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内某高校硕士二年级女生小文(化名),学制二年,无读博计划,面临就业。该生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临近毕业工作单位尚未落实,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影响到其就业能力的发挥,因此向职业指导人员求助。职业指导人员首先对该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做了梳理,然后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等方面分析该生就业困难症结所在,最后从职业取向分析和就业心理辅导两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帮助该生明确职业取向,提高求职技巧,调整求职心态,以适应就业需要。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就业 职业指导
作者简介:魏颖,安康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77
一、案例背景
小文(化名),国内某高校硕士二年级女生,人文学科某专业,学制二年,无读博计划,面临就业。由于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文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负面心理,影响到其就业能力的发挥。
二、案例事件
小文从硕士一年级进校开始,就关注各方面求职信息,暑期曾在一家杂志社做实习生,主要工作为校对。进入硕士二年级以后,在撰写学位论文的同时,积极求职。小文的职业方向定位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高校、新闻媒体等,但是求职结果不甚乐观:政府部门招聘竞争激烈,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她数次考试或未进面试,或进了面试却未通过;高校招聘教师大多要求博士研究生学历,她的简历发出去往往石沉大海;她也参加过几个知名媒体的网申,可是,网申结果却不尽人意;招聘会也跑了无数场,却没有合适的岗位。临近毕业工作单位还未落实,小文感到迷茫、自卑、焦虑,希望找到自己求职不顺的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于是向职业指导人员求助。
三、案例分析
职业指导人员通过和其他在校生以及往届毕业生谈话,发现类似于小文的情况不在少数。学业的丰收和就业的困窘形成极大反差,导致许多硕士研究生出现负面心理。而许多硕士研究生对自己面临就业产生的负面心理,无法正确处理,甚至造成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的降低,成了拥有高学历的就业困难群体。
(一)职业指导人员经过分析认为,硕士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迷茫心理
相当多的研究生在面临就业之时处于非常迷茫的状态,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不了解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缺乏职业规划,盲目随大流,考公务员或求职于高校、大型国企等,无形中导致一些职位竞争激烈。该生在求职过程中,参加了几个大型企业的网申,却往往在第一关就被刷掉。参加公务员考试多场,同学中有少数经过重重选拔取得了自己理想的职位,但该生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基本上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在面对自己不擅长、不感兴趣的公务员考试时,缺乏动力,应考准备不足,结果往往是充当了考试大军的分母。而大型企业如知名媒体,对求职者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重视,没有相关项目经验很难脱颖而出。这样的求职结果又造成了该生新的迷茫。
2.自卑心理
碩士研究生就业,处于本科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之间,表现为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尽管明白学历与教学科研能力并无必然关系的道理,越来越多的学校为了提升自身办学层次,仍然设立一些超出岗位实际要求的学历门槛,如部分高中教师岗位、大学辅导员岗位招聘要求博士研究生。反之,大部分企业单位用人观念不以学历马首是瞻,而是讲求用人成本,同一岗位,如果可以聘用本科生,当然无须聘用硕士研究生。即使硕士研究生愿意“低就”,企业也未见得欢迎。该生与同学也曾在招聘会上向几家招聘文职人员的企业投递简历,企业均以只招本科生为由拒绝了。以上局面造成了硕士研究生比上比下皆不足的双重自卑心理。很多硕士研究生求职满意度低于本科生、专科生,自我认同感严重降低。
3.焦虑心理
随着就业压力加大,笼罩在硕士研究生头顶的光环已经渐渐淡去。当硕士研究生面临毕业时,与他们本科同年毕业的同学已经工作两三年,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人脉,而自己此时才开始找工作,倍感焦虑。
职业指导人员了解到,像小文这样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硕士研究生,求职成本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和本科生相比,很多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遭遇年龄门槛而产生焦虑。尤其是女硕士研究生,更容易遭遇求职歧视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导致焦虑心理。
(二)职业指导人员通过谈话对该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负面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
1.硕士研究生就业负面心理的个人因素探析
首先,该生当初考研动机是为了在学术上进一步深造,然而入学之后,该生在家人的压力下,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放弃了读博计划,而又未做好新的规划,从而在求职就业时产生迷茫心理。
其次,不继续攻读博士,意味着该生尚不具备科研院所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要求,但又失去了企业就业方面本科生的年龄优势,从而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
再次,该生自小接受的教育使其在成功时倾向于外归因,而失败时倾向于内归因,这一模式导致她在求职受挫时更容易陷入自卑状态。
最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的单纯环境中,使得很多硕士研究生在踏入社会时茫然不知所措。这种状况在像小文这样以应届生身份考入的硕士研究生中尤为明显。他们往往对社会对未来抱着单纯美好的幻想,希望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实现自我。然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求职技巧、求职过程的屡屡受挫打击了原先的自信心,求职结果与求学成本的差距,也使得硕士研究生在世俗价值排序面前产生挫败感。
2.硕士研究生就业负面心理的社会因素探析
硕士研究生就业负面心理的社会因素,可从高校、家庭、用人单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高校学制的缩减,以及对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硕士研究生就业负面心理的因素之一。endprint
高等院校尤其是大批重点高等院校纷纷将硕士研究生学制从三年改成两年,使得许多硕士研究生在求学阶段倍感艰辛,除了从入学开始就准备学位论文,还要多方面关注就业信息,时间明显紧张。而与学制缩减形成悖论的是,一些高校在招聘硕士生时,更偏向于三年制的。
高校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一些院校仅仅在毕业前几个月开设一两次职业指导课,根本无法满足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交流不够,导师承担的繁重科研任务以及所带学生数量增多,对硕士生的职业规划及指导工作难以兼顾。研究生辅导员大多数也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就业,在就业方面多集中于信息搜集、发布和整理等工作,并不能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思路。
第二,家庭因素的影响。家长的不合理期待及不恰当应对,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其发展。
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家境不佳的研究生,其家长往往对其找到一份好工作寄予厚望。由于视野和观念的差异,大多数硕士研究生的家长对“好工作”的理解就是像公务员、高校教师这样“稳定”、“体面”的工作。一些硕士研究生开拓思路,希望通过创业来服务社会,成就自我,但因家庭的不支持甚至阻挠,无法实现创业愿望。加上官本位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很多家长执拗地希望孩子在政府部门工作,但根本不去考虑孩子本人是否适合这样的职位。很多硕士研究生为了照顾家长的情绪,不和家长起冲突,违心地做着自己不喜欢并且根本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备受煎熬,感到前途迷茫。小文寻求政府公务员、高校教师职位,只是为了迎合家长的意图,并非自己真正感兴趣。另一方面,家长对专业发展前景及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当该生求职遇挫时,不能给予正确疏导,反而不恰当地施加压力。
第三,用人单位因素的影响。高校等事业单位提高用人门槛,企业单位宁愿招聘本专科生以降低用人成本,这些因素都使得硕士毕业生处于求职的尴尬境地。
另外,女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经常遭遇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同一岗位,工作能力相当的求职竞争者中,有些用人单位选择男生而不选择女生,甚至宁愿招聘能力稍差的男生,也不要能力略胜的女生。究其缘由,一方面是有些用人单位仍然认为男生的工作能力比女生强,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担心女硕士研究生成家进而生育可能会造成人事上的变动,影响到用人成本。
第四,其它因素。研究生就业难与珠三角等地农民工用工荒的相映成趣,研究生毕业薪资微薄与中学辍学打工成为企业家的不当对比,促生社会舆论中各种版本的“读书无用论”,对高学历就业困难群体歧视甚至污名化。而“读书无用论”的其中一个版本“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更是对女研究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打击。许多硕士研究生本人也在社会压力之下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
四、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职业指导人员认为应重点对该生进行职业取向分析和就业心理辅导。
(一)该生求职过程中的迷茫心理,职业指导人员经过了解和分析后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自身职业取向不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造成
针对这一點,职业指导人员分步骤为该生进行职业取向分析。
职业取向,是指“人们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职业、追求职业及其所达到什么水平、程度的主观向往”。
第一步,职业指导人员通过谈话、问卷调查、心理测评,了解该生的价值观、兴趣、动机、个性几个方面的因素。
职业指导人员通过谈话得知,小文之所以求职于政府部门、高校,是因为家人认为女孩子在事业上无须有多大作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补贴原生家庭,另一方面则是婚恋市场的加分项。然而,小文对稳定性的理解与家人不同。家人认为有编制是衡量工作稳定性的唯一标准,而小文认为,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从不失业,而是拥有无惧失业的特质和技能。
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小文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并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比较喜欢和人打交道,但不擅长周旋算计;喜欢在一个目标一致、能够互相切磋、展示才华和创意的团队里工作。
第二步,职业指导人员探索影响该生职业取向的因素。
家人的期望对该生的职业取向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她在尽力排除这一影响,她更看重的是职业能够发挥专业特长、是否有学习和提升的空间、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第三步,职业指导人员协助该生进行职业取向分析。
该生对文字创作类的工作感兴趣,曾在杂志上发表过几篇文章,考虑从事记者这一职业,但因自己不擅长与各类人打交道这一性格特点,担心自己难以胜任。又考虑过编辑岗位,但自己也只是做过实习校对,因此新闻媒体的网申没有通过。经过测试评估认为该生的个人潜力在职业发展中不存在限制问题,尤其是资料分析和判断推理这两个维度比较突出。
经过职业指导人员和小文反复沟通,帮助该生列出以下最有代表性的职业取向:
1.适合的行业类型:文化艺术行业、教育行业等。
2.适合的职业类型:与文字处理相关的工作、与人交往的工作,如新闻出版类、教育类、咨询类。
3.适合的职业环境:能够发挥专业特长、有学习和提升的空间的工作环境。
在进行职业取向分析的基础上,职业指导人员为该生撰写职业取向分析报告,澄清职业取向设计要求,帮助其进行职业发展可能性的探索,帮助其制定个人职业取向的决策,并促进其做出明智选择。
(二)针对该生求职过程中的自卑心理,职业指导人员采取求职技巧训练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硕士研究生个人应该正确认识求职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就业困境是既成事实,而沉浸在困境中自怨自艾于事无补,只有理清思路,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才是正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