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时政综合 > 法制与社会

论西方人类学理论中的仪式研究及其意义

论西方人类学理论中的仪式研究及其意义

摘 要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很长一段时间,引起了众多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对于仪式的探索,将会对宗教、人格和文化的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仪式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界对仪式的研究众说纷纭,可以说,所有的人类学研究派别都对仪式存在着个性化的理解。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与分析,分别从仪式的表述、过程和象征等方面介绍西方人类学理论对仪式的研究。

关键词 人类学 仪式研究 功能 仪式象征

作者简介:肖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Q9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144

一、仪式的表述

“仪式”作为一个独立的专有名词出现在19世纪,它被定义为人类经验分类范畴里的一个概念,这个词语最初的意义主要是将欧洲的文化、宗教与其他文化和宗教进行对比。

仪式这个词,从广义上来说,可以定义为社会中的各种礼仪,也可以被认为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与规范;狭义的仪式,则专门指代宗教的祭祀与礼拜仪式。在第十一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仪式定义为“仪式被看作规范化行为的一种类型,它表现或象征了某样东西,而且因为此与个人意识和社会群体形成了别样的联系”。

在人类学研究与分析的范围内,仪式的基本概念被限定在人类中的“社会行为”上。然而,不同派别的人类学家对于仪式的定义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例如利奇是广义定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言语就和手势一样,都是仪式的一种表现;但是,特纳对于仪式的定义则缩小了其可以包含的范围,他指出仪式主要指那些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并在特殊的社会分化的典礼中发生。而涂尔干又将仪式当作是社会生活的实践。因此对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仪式进行比较,就能发现更多的不同。

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中,不同派别的人类学家对于仪式的研究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但主要是从两种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种角度是对古典神话和仪式的诠释。仪式研究从一开始就与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学家认为两者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将两者当作一个相互交融的体系。最初的学者将仪式置身于文化的原始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仪式和神话进行诠释,从而形成了神话-仪式学派。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泰勒、斯宾塞、弗雷泽等人。神话-仪式学派的核心是进化的观念,关注宗教的起源,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问题,人类用来解释世界的观念问题。他们的分析不仅包含对传统文及神话的形象化,文献和口口相传的重新解释,也包含文字的训诂,历史资料的破解运用。研究方式不是进行实地考试,而是罗列世界各地的宗教现象。

神话-仪式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又把仪式放置于“神话”的范疇来对待,他将神话分为“语态神话”和“物态神话”这两种形式:物态神话是最基本的、原始的;语态神话是从属的、次生的。“语态神话”实际上是基于对物态神话的存在方式所做的解释,而“物态神话”事实上就是指仪式。

另外,弗雷泽在《金枝》中详细地描写了世界各地的风俗特色,整理了人类学方面的古典学术价值,可以说这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第二种角度与纯粹的宗教学研究不同,他们对仪式的宗教渊源和社会行为进行了探讨。关注社会文化的人类学家把内涵有明确宗教意义及喻指的仪式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进一步来考察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地位和位置。这种与社会行为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思路更多着眼于仪式中行为的社会属性,关心仪式是如何推动社会生活与社会组织,也就是仪式的功能性。

例如,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本书中,涂尔干将宗教分成为两个基本概念:仪式和信仰。仪式属于信仰的行为模式和物质行为,信仰则属于主张见解。涂尔干另外还将世界分为两大领域,一个是神圣的,另一个是世俗的。他提到,神圣的事物总被分离出来看作是高级的、严禁平时接触并值得高度尊敬的;世俗的事物恰恰相反,它们则是平常生活中普通的、非重要的、实际的例行事物。和宗教相联系的是世界中神圣的一部分,宗教是与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式所组成的统一体系,因此宗教是一种社会事实,同时宗教的性质是社会性的,而非个体性,是社会组织本身的群体投射方式,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表述方式。

二、仪式的过程

仪式的种类繁多而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命礼仪。凡·杰内普最早开始研究仪式过程,并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通过仪式》一书,对生命仪式做出了探究,他指出,“无论是何种社会,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其年龄的增加,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排序”。人的一生中需要进行多次生命仪式,仪式之后社会身份就会发生转换,人们会倾向于用仪式来消除这种转换带来的不安和忧虑,这就是通过仪式。

凡·杰内普对仪式的研究也非常深入,他认为人类社会所有的高级仪式都是具有边界的,并且符合开端-运动-变迁程序的过程。这里提到的过渡性过程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也就是过渡、分离和组合,以及三个阈限期,即前阈限、阈限和后阈限。

维克多·特纳则被看作是对仪式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现当代人类学,他创造性地把仪式作为一种结构性冲突的模型来研究,并且将民族志图诠释成一个模型。在仪式分析的建构和操作工具方面,特纳全部接受了杰内普研究中的三个阈限的划分模式,不同的是,特纳进一步将阈限转换成了“互动结构的态势”,他的研究中最具理论特色的所谓“模棱两可”直接来源于他对仪式阈限的独到理解和新颖诠释。

特纳在对仪式发展过程的研究中,还发现了几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阈限有模棱两可的性质。

第二,阈限相互之间能够化解其分类型隐喻,比如“年轻-年老”、“幼稚-成熟”等,任何仪式中所谓的“通过”,都是根据仪式的形式来换取相应的社会认同和社会价值。

第三,仪式具有人物角色不常有的可逆转性,尽管仪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物理属性是不可逆的,例如当一个人参加了开学典礼,之后便进入了学生角色,但是如果再通过一个表示毕业的仪式,他又能够非学生的状态;一个人举行了婚礼仪式,之后便进入了婚姻生活,但是如果再通过一个表示离婚的仪式,他又能回到未婚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总结,可以发现特纳对于仪式的分析研究更加深入一些,并且创造性地弥补了前人错误性对仪式理论的研究,并且从阈限中挖掘出了更有解释性的含义。

三、仪式的象征

二战以后,象征人类学得到了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基本的认知原则,就是“象征”是仪式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

马林诺夫斯基很早就开始了对象征的研究,他指出,原始社会的知识系统与我国低级文化相适应,这种文化通过“象征的力量”和“引导的思维”来表现知识系统。在马林诺夫斯基眼中,原始社会的象征主义大多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交流,所以物质工具成为了完成象征主义功能的媒介。

对于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而言,仪式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功能就是交流,展现了以下三种功能:(1)展演功能;(2)行为功能;(3)指示功能。也就是说,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就是其功能在社会中的体现和程度。

涂尔干、莫斯和利奇等人在马林诺夫斯基研究的基础上,意识到符号和象征同样具有社会表述能力,即它们都可以被视为社会行为中的表述。

利奇认为在社会关系中,真正意义的传送是由“隐喻”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仪式是象征的隐喻性陈述;而且他还把结构移植到仪式的象征中,将“仪式”看作是“理念的结构”和“社会的结构”,并且从两个层面上对两者加以整合,两者之间的交流就形成了文化。

同样,仪式的行动也具有符号性的特殊意义,行动可以被看作是不同的具体行为,另外,这些行为也或多或少会受到仪式的氛围、场域影响。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穿着和在出席重要的仪式性场合时的穿着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不同的着装都有原定的符号设置。人们会依据不同的仪式场域对符号进行功能性的选择与解读。

另外一个对仪式研究影响极大的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他的结构主义符号学说带有“普世化”的色彩。施特劳斯的主要关注点是亲属制度,并用其来展示结构主义。他认为,婚姻制度、亲属关系制度、血缘集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自身是具有结构性的,其作用在于借助错综复杂的关系维系,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就亲属关系而言,“妻子”的存在维持了整个社会的关系圈,婚姻的仪式完成了亲属结构的结构性使命,也就意味着,仪式的意义不是孤立于社会中其他要素的。

玛丽·道格拉斯在象征的结构中突出个体的意义,批判地借鉴了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她认为:“对符号的结构分析要以它与角色结构的联系为前提”。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道格拉斯提到仪式结构的功能至关重要,她归纳出三种社会结构中的交流方式:第一种是亲属制度内部的结构交流,比如说“婚姻交换”;第二种是经济交流;第三种是语言的交流。

“仪式不是日记,也不是备忘录。它的支配性话语并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加以回味,它是对崇拜对象的扮演”。仪式具有超强的叙述能力,同时还可以成为策略的主导。归纳起来,仪式还具有很多特點,比如仪式具有形式特征,但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仪式可以储存“社会记忆”;仪式既具有凝聚功能又真切地展示着社会变迁。毋庸置疑,仪式在社会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菲奥伊·鲍伊著. 金泽,等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2).

[3][法]涂尔干著. 金泽、宋立道、徐大建,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

[4][美]保罗·康那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陈霞.维克多·特纳的仪式象征分析述评.宗教学研究.1993(Z1).

[6]维克多·特纳.一个非洲社会中的分裂与延续.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57.

[7][英]马林诺夫斯基著.金泽,等译.巫术与宗教的作用.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1.

[8]彭文斌、郭建勋.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民族学刊.2010(2).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09816.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