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面对前所未有的身心、环境、生死考验,青少年如何理解死亡、如何对待和珍惜生命、如何使青少年直面死亡成为关键问题,青少年死亡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而要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本文认为必须对其内涵、内容、方式及其意义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此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方能破解难题,推动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死亡教育 内涵 内容 方式 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我国青少年灾难教育的客观考量与制度设计研究”(项目编号:BEA1000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青少年灾难教育体系的建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MS130)。
作者简介:王曼,定州实验中学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119
当代风险社会危机四伏,各种类型的巨大风险和灾难随时可能发生,汶川大地震六万余人罹难,五千余名青少年学生遇难,尼泊尔地震约9000人死亡……死亡带来的身体、心灵创伤和恐惧、悲痛突兀的展现在我们大家尤其是青少年面前,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广泛、最深刻、最沉重的死亡教育课。同时,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逐渐上升,杀人伤人现象也日益增多。如何理解死亡、如何对待和珍惜生命、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死亡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教育在其中责任重大,面对死亡的教育令人震撼、发人深省。而要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就需要对其内涵、内容、方式及其意义开展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方能推动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发展。
一、死亡教育的内涵
(一)死亡教育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已对死亡教育的概念进行了解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死亡教育是探讨生死关系的一个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括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探讨,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行为中。
2.死亡教育是一个促进人们意识到死亡就是生命之一部分的历程,它提供架构帮助学生审视与死亡有关的事实,并将它们整合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3.死亡教育是一种预防性教学,它从不同层面(如心理、精神、经济、法律等)增进人们对死亡的认识,旨在减少各种因死亡而引起的问题并进一步促进人们对生命的欣赏。
4.死亡教育是探讨死亡的本质以及各种濒死、丧坳主题与现象,促使人们深切省思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从而能够认识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是面对死亡、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超越死亡、省思生命, 使人们能体会谦卑与珍爱,展现人性光辉,活出生命意义的教育。
5.死亡教育是将有关死亡与濒临死亡及其生活相关的知识传递给人与社会的一个教学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医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不同方面帮助人们深入思考死亡的价值、意义,增进人们对死亡及濒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人们的生命生活质量。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重点来定义死亡教育,但基本上都认为死亡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认识了解死亡的现象和本质,树立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帮助受教育者深入思考死亡的价值、意义,解决因死亡产生的种种问题,促进对生命的欣赏,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教育。
(二)死亡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1. 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生、死是人生的两端,有生就有死,无死则无生,而死亡又是对生的终极否定。同时,死和生可以相互转化,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实现生命价值。从生死的辩证关系可见,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从教育理念来看,死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在于“死”,而在于“生”,由死观生,通过死亡彰显生命价值,方显生命之珍贵。而这正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展现,两者内容相互呼应。
2. 死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目的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双重提升,而死亡教育的目的恰是提升人生意义、价值、心理素质及生命质量。其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表征的,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由此死亡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有了充分的依据。
就教育内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而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则谈生,追寻生命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是人生观教育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两者的教育内容是一致的,死亡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二、死亡教育的内容
对青少年开展死亡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
1.死亡常识教育。主要包括死亡的内涵、特点、方式、意义、死亡心理调适、死亡教育的目的与内容等。它是死亡教育的基本内容。
2.死亡权利教育。主要包含珍惜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两部分内容,一般而言,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人们没有任何权利处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但在特殊情况下,行使死亡权利正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
3.死亡心理教育。主要指对死亡的态度、缓解死亡焦虑和恐惧、临终关怀教育、家属居丧悲伤与辅导等。
4.死亡文化教育。主要包括中西方的死亡文化,介绍儒家、道家、佛家及西方不同学派对死亡的各种态度。
5.死亡应对技巧教育。主要通过避免不必要死亡、处理不同情绪反应、不同的应对技巧、消除死亡恐惧的方法、死亡预防等方法开展死亡应对技巧教育。
6.危机干预性教育。它是指危机发生后针对人们出现的应激性障碍(如绝望、焦虑、人格异常、自杀等)而进行的干预治疗和教育支持。
7.英雄和英雄主义教育。主要包括介绍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名言、民族气节和英雄主义精神,重视英雄的死亡价值和意义,但不是盲目的英雄主义,不是教人在非死不可时也坚决赴死。
8.临终关怀。主要指对临终病人生理照护、生活照护、心理照护以及临终病人家属照护的教育。
三、死亡教育的方式
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多种方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依据教育主体不同,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学校、家庭、社会死亡教育,学校死亡教育方式以开设相关课程、体验参观、主题教育活动、讲座、研讨会等方式为主,家庭死亡教育方式以情感表达、互动、体验参观等方式为主,社会死亡教育以媒体宣传、营造氛围、主题活动、培训与模拟演练等方式为主。
依据教育内容不同,青少年死亡教育方式分为知识为主型、活动为主型。知识为主型以语言教育、形象化教育、网络教育、综合教育为主,活动为主型以经验、情绪分享方式为主。
依据专业特点,青少年死亡教育分为专业死亡教育、普及死亡教育。专业死亡教育以系统讲授、专业实践、开设专业课程等方式为主,普及死亡教育以开设通识课、实践体验、课外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为主。
四、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是青少年人生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其包含生死观、荣辱观等内容,包含生死观的教育亦即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人生观教育的目标在于使青少年明白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宝贵,使他们能认识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而死亡教育从“生”出发,又着眼于“生”,以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展现生命的意义、价值,这与人生观教育的内容指向是一致的。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有助于推动青少年人生观的完满,有助于全面的认识把握自身,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发展。忽视死亡教育,人生观教育就不完整,它是青少年人生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开展死亡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和生命质量
通过死亡教育可以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形成对死亡的正确态度,明白生死是自然规律,减少对死亡的焦虑、恐惧,进而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勇气,使死亡认识得以强化,让他们勇敢面对生死,以此为契机,珍爱生命,努力提高生命质量,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长远眼光对待挫折,使其明白自身肩负的责任;可以培养青少年应对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和技能,如自救互救技能、参与临终关怀、对自己和他人面对死亡的情绪调适等;可以引导青少年透过死亡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三)开展死亡教育有助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面临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当前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尚未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效结合,忽视学生自身的生活感悟、生命体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般。面对各类突发的死亡事件,开展死亡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重新思考生活品质、生命价值,从自身、心理等多角度完善自我,提高认知水平与感知能力,才能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的生活、生命中,才能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四)开展死亡教育有助于营造和谐环境,推动社会进步
死亡是中国社会的禁忌话题,不突破这一观念,死亡教育发展就寸步难行,通过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直面死亡,关注人生意义,追求生命价值,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开拓的精神推动形成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就能突破传统观念,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和谐的育人氛围,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
五、青少年死亡教育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死亡教育应实事求是,从本国实际出发
西方国家死亡教育的成功开展得益于西方的死亡观,西方文化中死亡教育资源丰富,而台湾地区死亡教育开始之初也有传统文化的禁忌,但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动、强有力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推广,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此,死亡教育的开展应密切结合本国文化传统的底蕴和特色,找准切入点,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融入形成本国特色。
(二)编写适合各自年龄段的本土化教材,开设相应的死亡教育课程
美国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选编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设了不同阶段的死亡教育课程;台湾小学、中学采用不同的死亡教育方法、课程形式开设有针对性课程……这些都为死亡教育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死亡教育的开展应根据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合理规划实施青少年各阶段的死亡教育。
(三)学校应与社会联合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
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都分别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开展死亡教育,如美国的“死亡教育与谘商协会”、日本的“思考生与死的研究会”、临床死生学会都有效组织实施了青少年的死亡教育;美国波士顿的“死亡博物馆”、德国参观殡仪馆等都是通过亲身体验实施死亡教育,这都是借用社会力量、与社会联合开展死亡教育,为开展死亡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通过多种途径开展青少年死亡教育
美国通过渗透方法对儿童进行死亡教育,德国、英国、日本等国通过实践体验法对不同阶段学生开展死亡教育,都达到了教育效果。死亡教育的开展应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教育方法来开展。
参考文献:
[1]唐庆、唐泽菁.死亡教育漫谈.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
[2]钟义珍.基于“死本能”理论的死亡教育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11.
[3]牛国兴.我国青少年的生死教育研究.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