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时政综合 > 法制与社会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摘 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增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加强大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构建新媒体传播机制,发挥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打造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天津农学院 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B-16。

作者简介:张淑玲,天津农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4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明确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经历了历史沧桑考验的优秀成分,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

1.讲仁爱。“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是儒家传统道德的精华。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基本内涵包括爱人、孝悌、忠、恕等。《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且“泛爱众而亲人。”将“仁”体现人际关系中,就是所谓的“忠恕”。拆开“忠”这个字,就是“中人之心”,为人处事,尽心尽力、忠于本心,以己之心去关照他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自己立得住、就要使先让别人立得住;先要对别人豁达,别人才会对你豁达。所以,尽我之心,忠人之事,尽力为人谋,是谓“忠”。拆开“恕”这个字,就是 “如人之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所谓如人之心,想人所想,理解而不强施于人,是谓“恕”。

2.重民本。民本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源远流长,“立君为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敬天保民”等古训展现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封建统治者以“君权神授”来强调其统治的合理性,但“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历史表明只有获得了民心,才能获得百姓支持了;只有获得百姓的支持,才能获得了天下。也就是说,最终决定国家体系、政治稳定的基础,只有人民。“民贵君轻”是中国古代最精彩的民本思想之一。

3.守诚信。以“信”立,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是做人、处世、治国的根本。古语“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诚信还是处世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与人交往是要有诚心和守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更进一步,诚信还是治国安邦之道。孔子认为,取信于民是为政的前提,诚信之重,无可替代。诚信作为初始性道德,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一个国家和政府可以没有兵,也可以没有食,但不能无信用,只有统治者守信,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也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基础,所谓上行下效,只有这样国家的政令才会得到有力的贯彻和执行,否则将寸步难行。

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今天,诚信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古人在,将道德的最高境界与个人修养、信仰连接;与另一方面加强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道德的最低要求与制度、法律相连接。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道德大厦才能更加稳固。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没有哪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意义,尤其对于处于思维最活跃、情感最丰富,接受外界信息最敏感的大学生群体的意义。

(一)为深入理解“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举世公认的灿烂文明,为人类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近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家积弱积贫,人民饱受苦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我们的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在经历了百年苦难后中华民族的在新的征程上的再出发。“热爱祖国,矢志不渝”、“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寄托了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众心理基础和基本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所需要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把个人命运和民族,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的家国情怀,所彰显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所主张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诉求,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经典话语,内在依据和有力支撑。”

(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水必有源,而后不绝;木必有本,而后向荣。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面临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国家、民族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国家、民族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调要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和体现。其中传统文化中的求大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来源;尚和合、重民本、讲仁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渊源;崇正义,守诚信,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来源。传统道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今天的大学生群体基本都是“95”后,如何让这些伴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而成长的“数字原住民”能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爱上我们的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有人说,读书如同打仗,经典就是绕不开的据点。经典的著作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选择的结果。通过多种渠道推动大学生接触、了解、诵读、传承国学经典,在诵读中构建耳濡目染的精神生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其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底蕴。

(二)构建新媒体传播机制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首届高峰论坛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传播局局长姜军“强调互联网思维,积极开发网络文化创新产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更加深入人心”。与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单向输出不同,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以网络为载体,借助网络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两大优势:一方面,传播的范围广,速度快,互动性强,这会加深对传统文化记忆、理解和兴趣;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内容更加的多元,相比较过去单一的输出模式,越来越多的优质媒体和优质的内容创作者,为人们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内容和系统解读。大学生对于各种新形式的网络传播渠道总是最快的接受者最早的使用,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应用软件,不但资料详实更新快,更有很多对传统文化的资深爱好者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是非常不错的学习工具。另外还可以通过组建微信群或QQ 群,选取学生关心的文化热点,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通过微电影等形式,将传统文化以更新颖的方式对同学们产生吸引力;购买传统文化电子出版物,让学生随时随地尽享阅读的乐趣等。

(三)强化校园环境建设

我们都知道,人的性格形成与环境因素关系重大。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质量如何与学生息息相关,并持久的产生影响。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在校园环境的设计方面,突出传统文化 “和”与“美”的重要特质,不仅强调布局和谐,更强调其深刻寓意、以物言志;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创建相关的社团组织,如国学社、文学社、琴棋书画社等,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扶持,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四)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建设一支真正的“懂”传统文化、“学”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不仅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引导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在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的时代,重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才能让我们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考察山东曲阜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新华社.2013-11-29.

[2]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

[3]习近平.巴基斯坦演讲特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光明网.2015.

[4]井琪.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分析.中国领导科学.2015(2).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14177.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