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古代中国的法治社会之中,直诉的方式是中国古代法律中所规定的一项刑事诉讼的制度。就是某一些重大的案件和冤狱的申诉者,这些一般会超过诉讼方面的管辖与诉讼形式程度的范围,采用直接的方法:向国家最高的统治者——皇帝申诉。在这之中,登闻鼓制度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典型、直接、快速的直述制度。在法律学界,针对登闻鼓制度的深入研究并没有多少。甚至可以用少之又少来形容。针对宋代的登闻鼓制度方面所关机构的建立、发展现状,人员的构成、进状的程序等情况下的影响和作用,黄纯艳先生曾经做过很深入彻底的研究,还有温慧辉先生同时也向我们仔细阐述了肺石的制度和西周的路鼓以及它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关键词 登闻鼓制度 历史演变 直诉 信访制度
作者简介:李奕坤,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法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008-02
一、西周时期的肺石与路鼓
在遥远的西周时期,西周王朝建立了铺肺石和挂路鼓的相关制度。这在古代的《周礼》一书中就曾经记载过。具体表现为:西周宗室逐渐设立了“肺石”这一制度,如果民众有任何的冤情,可以敲击石头三次来鸣冤。《周礼·秋官·大司寇》也曾经记载过这一事件
二、秦朝汉朝时期的司马令和跨级上访
在秦汉时期,皇宫城楼外有一扇门,它里面设有司马令这一特殊的官职,司马令的官方副手被称呼为司马丞,他们所需要担当的责任之一就是安排并且接待直接向皇帝上书或心里有期望直接见皇帝上诉的每一个老百姓,也就是同时管着有关于那些与百姓上访事务有关的国家官员。《汉官仪》一书中就曾经提起:“重要的司马门由公车司马执掌着,晚上巡查皇宫,汉朝实行上访的相关制度,这就对那些必需提供出相应的方便的官吏以很高的要求,而且他们不能够故意的刁难上访的老百姓,如果不能及时向上传达底下的冤情,则如果时间超过半个月以上的他们就都会受到最严厉的处置。西汉统治时期,又再一次明确了设立有诣阙这样的一种上诉的制度。诣阙作为西汉的法律生活中特殊上诉的一种特殊手段,在这里是特指在案件中处于受害人地位甚至是任何经受了冤情的老百姓到京城来向中央下属的司法部门提出相关的控诉,但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越级上诉行为,是不被认可的。除此之外,在汉代时期,人民上书控诉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还有在皇帝的马车前以死相谏等等方式,而在圣驾前进谏这大概是以后 “进京告御状”或“直接邀车驾”这两种最为普遍的上访模式的源泉。
三、魏晋时期(西晋)的华表木制度和登闻鼓制度
在魏晋统治时期,设立“诽谤木”的职称,而且改称呼它为“华表木”,然而它的称呼又被换成了“表木”。《古今注》一书中记载到:今之表木也。”这是“表木”能看见的最早的古书中记载了。因为“诽谤木”可能是来源于舜的受命而设立的,又因为舜而又叫做重华,因为这一点所以又称呼它为“华表木”我想这应该是历史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晋朝时设立有登闻鼓的一方面,还要继续设立“登闻鼓”的制度,并且这也成为了历朝历代一直使用直接上诉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一直持续使用到了清代末期,也是基层的老百姓进行上访活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方面的制度。《魏书》一书中就曾经有过相应的记载
四、南北朝时期的木邀车驾与谏鼓谤
南朝时期设有谤木和谏鼓,以此来听取天下臣民的意见与建议。在北齐政府统治的时期,政府正式出台了 “直接邀车驾”这种最新式的上访的一种形式,粗略概括就是在最高统治者外出之时,拼死拦住皇帝游行的车队进行血书上访。在《北史》一书中就曾经详细记载过此类事件。这种上访的形式则一直被延续到清代末期。在梁朝梁武帝时期,改为在诽谤木的旁边设立一个木函。在《梁书》的第一卷的第二载就曾经记载过此类事件。在北朝的北魏太武帝当政之时,宫门的左面挂着一个登闻鼓,当人民群众有冤情的时候就击敲鼓,由主管的官吏用公车来上奏所呈的状表。
五、隋唐时期的匦使院与谒者台
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设立了谒者台这一常设的法律机构,以谒者的大夫为主要负责的官员,下面包含有包括通事谒者等官员,它们负责人民申诉冤情等相关事件。根据《隋书》中的记载,谒者台的职责多种多样,它内部的主要的职责的一方面就是政府在行驶对老百姓进行抚慰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基层的各项民风与政府政情,平反相应的冤假错案。在这同时,隋朝也还像以前一样继续保存着谏鼓相应的制度。
唐朝则是继承了前朝的相应部分做法,仍然设立有登闻鼓制度和肺石制度。清朝的学者黄本骥先生的《历代职官表》一书中就曾经记载过这一事件。然而其中最具有名气的人民上访的特殊机构应该是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创设建立的匦使院这一职位了。她统治的第二年,那些上访的各种书信分别将议论时政、告天文密、陈诉冤屈、养民劝农策分为四类依次放入。设置它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首先开创了一条足可以让老百姓的冤情得到大量上达中央政府的官方机会,由此这也掀起了历史上的一个民间进行上访的高潮点,由此便建立了政府对地方部门算是比较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