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杜亚男
摘 要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不仅需要制度和法律的设计和调整,还需要公民心理上的认同和信服——即公民文化的培育。公民文化的培养至关重要。受传统的政治文化影响,我国公民文化的培育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还需要培育公民强烈且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
关键词 公民文化 参与型 政治文化 民主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Universities)。
作者简介:张蕾,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杜亚男,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75
一、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这一名词始于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学:过程、体系和政策》一书中给政治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简而言之,政治文化就是政治体系中人们对政治现象、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的取向模式。这种取向模式通常包括态度取向、情感取向和认知取向。
关于政治文化的分类有多种,其中阿尔蒙德在与维巴合著的《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一书中,根据对政治体系、政治输入输出以及对作为政治行为者的自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取向以及出现的频率来划分,可以将政治文化分为村民型的政治文化、臣民型的政治文化与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参与性的政治文化是指对作为一般对象的政治体系,政治输入输出以及作为对象的自我认知、情感和评价的取向都较高的政治文化。阿尔蒙德把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成为“世界的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是人们对民主制度的信念和文化基础,对民主政治的发展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尔蒙德看来,这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政治体系之中。公民文化正是不同政治文化融合的成果。非参与型的传统的政治文化对参与型的现代的政治文化构成一种平衡向力。所以公民文化是一种均衡而且稳定的文化。在受公民文化影响大的社会下的公民具备了民主人的人格特征:能够宽容地对待他人和政治,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相对来说不为焦虑所困扰,具备与他人共享价值的能力,拥有强烈参与政治的愿望并且认为参与政治是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所以在公民文化氛围影响下的公民对政治保持着既理性又热情的态度。公民的政治功效意识较强,政治输入意识也较强,政治活动频率高。
二、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对公民文化培育的消极影响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民众长期处于封建王权政治制度之下,与之相伴封建政治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当然不可否认部分封建制度的政治文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到了今天,传统的政治文化更多地是对目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对构建公民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等级观念和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
在封建社会之中,社会群体被严格划分为各个等级,逾越等级及其困难,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途径。长期在此制度的影响下,滋生了浓厚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社会所特有的落后观念,读书从政被视为是一种身份标志。此外,还依据从事职业来进行等级和社会地位的划分,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彻底把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排除在政治参与行列之外。可以说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滋生了了浓厚的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官本位思想,这种以官为本的官本位思想余毒和基于人格平等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二)公共空间意识和自我意识薄弱
封建纲常伦理追求“忠”和“孝”。“忠”即讲究绝度忠于封建最高统治者——君主,“孝”即孝顺父母,在但是在封建社会下人们所追求的忠和孝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愚忠和愚孝。人们在忠孝思想枷锁的禁锢下,忘却了更广阔的空间,生活在“熟人社会”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情远高于法律,民众普遍缺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的思想。而这两者对于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三)纲常伦理和人治传统观念影响深远
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统治者缔造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为其自身统治服务。以儒家为代表的纲常伦理在今天看来虽然不乏积极意义,但本质上还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公民文化的培育完全不符合。比如传统的“以德治国”与现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以德治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再者,“民贵君轻”、“载舟覆舟”的思想本意是劝诫专制统治君主应该清正廉明关心民众疾苦以便更好地将专制统治顺利维持下去。我国几千年的人治传统使得目前我国社会出现了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大于法的现象。
三、社会主义参与型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的培育
在市场经济的为经济基础的现代社会,公民逐渐取代臣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一)培育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人的主体意识被完全剥夺。但在公民文化高度发达的政治体系中,公民之间已经不存在以往的人身依附关系,人人都是平等自决的主体,都拥有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在政治参与过程中都应该拥有理性判断的能力,拥有对现有体制和决策提出质疑和不满的权利,并意识到自己是政治行为的主体,政治与己是息息相关的,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此外,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也应该清晰意识到自己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自己能够做什么,应担做什么以及不该做什么。在只有这样,公民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
(二)培养政治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
所谓政治认同感就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心理和感情上的归属感,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输出的认同。这对于政治体系的健康运作和公民文化的培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对自身影响政治体系能力的信念,即政治效能感高意味着政治行为主体对自身影响政治的能力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自信。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不是特别完善的当前形势下,民众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还有待提高。较高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是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当前,拓宽民意反应渠道健全完善公民的参与机制是培育和提高公民参与机制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公民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是公民性的重要体现。强烈的参政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大众参政化。大众参政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锻炼公民的参政能力,培育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造政治沟通地桥梁和渠道,这是现代民主社会公民影响政府的重要手段外。此外,公民参与政治也是政府合法性获得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取得其治下公民的认可基础之上。这三者对于培育公民文化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培育公民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为政治民主不仅仅在于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民众的心理和素质对于民主政治的巩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国当前推动政治制度改革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于培育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
注释: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过程、体系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商务印书馆.2014.
[2][美]罗伯特·达尔著.李柏光,等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
[3]方盛举.参与型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治文明的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6(5).
[4]岳世洲.阿尔蒙德政治文化观评析.理论学习月刊.1994(9).
[5]张钦朋.阿尔蒙德公民文化理论述评.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