吕思勉《中国通史》、《大中国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一些学术著作的销量甚至胜于通俗读物,呈现出全新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畅销的学术性著作具备一些特点:首先,许多海外精品著作被引进,与国内作品分庭抗礼。以当当网2016年历史类畅销榜单前30名为例,以著者为历史学科班出身且作品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为界定标准,则外国著作有7部(约占比23%)、国内著作有9部(含7部学术著作,2部古代史书,约占比30%),纯学术著作占据了畅销书榜单的半壁江山,而外国著作排名相对更靠前,更受读者欢迎。其次,宏观史占主流,微观史较少。在学术类著作中,通史类有10部(含《史记》、《资治通鉴》),断代史只有3部,说明广大普通读者更热衷于通过较短篇幅来了解历史的整体脉络,称之为“轻学术”。正是因为这一分流多为大家、名家的作品,对研究者意义不消说,对于想了解历史学的普通读者更可作入门之用。介于已形成品牌的通俗历史读物与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间的,是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风格各异的历史文化类图书,其受众是广义上的历史爱好者。它们的畅销往往受到时政与社会热点的影响,如《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正契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应时应景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总而言之,近年来历史类畅销书的发展呈现出从小众到大众、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从早年以精英史学为主、于大众而言“美人如花隔云端”,到通俗历史读物“一统天下”,再至通俗与学术并行、国内与海外齐进,历史类畅销书在短短二十多年来经历了数次起伏跌宕,行至今日,出版策划人士积累了许多经验,市场发展日渐成熟,从而使学术性著作“孤芳不自赏”,通俗类作品“明珠不蒙尘”,历史类畅销书有着良好而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历史的品位与口味
畅销书是社会心理需求反映在文化领域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历史类图书的畅销榜单,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社会心理与大众文化的转变:
首先,是人民大众对长期以来刻板说教的传统史学的“反叛”。传统庙堂史学侧重社会教化功能,表现出临于群众的高姿态与说教面孔。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众不愿再做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放下味同嚼蜡的教科书,转而追求能够拉近距离感的“解史新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曾指出,近年的“历史热”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一样,是思想解放在历史学领域的表现。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通俗历史读物文笔生动,或侧重心理勾画,或擅长场面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历史中的人性与温度,产生代入感和亲近感,方有真正“了解之同情”。在后“读史热”阶段,历史类畅销书重归严谨大气,说明公众历史阅读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即由对“戏说、趣说”的兴趣转向对真实历史的好奇与探寻,大众历史品位不断提高,口味要求“广而精”,这也是公众历史素养有所上升的一种表现。
其次,是全球视野的扩大。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外交流的增多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国人不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对了解世界历史、东西视野、国际关系等内容有着强烈的渴求。观察近年来的历史类畅销书排行榜,约三分之一的图书与全球重要或热点国家(地区)的历史和文明有关。这体现出一种实用性和竞争性心理,即人们期望通过了解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此外,一些海外学者解读中国历史的著作也销量甚佳,这或许是我国民众的共同心理——自我心理投射的反映,即关注他人眼中的中国。总而言之,随着中国影响力日增,国人的全球意识愈来愈强,“外效”与“自视”成为阅读需求的重要心理因素。
最后,是注重提升个人的文化软实力,看重历史的实用性。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不了解历史的人很难升至更高的层次。在一项针对大学生关于历史类畅销书的相关调查问卷结果中,可知70%的学生阅读历史类畅销书的目的是“丰富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文化修养”,83.3%希望从书中“了解历史名人的人生经历、成功方法,以史为鉴,应用于实际”,历史类畅销书成为当代年轻人补充知识、吸取经验的重要渠道之一。
历史类畅销书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年来民众渐渐开放主动的心态与开阔的视野,大众文化向着多元繁荣发展,同时也从另一角度展现了社会日趋增长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三、历史类畅销书与公众史学
虽然目前学术性历史著作占据着畅销榜单相当大的比重,但通俗始终是大众阅读不可泯滅的主流。从“全民读史热”时代,针对通俗历史读物的批评就从未停止。通俗历史畅销书固然增强了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与了解,但多数作者并非专业治史者,未经过历史学术的学习与积淀,作品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良莠不齐,从而结出恶果:一是史实讹舛,非专业出身的历史爱好者与研究者的最大差异在于,后者在长期训练中能够形成的严谨的治史态度和扎实的史实基础,这是写出信史的基本保证,即使解史再精彩,错误的史实也会使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质量大打折扣;二是内容庸俗,如将视线聚焦在宫闱秘闻、封建迷信,把历史变成“恶搞剧”,形成一种错误导向;三是史观错误,如过分强调帝王将相的作用,赞扬英雄史观或宿命论。这些问题相当严重,尤其是给那些历史知识不多、分析批判能力不强的年轻人以误导,大大损害历史学科教育的发展与公众历史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