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艳 黄建强
摘 要 本文从湖南水稻生产的现状及问题出发,重点从政策、科技方面来探讨政府层面如何支持湖南水稻生产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力度等多个方面的应对举措,从而提高效率,提高生产水平,推动湖南水稻生产。
关键词 水稻 农业 科技能力
作者简介:王明艳,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在读;黄建强,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214-02
湖南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是全国粮食的众多的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水稻的生产大省之一,占据了适合水稻的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南水稻总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百分比为12.7%,种植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的百分比为12.9%,不论是水稻总产量还是水稻播种面积在全国各省中位居居第一。可是我们从可持续的角度则能看到诸多问题,在人口速度飞快增长,城市迅速发展,耕地资源一天天减少,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为满足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支撑湖南水稻生产的条件仍不坚实。新形势下必须要有新的应对举措,从政府层面就是要改革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运用行政、经济、科技、法律等多种手段,推动湖南水稻生产生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3月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依靠粮食安全政策提高产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一、湖南水稻生产的现状
湖南省水稻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湖南水稻生产科技优势较为明显。全省拥有省级独立农业科研机构19个,此外,湖南农大、湖南师大、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大中专院校和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等上市公司组建了一批新型产学研模式的水稻科研新生力量。建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育种分中心和水稻改良分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研究中心或分中心。省内启动了水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水稻专家在超级稻、优质稻育种与配套生产技术研究全国领先,2014年创造了超级稻百亩片亩产1026.7公斤的高产纪录,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60%以上,其中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800万亩以上,培育了一批扶持发展粮食专业化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全省30亩以上种粮大户增加1万户,总数达11万户。这些加工龙头企业、粮食大户促进了粮食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种粮从亏本转向了盈利,并且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格局。
二、湖南水稻生产的主要问题
耕地面积不稳定。一是耕地面积稳定难。随着建设用地增加,耕地面积稳定有难度,加上部分农民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导致水稻生产面积难扩大。二是农民种“口粮田”思想严重,不愿花更多的精力种粮,局部地区“双改单”有抬头趋势。三是结构调整难度增加。目前双季稻区留存的“一季稻插花区”,都不同程度存在水利条件不配套等难题,压单扩双难度加大。加上旱粮发展空间有限,我省持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有压力。
先进技术落实难。目前超级稻高产攻关单产有重大突破,而全省大面积生产水稻亩产一直未能得到推广,主要原因是高产超级稻种植难度大,农业推广人员不足,先进技术落实难。近年来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难度更大,致使直播蔓延、抛秧、移栽基本苗不足、管理粗放,单产徘徊不前。
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销售市场受阻,尤其是镉米事件影响,粮食企业销售困难,收储能力下降,农民普遍反映卖粮难。二是种稻效益低。据作者调查散户种植一亩双季稻,每亩的平均净产值约为980元,每亩平均耗工12个,每天的种粮收入仅为80元,而在农村从事其他的零工一般每天的收入为120元,还不一定天天有事情做,相反在城市里面从事建筑类的工作每天收入可以达到150到200元不等。种稻收入低,使得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农田基础设施差。湖南省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严重,村级的水利工程在很多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没人用、没人建、没人管的现象。加之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水利建设,主要是大江大河的治理,对山塘和田间沟渠投入则严重不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功能退化,沟渠淤塞、跑冒滴露现象突出,粮食生产靠天吃饭局面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机耕道不配套,农机到不了田头、下不了田。
科研能力落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自世贸以来,粮价受国际市场影响,与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湖南在资源整合、科研创新、技术创新方面远远落后,农业科研的技术手段、仪器设备等已经越来越跟不上世界形势的发展,在企业方面,从事水稻科研只有育种能使企业快速获得利益,因此,育种的投入过多,水稻生产的其他重点领域(应用技术、稻米加工、深加工)研究投入不足,产前、产中、产后集成配套不够。
水稻科研人才培养出现断层。政府对湖南的农业教育支持不足,高端科研仍是三位年过七旬的老院士扛旗,新生代的水稻科研人才培养得很少。受就业压力影响,涉农专业的农业科研岗位少,人才就业难,人才流失大,毕业后很难学以致用去从事农业工作,因而涉农院校招收农学专业的生源不断减少,今后政府不仅是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还面临科研、推广等体系问题。科技成果最终都得靠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但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及农村劳动力的引导现状都不容乐观。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零星开展,有主题却无系统,农民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推广体系的不健全和应用主体观念落后、素质低、不愿接受新技术的双重制约,严重阻碍了水稻科研工作的推广。
机械技术推广慢。特别是双季稻机插秧技术在品种搭配、秧苗病害防控、育秧基质、机插质量及插后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烂秧烂种、秧苗素质差、插植过稀、生育期推迟、晚稻不能安全齐穗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同时由于地形复杂,现有的农机存在配套机具偏少、使用面偏窄、使用效率和利用率低等问题束缚了机械化技术的全面推广普及。
稻米加工业竞争力不强,名优品牌不响。全省稻米加工基本上处于初级加工、大众档次水平,品牌竞争力不强,民众接受认可程度不高,一个越南、泰国来的劣质低价米就严重忧乱了稻米销售市场。
三、湖南水稻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一)支持适度规模种粮,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政府为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应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力度。建立合适新时代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变动机制。新时代里社会物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翻升,在家种田依靠最低收购价销售明显划不来了,所以政府有必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旨在培养一批种粮大户团体和粮食加工企业,引导帮助种粮大户和企业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提供种子培育、植保、农资、农技等相关组织服务,努力构建覆盖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
(二)加大粮食生产投入
因为缺少专门的农业科技研发经费,一直以来许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难以深入,有开发价值的成果难以转化推广,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科技的基础投入,省内设立农业科技研发专项资金,按照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类型差别,实行分类支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引导产粮大县将奖励资金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完善贴息、补贴、奖励等惠农政策,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粮食生产新主体的农资信贷支持,营造农业发展新环境。
(三)落实行政责任机制
粮食生产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级责任制要层层落实,市州、县区、乡镇的一把手要担起发展粮食生产的相关责任,健全粮食生产目标落实的督促检查和实效考核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生产目标落实的督查指导等。
(四)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破坏后难以再生的农业资源。政府应在省内粮食主产区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生产区,并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规定耕作制度,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障耕地质量。对其他标准粮田,农业部门严格把关占用、征用耕地的审批权,同样提供水利配套、机械装备以及农技服务,改善省内耕地生产条件,避免土地荒废、占用等资源浪费问题。
(五)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研体系
完善省级水稻产业技术的科研体系建设,形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引导产业共同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产学研新模式,促进水稻产业的发展。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涉农高校构建合作平台体系,准许科学家向企业项目流动,项目投资主体向企业倾斜,快速提高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国际化涉农企业的形成。
(六)加大科技教育培训力度
政府应依托全省现有农业科研力量与科技资源,支持农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新型农业主体,特别是水稻科技人才培养,紧紧围绕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按生产季节开展集中、分散培训和通过印发技术资料、临田指导、上门服务、广播电视、墙报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扩大农民水稻生产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生产经营主体(粮食作物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以及骨干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接受能力。
(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包括基本待遇、基本生活来源和基本工作条件,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服务水平,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基本要求,全力抓好主导品种和主要技术的示范推广,突破科技兴粮的“最后一公里”。
注释:
表1数据来源:《2015年湖南省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李克勤.加快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战略思考.湖湘三农论坛.2008(00).
[2]习近平.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03-09.
[3]张桂莲,肖层林,张海清.学研产合作培养农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4]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总产超600亿斤.红网.2012(1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