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筱丹
摘 要 本文运用资源依赖理论,以深圳A社工服务中心“模拟家庭”的志愿服务为例,分析了该志愿服务所依赖的关键资源及其对这些资源的依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志愿服务的行动策略,即通过建立双向的资源依赖关系,使资源得到最大的整合和优化,以减少对这些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其志愿服务的自主性。
关键词 “模拟家庭” 志愿服务 资源依赖 行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360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在公民社会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志愿服务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为,尤其是在一些社会重大事件中,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奥运会、世博会等社会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在对“模拟家庭”的志愿服务进行论述之前,先对“模拟家庭”进行界定。社会工作师马洪波在《“模拟家庭”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干预》一文中对“模拟家庭”定义为:“模拟家庭”是指具有部分家庭功能的近似家庭,是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融入社区的、无家可归的儿童之家,是一种救助保护“福利院儿童”的新模式。A社工机构的“模拟家庭”运行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民间组织共同运作的模式,以孤残儿童为中心,以模拟家长为主体来组建模拟家庭。
二、理论基础
(一)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 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RDT)关注组织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它将组织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强调组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该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汲取关键资源,同时组织也主动调整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通过其他选择主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依赖。
对于志愿服务组织来说,志愿服务活动离不开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尤其是对稀缺和关键资源的依赖。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资源的多寡影响着整个志愿服务的行动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
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的持续存在取决于其内外部的平衡。组织整体与组织中的个体之间有着一种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关系。“贡献”有利于实现组织目的的个人活动,而“诱因”有助于激励组织中的个体实现个人动机。巴纳德将“诱因”分为经济诱因和非经济诱因,他更重视非经济诱因的作用。巴纳德的非经济诱因包括社会结合上的魅力、理想的满足、心理交流的状态、与社会相联系的魅力等方面。
对于志愿服务组织来说,志愿者们的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受非经济诱因的影响,志愿服务中的自豪感、为他人服务的满足感、对志愿组织的忠诚等,这种为理想献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巴纳德称之为“理想的恩惠”。
三、“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的关键资源及其依赖程度
(一)“模拟家庭”所依赖的关键资源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假设是组织需要资源,组织必须与其所依赖的环境中的资源进行互动,通过获取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没有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与环境进行交换。“模拟家庭”所依赖的关键资源主要包括资金、人力资源和合法性三种。
1.资金。资金对于“模拟家庭”志愿服务活动的运作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有了资金的保证,才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对外界资源,尤其是资金的依赖,是许多非营利组织普遍面临的困境。“模拟家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通过政府对福利院的拨款,为其运行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2.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的重要资源,关系到其向孤残儿童所提供志愿服务范围的大小和多少。“模拟家庭”的人力资源主要来源于两类,一类是专职人员,如通过社会招聘而来的生活照顾员、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一类是非专职人员,主要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
3.合法性。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策略性的行为方式,组织的合法性、制度性是组织的重要机制。组织是合法化、制度化的组织,必须与组织成员、组织行动者的价值期待相吻合。从合法性角度考虑,“模拟家庭”的志愿服务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志愿者队伍内部合法性的认定。内部的合法性,就是志愿组织的成员对该组织的认同问题。志愿者们出于对该志愿组织所宣扬的价值理念——“关爱儿童,服务社会”,将人道关怀、慈善、增能等认同理念聚集在一起,寻求充实的生活和情感上的慰藉。二是政府的认同。政府通过“模拟家庭”平台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关心孤残儿童,为其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模拟家庭”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除了服從于周围环境之外,组织可以通过其他选择调整其对环境的依赖程度,这些其他选择包含其他资源组织,组织的生存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他资源组织关系的基础之上,通过与掌握这些关键资源的组织之间的互动,以减少其对周围环境的依赖程度。“模拟家庭”志愿服务所依赖的资源组织主要有政府、企业、学术团体、志愿者等。
1.政府。政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志愿服务活动的运作效果。团委、青协、民政局开展的关于志愿服务的评比活动,如“模拟家庭杰出青年志愿服务称号”、“先进志愿服务集体单位”等荣誉实际上证明了“模拟家庭”服务活动得到官方的肯定,是其志愿服务获得政治合法性的表现。此外,政府的介入加大了大众媒体对“模拟家庭”志愿服务活动的报道,扩大了公众影响力,提高了受助力。
2.企业。企业是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来源之一。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模拟家庭”志愿活动的支持,既通过志愿服务平台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企业形象,又切实通过资金、物资等方式有效资助了“模拟家庭”的志愿服务活动。但企业所提供的资源对“模拟家庭”志愿服务活动的生存来说并不是必需的,其所提供的资金、物资在整个“模拟家庭”的志愿服务经费来源中并不占较大比例,因此“模拟家庭”的志愿服务活动对企业资源的依赖程度是有限的。
3.研究团队。研究团队作为第三方,可以通过科研工作提出改善“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的运作思路,通过学术影响力争取更多资源,加深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但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为志愿服务活动所争取到的资源对“模拟家庭”来说却不是生存所必须的,它们并不表现为单向依赖关系,可以说双方是一定的互惠关系,相互依赖的程度较低。
4.志愿者。志愿者是“模拟家庭”志愿服务活动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通过志愿者招募,使社会爱心人士转为志愿者,为“模拟家庭”提供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作为“模拟家庭”志愿组织关键的人力资源,是不可或缺的,“模拟家庭”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的依赖程度最大。
四、“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的行动策略
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是处在变化中的,组织为了实现自身平衡,需要不断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模式,面对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时,需要用系统、权变的观点处理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对“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组织来说,组织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灵活调整自己的行动,有能力改变环境并对所依赖的关键资源做出反应,以实现“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组织的长远、协调发展。
(一)“模拟家庭”资源组织的有效整合
“模拟家庭”志愿服务活动只有与政府、企业、研究团队等资源组织建立起双向合作关系,灵活调整自身对这些资源组织的依赖程度,增强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才能更好地汲取外部环境资源。
1.政府。虽然“模拟家庭”志愿服务与政府之间是一种不对等的合作关系,政府掌握着其生存所需要的合法性资源,但二者之间也是一种双向依赖关系,政府希望通过“模拟家庭”志愿服务活动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实现增进儿童社会福利的目标。
2.企业。虽然“模拟家庭”志愿服务对企业的依赖程度是有限的,但仍可以通过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来争取更多企业方面的资源,拓宽筹资渠道。企业对志愿服务也存在一定的需求,它们可以通过这种慈善行为来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增强企业的公众影响力。
3.研究团队。“模拟家庭”志愿服务者热心于为学者们提供各种资料,以获得学者的一些捐款和见解,同时学者对“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组织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有关志愿组织的研究成果,二者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
(二)充分调动“模拟家庭”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
志愿者,或者称义工,是“模拟家庭”志愿服务所依赖的最重要资源。因此“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组织要注重志愿者队伍建设,尽可能地吸纳社会上的人力资源变成组织内部资源,增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能力。
志愿者队伍建设具体的行动策略有:首先,为志愿者们制定有效地评估和奖励机制,对志愿者们的付出予以认可和奖励。其次,注重增强组织内的认同,营造组织归属感。最有效的做法是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如Q群、微博、微信等,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此外,依据自身兴趣和優势提供服务。“模拟家庭”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根据志愿者的兴趣开设不同的志愿者兴趣小组,如舞蹈组、乐器组、棋艺组等,为服务对象提供内容丰富的服务。
(三)优化志愿服务的运作
1.完善组织内部运作。拥有完善的组织内部结构和运作模式,优化志愿服务组织运作包括对志愿者会员资料的管理、志愿活动宣传海报的设计、相关网站的更新与维护等内容。
2.提供“量力而行”的服务模式。首先,由于服务对象是孤残儿童,是相对特殊的群体,所提供的志愿服务要量力而行,尽可能考虑到儿童的特殊需求。其次,“量力而行”体现在选择资金需求小的服务模式上,主要依靠“人力”,而非“物力”、“财力”,以达到花少钱办多事的目的。
五、结语
“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组织的存在与运转需要与政府、企业、志愿者、研究团队等其他组织形成良性互动。正视这些志愿组织的资源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行动能力。“模拟家庭”志愿服务组织通过建立与这些环境资源组织的双向依赖关系,可以有效地利用体制内外的资源,以克服外部环境资源的约束,实现组织自身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洪波.模拟家庭对福利院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干预.中国社会福利.2009(6).
[2]朱建刚.草根 NGO 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开放时代.2004(6).
[3]张紧跟、庄文嘉.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 NGO 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社会学研究.2008(2).
[4]辛甜.社会网络与慈善筹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个案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