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时政综合 > 法制与社会

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及路径

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及路径

徐趁丽 陈小平

摘要 提高公民意识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公民意识养成为视角,从公民意识视阁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出发,全面考察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指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要从法治理念、定位、环境建设、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师队伍素质的五方面进行。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大学生 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84

公民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大学生公民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社会行为、思想方式应该符合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探究在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能使大学生更加明确接受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自己肩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对于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性、时效性,建设发展成熟的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一)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治化起步较晚,我国公民法治素养还不高、公民意识还不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对公民法治教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大学生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提高公民意识是增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精神力量的主要内容。要使大学生对我国法治认同、理解和信仰,就必须在公民意识视闽下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通过法治教育,不仅使大学生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

(二)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就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关系来看,完善的法治环境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经济保持快速、良性发展。大学生毕业后,将作为普通公民直接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義经济建设,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大学生必然要有较高的法治素养,并身体力行遵守和维护市场的秩序,执行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完成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我国经济就能保持的向前发展的势头。因此,在公民意识视阈下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法律基础课内容的要求

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每位在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不管是否是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必须保质保量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方能拿到相应学分。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包含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制素养、法律知识等知识的教育,通过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有利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存在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建设和改革。其中包括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和实践,比如公民意识养成视阈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法治教育途径、方法等方面的工作,依靠研究促进教学,通过教学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这不仅对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深远意义,而且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石出》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普遍认识到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各高校能普遍认识到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开设课程来看,各高校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对在校大学生均开设有必修的法律基础课,还有相当数量高校同时增设相关选修课程,使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法治教育成为现实。另一方面,高校对法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在不断加强,研究方法不断探索,研究和成果也不断丰富。从中国知网检索法治教育的理论成果的结果来看,数量上逐年增加,内容上涉及面越来越广,价值上越来越接近现实生活,并且研究者多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再者,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法治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性,教育方式多样化。如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走向具体的实践,其方式主要表现在举行针对性讲座、模拟法庭、调查问卷、微课、设计情景剧等等,这些方式都以高校课堂法治教育为基础,把课堂理论融入现实实践中,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位公民,法治的意义和价值。

(二)高校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当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在法治教育在内容、方式、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在教育定位、师资等方面也存在—些问题,导致最终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在法治教育中效果不是太显著。最突出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的定位——存在边缘化的危险:

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基本都能做到为大学生开设“05”普遍认识到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方案指导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也把这门课程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从课程目标来看,在校大学生除了思想道德能得到塑造和培养外,也应该获得专业法治教育的大部分内容。从各高校教学实际来看,这门课跟其它课程相比,总课时不多、学分不多,结果是教师教也匆匆,学生学也匆匆,教师对所授内容不能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不宜消化。具体到法治教育环节,在体例上,“法律基础”部分置于“思想道德修养”内容之后,教材共七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完整的法律内容(第七章有部分法律内容),受总课时限制,“法律基础”部分常常成为任课教师赶超课时甚至“删除”的对象。因此,毫无疑问这部分内容被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就相当于形式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定位明晰,实际上按照新的修订的教学要求,法治教育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2.关于法治教育师资——存在不足的问题:

关于师资不足的表现,一种情况是,在法学专业里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均为法学专业毕业或有法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担任,他们具备法学专业知识,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学素养。但在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中,教授他们法学知识、培育他们法治素养的老师大多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比如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前半部分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材后半部分却是法的知识,那么,问题是思政教师是不是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胜任此项教学任务?迫于无奈,不得不“边学边教”,恶补法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另一种情况是,在一些高校过于看重专业课,轻视公共课,因此,公共课就有兼职教师担任。术业有专攻,对于接受此项兼职教学的兼职教师来说,这种临时性,无法使他们找到归宿感、使命感,他们自然无法把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教研上,兼职教师多数也不是法学专业,在法治素养和教学水平可能本身存在着不足。因此,他们不一定真正理解法治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只能照本宣科,使法治教育徒有其表,仅仅为了完成教学而去教学。因此,有没有高素质的法治教学队伍直接影响到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法治素质的提高。

3.关于法治教育内容——存在陈旧和局限性问题:

关于法治教育内容的问题表现在,其一,法治教育内容相对陈旧,更新不及时。我国法治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相应发展起来,这就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来应对经济等各方面的变化和挑战,特别是当前,我国进入深化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法治建设必须审时度势,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学习法治知识。面对这一形式,高校也应做好准备,应对变化,教授大学生最新的、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公民意识下的法治知识。但是,目前高校所沿用的教材多跟不上法治的发展,往往新法已出,旧法仍在学习。因此内容的陈旧无法让学生真正学到实用的法治知识,学而无用,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法治教育内容的局限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在内容的选取上往往过于强调抽象的法学理论,而忽视法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特征。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能懂法、知法、守法,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因此,教师若讲授过多专注于法学理论的讲授,不仅学生理解困难,而且还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公民视阈下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就要把法治教育的內容作为法治通识课程来设计,要紧紧抓住教学目标,不要紧抓高深的法学理论不放,要把法学理论发散思维从广的视角结合现实去启发学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

提高公民意识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要围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针对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笔者从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教育定位、法治教育的环境建设、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及教师队伍素质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体系的精髓,公民一切社会活动,要在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公民对法的认识程度、深度是法治理念的外在体现。大学生作为特殊公民,在校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大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大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要把法治理念入脑入心,培养要大学实际出发,引导养大学生成一定的法治思维、法治精神,增强大学生基本法治意识,使其树立法治至上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二)科学准确地对法治教育进行定位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基本素质,应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质。通过法治教育大学生不仅知法、守法、信法,还可以依靠法律来自我保护。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校开展法治教育仍要以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为基础,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现状和形势,通过加深认识帮助其牢固树立自己的法律信仰。

(三)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相联系,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效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紧密相关,这四方面的合力最终形成大学生法治基本素质。家庭法治教育作用的发挥伴随着大学生年龄增大、逐渐成熟,虽然多数家长时刻关心大学生的成长,而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离开家长的视线又急于摆脱家庭的约束,因此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后,家庭法治教育的作用逐渐削弱。就社会法治教育而言,一方面能为大学生提供宽广的实践和学习的平台,大学生能从中学到浸润身心,感受到法治精神和法治力量,但另一方面,社会大染缸也会使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沾染恶习,甚至沦为罪犯。因此,与社会、家庭环境相比较,而高校则成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应在大学生法治教育方面不断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视与家长联系,积极培育法治教育环境,形成系统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法治思思维、公民意识,树立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使大学生成长为一名懂法、守法、信法的合格公民。

(四)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及时更新、调整

高校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材应该是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法治能力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因此,教育部门及高校对现行法治教育的教学大纲要及时进行调研,一是要对于陈旧的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教材是适应法治建设的要求修改,但落实的任务在于学校和教师。这就需要必须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新教材,并能结合教材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扩充。二是要落后的教学形式要不断改革。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要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积极推进探究式教学,利用法治知识,深入分析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温家宝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明确指出:“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不仅道德素质要高,知识能力也必须强。因此,高校除引导法治教育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自我修炼外,还要创造尽可能多的给教师创造学习、提升文化知识的机会,同时开展多个的学习路径,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紧跟时代步伐,紧贴现实生活,使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到法治教育的压力和舍我其谁的自我担当的意识,为培养优秀大学生做出贡献。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14913.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