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时政综合 > 法制与社会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李涛 葛利蕊 高博

摘 要 该文介绍了兼顾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子,从国家战略部署的层面来看意义深远。

关键词 军民融合 国防建设 深度发展

作者简介:李涛,中国人民解放军92957部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军事计量测试;葛利蕊、高博,中国人民解放军92957部队。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302

一、引言

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军民融合发展不仅是实现军工企业产业资源丰富和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互补,更是通过军民协作达到精神层面上的深度互信,使军民鱼水情得到深度释放,浓厚军爱民、民拥军的和谐氛围。

二、军民融合的概念

所谓融合,是指几种不同事物合成一体,使其比单一事物更有价值或更具效能。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将国防建设的现代化技术、资源释放出来,充分得到利用。1994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提出了军民融合的定义:“军民融合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军民融合(Civil-Military Intergration)的概念得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同。

军民融合就是要加强科技资源的融合,要做到军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冲破军地双方科技信息资源壁垒,把军地一个个“科技信息孤岛”变成彼此相连的“科技信息群岛”。具体化来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民参军”,将经济社会中丰富资源,包括先进技术、科研成果、专业人才等作为源头活水,引进到军工研发、装备生产配套等环节中来,为军事保障活动提供新活力和发展新动力;二是“军转民”,将军队武器装备、国防工业中的“秘密武器”共享给社会、企业、个人,把国家下大力气取得的高精尖技术转化、转移到民生、社会建设中去,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技术革新、经济创新发展。

三、军民融合發展的目标、意义及作用

(一)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解放军代表团时明确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就提出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要素”,就是要融合军民发展多种共同资源,包括人才、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管理等;二是“多领域”,就是指融合装备研发列装、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后勤机动保障、公共基础设施以及航空航天、航海、通讯网络、电磁干扰等多种领域;三是 “高效益”,就是国防和经济建设共建的一个互通、互用、互动技术基础。

(二)军民融合发展的意义、作用

军民融合发展,就是由国家作为主导,来破除利益屏障、融合发展的阻碍和隔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本质,就是建立一个连通经济社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开放系统,扫除阻碍一体化作战能力生成的军内军外一切阻碍,实现“国防和军队系统内的贯通”, 实现“军地大系统间的贯通” ,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通过军民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盘活国内存量资产,不断吸引多种渠道的社会共享资源融入到国家安全领域上来,为加快武器的装备升级换代不断注入新的动力;另外可以解决军工资产根深蒂固的效率问题,形成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推动军工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在大国军事激烈竞争的新时期,军民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就已经通过使用合同商为其军队提供运输、补给和通信等服务,并在《美国法典》中提出了关于使用合同商为军队提供基础保障的条款。在工业体系不慎健全新中国建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在《十条方针》中提出:“在工业生产中要主要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两套技术,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以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

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在有效保障国防安全基础上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通过“一套资源”形成亦军亦民的“两种能力”,将国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同步。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也就导致各国各个发展时期在国防建设上侧重点不同,国家的安全战略也有着天壤之别。世界各主要国家以本国实际国情出发,选择了独具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一)美国的发展现状

美国提出“军民一体化”。 “军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是指由国防工业和民营企业联合起来,构建共同的发展基础;实质上是由国家作为中间桥梁,实现国防工业和民用科技的资源共享,达到一份基础建设的投入,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两份收益产出。特点如下:

1.建立相关直属机构,专门推进军民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2.制定、完善军民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与国防相关的物资、装备采购上制定军内标准、规范。

3.通过和实施军民融合的科技发展计划,创建完善融合发展的生产产业链。

(二)俄罗斯发展现状

俄罗斯提出“先军后民”的发展理念。“先军后民”模式是在确保军工企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同时又注重与民营企业的沟通交流,实质上是俄罗斯依据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制定的,在军民融合深度方向发展道路上形成的一种过渡形态。特点如下:

1.大刀阔斧的进行国防军事改革,并将军民两用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

2.颁布和完善军民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欧洲的发展现状

欧洲采用“两用技术优先”。“两用技术优先”是就是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科研工作的重心,积极扫除阻碍军民两用技术发展的一切障碍,推进军民企业的良性互动向更广、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特点如下:

1.德国:将民间力量应用到国防科技生产中来,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强、人才实力雄厚、资源丰富等多方位的优势;尽量选用满足军内应用要求的民用标准或关键技术,降低科研成本;始终绷紧国防科技的核心能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根弦。

2.英国:由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军民融合的良性发展;建立民营企业同国防工业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又鼓励其他民营企业不断竞争加入到合作中来。

3.法国:由国家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媒介,为国防科研单位与工业领域先锋的沟通牵桥搭线,鼓励两者不断加深合作领域,同时通过建立完善准确的军事订销制度,确保民营企业能放心大胆地参与到国防工业的建设中来。

(四)日本的发展现状

日本提出的是“以民掩军”。“以民掩军”的发展模式主要指将民营企业作为国防工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在军工企业科研能力受限无法解决困难时,民营企业利用其丰富灵活的资源来为国防建设注入发展新活力。特点如下:

1.充分挖掘民营企业的技术资源潜能,并大力支持民企参与国防科研。

2.稳步运行官、军、民三方相结合管理体制。

3.将军民两用技术作为重要发展项目。

(五)以色列的发展现状

以色列提出了“以军带民”。“以军带民”发展模式就是将军事工业作为发展先导,在保证其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再应用其发展优势带动工业与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同时也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国防投资来研发生产民用产品。特点如下:

1.在國防工业的体制上,不断改革;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国防关键技术的在民营企业的应用。

2.鼓励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在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合作。

(六)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采用了“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发展模式就是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根据国家的科技、工业、制造水平、经济基础发展现状,通过不断的调整军、民产业结构,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防建设不断推进的创新发展模式。特点如下:

1.审时度势的调整和制定国防战略,并针对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专项攻坚。

2.在深化改革推进国防建设的同时兼顾国民经济建设。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军民结合、军民融合。

多年来,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强军目标的要求相比,层次还比较低,范围还比较窄,程度还比较浅;与世界发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而且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融合,仍停留在“浅水区”,即利益格局相对简单、矛盾纠葛比较少的领域和环节。本阶段是推进军民融合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合理的全面规划、顶层设计是确保军民融合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1.改革当前的国防工业体制机制。打破传统军工企业相对封闭的发展体制,建立管理协调机构,搭建军民系统发展桥梁,打通军民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2.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切实可行政策,鼓励军民企业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3.制定军地通用的技术标准、产品规范,跨越军民两套技术标准的鸿沟。

4.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平台,推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的成果转化,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五、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

军民融合是兼顾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我们必须制定上下衔接、完善配套、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计划,军地各部门要积极执行推进;不断完善有利于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建立重大项目的对接机制;健全完善促进融合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已出台的法规使其更具可行性,结合军民融合的新特点适时起草新法律,规范引导发展。坚定不移的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同发展的一盏指明灯,意义深远重大。

参考文献:

[1]董志强.军民深度融合战略的思考.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2011.

[2]叶选挺、刘云.每个推动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防技术基础.2007(4).

[3]王艳、楚娜.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3).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1347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