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236名基层党员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五大不足。后续深入访谈发现: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既受到环境、文化等因素影响,又与个体因素有关。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实效需要:夯实教育主体,发挥党校、党组织、社会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的教育功能;豐富教育内容,融理论学习、情感教育、人格修炼、行为训练于一炉;创新教育载体,借助新媒体、红色资源以及组织生活、社会实践等力量;拓宽教育路径,集教育引导、纪律约束、环境强化、文化熏陶于一体。
关键词 理想信念 基层 党员干部 影响因素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杨丽,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心理、党的建设等。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67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指的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标准。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显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之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现阶段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采用自编《党员干部理论信念问卷》对236名基层党员干部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五大不足。后续,对30名基层党员干部进行深入访谈,发现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受到环境、文化等因素影响,也与个性特征、自我教育等个体因素有关。据此,本文提出相应教育对策,以期为切实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提供参考。
一、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不足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服不足
在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一题上,“完全认同”只占9%,“比较认同”占55.1%,“不好说”占26.9%,“比较不认同”占9%。对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题,“完全不认同”者只占2.6%,“比较不认同”占38.5%,“不好说”占38.5%,“比较认同”占19.2%,“完全认同”占1.3%。
(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足
相较共产主义信仰,信仰实用主义或没有信仰者更多。如“您周围的党员干部信仰状况如何”一题,28.2%选择“信仰共产主义”,48.7%选择“信仰实用主义”,2.6%选择“信仰求神拜佛”,20.5%选择“没有信仰”,没人选择“信仰宗教”。
(三)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不足
对于“苏共一党长期执政74年,我们党能否超越苏共大限”一题,50%认为“腐败问题不解决,很有可能超越不了”,26.1%认为“理想信念问题不解决,很有可能超越不了”,3.8%认为“不进行政改,很有可能超越不了”,只有12.8%认为这种说法是“危言耸听”。此外,6.4%选择“不好说”。问及“是否认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时,10.3%表示“完全认同”,67.9%选择“比较认同”,21.8%选择“不好说”,没人选择“不认同”。
(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足
问及“您是否认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一定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时,11.5%选择“完全认同”,66.7%选择“比较认同”, 21.8%选择“不好说”,没人选择“不认同”。对于“您对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有信心”一题,12.8%选择“信心十足”,66.7%选择“比较有信心”,16.7%选择“不好说”,还有3.8%表示“不太有信心”。问及“您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是否满意”时,9%表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占 66.7%;“不好说”占21.8%,“不太满意”占2.6%,没人选择“完全不满意”。
(五)理想信念的践行不足
对于“您周围的党员干部是否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一题,5.1%选择“全部都有”,43.6%选择“大多数有”,29.5%选择“不好说”,21.8%选择“大多数没有”,没有选择“全部都没有”。问及“您周围的党员干部是否都愿意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时,7.7%选择“全部都愿意”,30.8%选择“大多数愿意”。53.8%选择“不好说”,6.4%选择“大多数不愿意”,1.3%选择“全部都不愿意”。问及“当群众利益受损时,您周围的党员干部会怎样做”时, 11.5%选择“挺身而出,极力维护群众利益”,5.1%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76.9%选择“视情况而定,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能会挺身而出,维护群众利益”,1.3%选择“群众利益受损是党员领导干部与其争利的结果”,5.1%选择“不好说”。
二、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是经济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固有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利益观和价值观使得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扭曲了共产主义崇尚的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转而崇尚拜金主义,庸俗化为“一切向钱看”,奉行“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以致动摇共产主义信仰。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阶层固化题、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不公、环境污染,以及社会风气不正、思想道德滑坡等问题使得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看在眼里,伤在心里,慢慢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三是组织环境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诸多“老虎”和“苍蝇”落马使得部分同志在震惊和愤怒之余出现了疑问和忧虑:如此多的党员干部以至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都因理想信念不坚定而走上犯罪道路,共产主义究竟值不值得信?再加上当前党内依然存在考评制度欠科学、用人制度欠公正等问题,导致部分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个人的一些基本需求难以满足,以致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四是国际环境的影响。按照马克思和列宁的说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就目前国际局势而言,资本主义仍在不断发展,没有显露出垂死消亡的迹象,相反,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自身底子薄、发展时间短,在一些领域无法与资本主义抗衡。尽管这只是资本主义表面繁荣的假象,但部分同志仍认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endprint
(二)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是封建腐朽文化的影响。腐朽的封建思想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发展成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植入了现代国人的遗传基因,比如求神拜佛、官本位、等级观念等,一有机会,便沉渣泛起。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因分辨不清优秀传统文化与腐朽落后文化的区别,不加分析地将一些封建文化理念奉为人生信条,以致出现信仰的偏移。二是西方敌对文化的影响。近些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各种手段造谣煽动,蛊惑人心,试图引诱国人走颜色演变道路。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对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丧失应有警惕,被一些假象迷惑,向往西方价值观,动摇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个体因素的影响
一是理论知识储备的影响。大多基层党员干部虽然入党前接受了培训,但因未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上平时忙于具体工作务,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时间较少,来党校参加学习的机会也不多,且当前的马列理论教育欠科学,教学成效十分有限,导致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虽然在形式上入了党,但在思想层面对于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二是个性特征的影响。个别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僵化教条,看问题偏颇,悲观主义浓厚,习惯以消极的方式解读外部事物,在现实中很难看到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加上意志力不强、缺少主见,容易受到敌对势力的挑拨离间,以致盲目崇尚西方社会制度。三是自我教育的影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重视党性锻炼,不注意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改造,一味追求权势、金钱、美女和享乐,将崇高理想、党性原则抛至脑后,以致淡化甚至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坚定基层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教育对策
(一)夯实教育主体,发挥党校、党组织、社会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的教育功能
首先,党校、干部教育学院等相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职责,高质量地完成基层党员干部的轮训与普训工作;同时党组织、社会等也应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通过完善组织制度、清正党内环境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等让基层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其次,基层党员干部自身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努力做到自尊、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按照组织要求严格规范和把握自己,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二)丰富教育内容,融理论学习、情感教育、人格修炼、行为训练于一炉
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论语·子罕》中有言:“知者不惑”,即个体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必备的知识以后,才不会被外物所迷惑。 为此,基层党员干部要反复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知;同时也要善于主动将理论联系工作、生活实际来学,真正学懂学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要注重情感教育。情感可以激发引导认知并调节控制行为。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除知识教育外,还应通过各种“打动人心”的仪式和活动设计等途径,激发、培育基层党员干部对党员身份、对共产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积极情感。另外,要注重人格修炼。理想的实现、信念的坚定需要积极人格特质不断提供内生动力。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培养基层党员干部积极的人格,帮助其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乐观向上的解释风格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最后,要注重理想信念的践行。即将教育和实践相统一,把远大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任务目标之中、贯彻到实际工作生活行为之中。
(三)创新教育载体,借助新媒体、红色资源以及组织生活、社会实践等力量
一是要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多媒体数据库等途径,运用在线视频、微博、论坛、掌上学习平台以及短信、微信、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以丰富而生动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二是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通过开发红色资源读本、开展红色景点现场教学、结合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节庆安排相关红色文化教育专题等形式充分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教化价值 。三是要借助组织生活会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进行教育。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并开展与老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育”,或进行针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教、支医、支农”工程,在革命老区开展体验红军生活、重走红军路等,以此来增进教育实效。
(四)拓宽教育路径,集教育引导、纪律约束、环境强化、文化熏陶于一体
首先,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加强纪律约束和监督管理,加大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力度,切实形成不敢违纪、不能违纪的党员意识,以实现理想信念“不变质”。其次,优化生活工作环境,要在国家、社会等宏观环境以及组织、单位等中观环境,甚至是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上下功夫,通过和谐的环境来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此外,发挥文化的育人育德功能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借助墙报宣传、雕塑碑刻等形式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澄清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文化的融入和熏陶来提升基层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注释:
陈相光.理想信念形成的心理机制.社科纵横.2011(3).19-21.
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345.
胡建.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00-103.
吴广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