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时政综合 > 法制与社会

环境生态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

环境生态问题的社会学想象力

李雨松 陆卫群

摘 要 “社会学想象力”的观点认为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自身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治理环境问题时,不能只想着用科技的手段去治理,治标不治本,要考虑到人处在这些环节中的作用。环境与社会是互相影响的,考虑引起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以及人类的期望环境建设等问题,其实环境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社会原因以及人类不当的活动而引起的。造成的污染大都是人们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低下,环境道德的丧失。治人是治理环境的核心。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社会学想象力 环境治理 环境道德

作者简介:李雨松,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陆卫群,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167-02

一、我国的环境生态现状

我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加强走工业化道路。随着不断深入的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的伴随而生并随之日益突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处在萌芽阶段的工业化,技术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环境问题尚不突出,但是环境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而产生的,已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我国工业化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逐步显现,但是此时的污染处在工业区地带,污染的危害程度也很局限。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突飞猛进,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得环境问题加剧突出,其势扩大至乡镇企业,污染范围向村镇扩大。环境破坏蔓延随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成为我国与人口问题相当的社会发展难题。

纵观我国总体态势,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难以恢复,环境形势严峻。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基数大,产生的污染也是巨大的。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较发达国家相比只有其十分之一,但所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虽然国家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和措施,在经济发展的光芒下,并未得到整体上的改善。

二、我国环境生态恶化的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在近现代以前,环境破坏相对较小,并没有产生什么严重危害。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已大肆牺牲环境基础为代价换来短时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力建设并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环境资源的高集中消耗,无法复原的破坏式污染等是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

我国的掠夺式的经济发展,导致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呈点状辐射分布。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污染问题就十分突出,经中科院推算得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造成了15%GDP总值的损失,但其中经济的增长确实只有9%的GDP总值,从我国的国情角度出发,国家需要发展,需要进步,才不会落后,因此与之15%的经济损失,不如去保证有利于发展的9%的经济增长。所以环境问题的成因有着多种方面的因素,不是仅仅因为环境破坏,而有些时候优先经济发展而被忽视了。

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关乎到经济能否高效的态势稳定增长。治理污染需要投入相当的资金,据一些城市治理的经验来谈,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问题,就需投入当前GDP的1.5%以上,而根据上海的经验,真正做到有效的控制环境,需要两倍以上的投入量。这就体现出了一个问题,环境保护在现在看来是一种“奢侈性消费”,大量的投入却只得到很小的回报,一些追求发展的地方也将本该用于环保的专项资金挪为他用。

环境问题的成因,不只在于破坏方面。中国人的历史久远,经历了数千年,在社会中一直存在着阶级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有高贵的;有低贱的;有富人的;有贫穷的,而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处于一种低端贫困的环境中,这种最基本的现实问题导致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提升至了极高的地位。从人们的生活状况要求人们必须不断的渴望金钱来维系生存,从古代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这些都存在着贫穷的人群。这些人群需要努力争取一分一毫的钱来不断的维系生存,当遇到了可以去舍弃部分环境来换取金钱的机会时,这些人群的绝大多数会毫不犹豫的去做!比如毁林造田,污水乱排等。这些“破坏一些也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想法让人们有借口从大自然榨取利益,而不去思考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现如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的中国,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人们不在是只顾着吃饭穿衣的生活,而是有了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值得思考的是,生活质量的提升并没有带来环境的优化,反而是环境在不断恶化,并且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从带来恶化的人来分析了,质量是提升上去了,但人们的思想品质有没有真正跟上生活的质量呢?

社会的高速进步带来的不只是发展,而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当社会高速进步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一种相对滞后,僵化的模式中,没有能很快的去适应这个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还有完全转变,内心还继续保持对大自然毁坏得到发展的认同,没有从一个可持续的角度看待发展问题,只要是发展的就是好的,得到了速度上的总得失去些其他的什么,只顾眼前而忽视了未来的生活质量。人们的思想还存在劣根性,如同顽疾一般,没有随着时间而消失,他们对于事物的看待不会计较细节,不去关心这些“细节”会造成什么后果,所要的只是眼前的“美好”,如同那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特质,他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本身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它是人们自觉有需要的,并且能帮助我们运用信息和发展理智的能力,是一种观点转移的能力。运用米尔斯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要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因为在研究问题时具有了个体的特性,通过了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得到心智的发挥,从而暴露问题的根源所在,这样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就米尔斯的观点,社会学的研究囿于实证,学者研究分析仅局限于数据之中,而未从现实出发,去发现问题根源,而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可以改变一现象。“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亦是社会学需要研究的。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对大自然不断地影响,自然反馈出的就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忽视了人对自然作用受动性。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待环境污染,我们首先要从环境问题的概念出发,掌握分类,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环境问题的表现,其主要原因有哪些,分类有两种一个是原生问题,一个是次生问题。

原生问题是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与一些地方性疾病方面。像此类问题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人为无法控制的灾难,我们只能通过预测,警报加强灾后重建力度来挽回不必要的损失。次生问题是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是狭义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例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雾霾,噪声等。次生问题一直是被人们所忽略的一个问题,当污染灾害的出现我们首先会去想到的是如何使这种危机消除,当解除了危险时也就不必投入人力物力去解析分析的危害所带来的次生现象。

社会上需要次生焦虑,它能将问题置于社会中去,得到的是清晰的表象。当社会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聚集在城市的人口数量在成倍的提高,密集的生活圈内会需要外界大量的资源,而密集的内部将会产生庞大的垃圾。这些垃圾的大量出现会导致污染问题的出现而污染又会不断的扩散,当污染将人们生活区域的空间都污染了,人类将没有立足之地。由一件小事向更深层次的层面思考,将能避免人类将来要面临的严峻问题,那么如何确保资源的无污染与如何处理日益激增的垃圾问题成了城市发展的阻碍。这就需要通过社会学的想象力去看待分析环境问题,做到治污的根本就是治人。加强教育并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让人们对于日常习惯能带来哪些后果做出反思,并能积极的预防并消除污染源的产生也是治理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理环境问题不光要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也要注重对于人的“治理”。在人治的过程中,从中国人的思想出发,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将“环境问题”与“个人的生活命运”联系起来,去分析为什么中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不断的治理却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自然界生态平衡制约着人类的生存、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们生产活动的内容及职业、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内部构成、自然环境对人们的风俗习惯产生影响、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自然环境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还直接影响到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又必须研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人们的观念意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都会对环境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前环境问题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的社会行为而产生的,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环境问题的形式从而体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冲突,矛盾还有合作,竞争都是环境问题的本质。要真正的治理环境问题不能忽视次生问题,次生问题是人类行动产生的,是人为的,也就是可以改善的,可教育的,能被人自身所改变的,那么就要着重分析人在各个环节的影响,要将眼光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精确到个人的,群体的方向。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中表现出的态度是不同的,在专家的“专业分析”下丧失了环境道德的底线,经济学家盲目的追求利益,科学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府部门为了致富的“开放发展”政策,普通百姓却是一直在保持沉默。不过态度不同所造成的结果是一致的。从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环境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环境保护的教育缺失,全民的环境意识低,环境道德几乎是空白的现实。

教育上,不加以对人们思想的纠正,不注重对下一代的确定教导,不对政府机构建构有利的指导方针,那么社会将会是一片污浊的景象。贫民大众对环境质量的冷漠;高官企业对生态的蔑视,在追求他们心中的“价值”时,将社会行动的目标,由安适的生活转移成万能的金钱,追逐金钱是无止境的,将金钱的价值转变成了金钱的数目,一种虚幻的数字化,感受到数字的飞增,这让穷人安心,富人开心。

这种层面导致的是环境问题的持续不断产生,运用社会学想象力,从另一个视角去分析,能很直接的想象,人的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们对于污染成了一种习惯时,环境问题就成了难以根除的热点问题。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活动的介入,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提高人民大众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美]C·赖特·米尔斯著. 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三联书店.2012.

[2]崔凤.关于环境行为的社会学阐释.social science journal.2010(3).

[3]叶方兴.水污染的社会学想象力.中国图书评论.2011(3).

[4]王子彦.日本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4).

[5]杨习超、陈新忠.独辟蹊径的社会学视角——心智的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述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7).

[6]刘立波、于力.中国环境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12(13).

[7]肖锋.中国需要社会学想象力.传媒.2012(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14018.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