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一带一路”带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背景下,平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有了新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制度、政策以及经济上的原因,平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并不乐观,本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平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研究》的系列论文,项目编号2013B-101。
作者简介:邱云慧,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153-02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大势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平凉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潜力。甘肃省平凉地区乘势而谋,积极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化交流合作,努力增强当地综合实力,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为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平凉市政府制定了“开放、开发、合作、发展”这样的宗旨,确立了“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互利共赢”的主题,对于“一路一带”的新内涵进行了充分的理解,以这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了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步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文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平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一、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文化强国的理念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支撑条件,文化产业因此被誉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具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传承弘扬华夏文化,培育具有中国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华夏文明创新区的发展。
甘肃省平凉地区位于陕甘宁的交汇之处,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交通枢纽,在古时有有“陇上旱码头”之称,重要的地理位置,见证中西经济文化交融。平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崆峒山、古成纪、西王母、皇甫谧四大人文景观,已发现仰韶、齐家等各个时期的古遗址460多處,出土的佛舍利金银棺、西周青铜器、南宋货币银合子以及古波斯铅币等文物,展现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对于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分别从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盈利性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入手展开工作,力求在这个方面找到一个工作的结合点;同时大力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文化经济政策,认真研究文化经济及其产业发展规律,运用到本地的实际工作当中,使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全市有普查文物点2257处,复查1917处,新发现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维修工程陆续实施,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个,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着。编辑出版了《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专集》15套,庄浪县“高抬”、泾川县西王母信俗、华亭曲子戏这3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平凉纸织画技艺、崆峒派武术、灵台灯盏头戏等21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老的民间艺术——静宁傩舞、庄浪木雕、陇东民间小戏“笑谈”等 92项民俗民间文化被列入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学俊等35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一批优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非遗保护过程中,平凉地区政府组织编写了《崆峒山与泾河水》、《平凉民歌集》、《平凉戏曲志》、《崆峒山神话故事》、《平凉史话》等书籍资料。先后开展了春官诗大赛、民间社火调演(展演)等活动,组织了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工艺大师等评选活动,一批口述文学、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木偶、皮影、雕刻、社火、剪纸、编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保护。
虽然说,平凉地区有在保护和发掘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是不予余力的,先后整理出了两个批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曲艺、传统手工工艺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在发掘与保护上做了很好的工作。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是藏在深闺无人知,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生产力。
二、平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平凉地区在非物质文化开发与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创造出了一定的社会产值,解决了一定人口量的就业问题。但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发展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有着更进一步的要求,平凉地区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具体来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地政府与民众的开发与保护意识欠缺
任何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都是当地老百姓千百年以来慢慢积累的结果,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和老百姓集体智慧创造的,同样也需要老百姓进行传承与发展。政府虽然在一直以来保护文化遗产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针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则是除政府牵头以外,保护的主体还是传承人以及普通百姓。当地政府并没有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如何对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怎样的开发与保护,这样就很容易进入两个误区:要么从政绩的角度考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数量进行要求,仅仅进行发掘很少考虑如何进行保护与开发;要么就是从经济角度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所获取利益,一味的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极度开发,虚假开发,使本来根植于群众的非物质文化脱离了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丧失了原有的生命活力。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无序
从目前现状开来,开发人资格的不足,即既懂历史文化又懂开发和经营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所以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上就显得有些杂乱无章。随着崆峒古镇等经济价值大的项目开发,平凉地区崆峒文化这一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提到平凉就必然想到崆峒。但是,以重点项目带动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大力开发崆峒古镇的基础的崆峒道教文化时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周边的其他的非物质文化,从而形成系列文化开发这一效果,造成许多本来很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撑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除此之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没有一个整体的布局,才开发与保护中总是单个为阵,总是强调各地的独特性而忽视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关联性,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申报与普查的影响,地方政府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项目越多越好,而不会从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需要一定的整体性与可传承性上考虑。以上两个误区,造成了对于平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序开发。
(三)非遗传承人和工作人员依然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代代相传的结果,它主要依靠的是传承人能够将达发扬广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一些不是十分具有市场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比较萎缩。这样同样导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经济收入相对减少,有时候收入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成本,造成的结果就是原有的传承人流失,现有的年青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就不愿意学习与掌握非物质文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缺失。除此以外,更为遗憾的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人群中专业人员较少,很多人并不具备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专业素养,在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也就表现出了很多的不足之处,不能尽到人精器材,物尽其用,非遗活动的开展和挖掘、整理面临巨大困难。
(四)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平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投资主体主要依靠的是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非物质文化的开发资金更是微乎其微。由于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利用,平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没有形成以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格局。
三、对策
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平凉将大力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平凉地区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针对于平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一)抓传承培训,营造传统技艺发展良好氛围
举办平凉纸织画技艺、崆峒派道家武術、崆峒区春官歌演唱、庄浪马尾编荷包、灵台灯盏头戏、灵台皇甫谧针灸术等民间技能的培训班,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培训,从而达到普及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并且有着这样专业的培训班,可以普遍提高手工艺人的专业技术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力争每个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创造出来的都是精品,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就是通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开设专有栏目,对平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研发产品进行展示、传播;以现代化的手段增强增强人们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认知,一早一个良好传统技艺发展的氛围,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抓政策扶持,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好环境
具体来讲就是当地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的工作结合具有当地特色旅游开发工作,以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扶持非物质文化产业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平凉地区政府将非物质物化遗产做为旅游项目的主要宣传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在地作为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文化基地来加以建设,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在资金上尽量倾斜。近几年以来,通过国家旅游部门补助的旅游发展资金、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等渠道募集资金,将资金再投入到与旅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充沛的资金保障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三)以非物质遗产文化产品创新为契机,拓宽开发与保护渠道
在非物质文化的主要承载地,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庄浪、安口和平凉等地设立了相关产品的生产基地,在兰州、西安、银川等地设立直销点让更多的游人和客商方便购买和了解平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商品带动,进一步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资金困难和开发与传承之间的矛盾问题
(四)学术指导,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专业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对于专业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在保护过程中的专业性是确保正确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仅仅凭借对于这项事业的热情是不够的,对于它要有专业性的分析与研究,这样才能科学的开发与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
平凉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平凉地区劳动人民的先民在长期劳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且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平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同时在华夏文明的开端时期也是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于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中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华夏文明川新区的政策引导下,平凉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大力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又将给平凉地区的人民带来一次新的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及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改革.2014(3).
[3]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2009(9).
[4]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6(2).
[5]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改革与战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