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子分类:
返回
文库吧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关闭
当前搜索
当前分类
子分类
实用工具
热门搜索
文库吧 > 学术 > 学生必读 > 职业技术教育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

王珊珊

摘 要 对各年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各校以理念创新为引领,以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或体系为行动抓手,将理念落实于行动的各个环节,将组织、课程、资源、平台等要素嵌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形成了“行动有理念、教育有体系、实训有基地、孵化有平台、服务有保障”的工作推进模式。其中,多元融合与多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多元协同与多层衔接的平台体系构成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最重要的载体,组织与制度的协同推进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基本保障。

关键词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组织管理;制度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从2016年起,教育部已连续四年组织评选出“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这些典型高校包括中央各部门所属高校、省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其中,省属本科高校在2016-2019年入选数量分别为25所、30所、33所、31所,高职高专院校入选数量分别为6所、7所、8所和11所,两者之和分别占据总数的比例为62%、74%、76%、84%。这些省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都属于地方办学,本研究将其称为地方高校。本文结合各年度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探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构特点及措施,以期为更多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的方法逻辑:理念与行动的衔接一致

在以智能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教育革命的汇聚发展背景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地方高校必须从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深度审视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看成是高等教育自身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作出的回应,即创新创业教育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的重塑,更是对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1]。在这场变革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地方高校深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有效举措,也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指一个能够支持和促进创业主体获取创新创业素质及能力的理念与认知、课程与资源、服务与保障的群落,包括提供完善的组织机构、创业配套硬件设施(办公环境、物流运输等)和软件服务(创业指导、创业支持、政策资源、环境文化等)。在这个群落当中,理念和观念的提升是前提,组织机构的建立是基础,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点,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关键,创专教育的融合是难点,资源、平台和政策的支撑服务是保障。纵观150余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及取得的成效,无一不是遵循了理念、课程、行动(组织建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保障的一貫性。在这个体系当中,理念蕴含于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课程设计与实施则需要组织、制度和资源的保障,只有理念、课程、行动和保障层面达到逻辑一致与目标一致,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能生成环境与机制。

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理念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长度、组织的广度和服务的深度。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秉持什么样的理念以及如何坚定地落实理念决定了其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和推进的效果。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甘肃工业职业技业学院确立了“立足实训,助力脱贫,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着力培育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理念,据此构建了“1234”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中“1”指做好顶层设计,突出“助力脱贫”理念;“2”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渐进式的人才培育全过程;“3”指实施普及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精准孵化三个位面的分层培养,落实“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理念;“4”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分别与专业、大赛、产业、就业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专业提升、大赛引领、项目孵化、实创反哺”四阶段的课程实施体系,强化了“立足实训”“培育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理念[2]。宜春学院提出“以生为本、德创相融、协同育人”的理念,据此构建了“三主体、三课堂、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中,“三主体”指校、政、企“三主体”“深度合作、深层对接、深入服务”模式,体现“协同育人”理念;“三课堂”指专业融入、训赛融合、德创融通三课堂有机衔接,突出了“德创相融”理念;“三层次”指创业课程、创客训练、创客实践三层次递进融合,既突出“以生为本”的全程育人理念,又使“三主体”“三课堂”有了落地的实施载体[3]。

从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出,当政府提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后,地方高校都能适时转变定位,并进行深度组织变革,及时回应政策要求。具体来看,各校都能积极求变,以理念创新即“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一批成功的创新创业者,更应该是着力于引领或培育一种创新创业的精神”为引领,以构建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或体系为行动抓手,将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设计及实施的各个环节,通过对学校组织、课程、资源、平台等要素的变革或重构来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形成“行动有理念、教育有体系、实训有基地、孵化有平台、服务有保障”的工作推进模式,最终实现教、学、做、创的动态统一。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运行载体:课程与平台的融合嵌入

课程与平台构成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最重要载体。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内容载体;平台是创新创业课程实施及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所依托的环境或条件,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资源载体。两者相互融合与嵌入,共同支撑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课程建设:多元融合与多层递进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核心要素。在案例院校中,各校都非常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通常采取“必修+选修”“理论+实践”“创业+专业”“线上+线下”的形式,按照“基础+选择+拓展+实践+孵化”的进路来设置课程,并结合学校和人才培养实际,创新课程组织模式,体现出复合型、多层次、递进式的特点。具体案例情况见表1。

有调研显示,企业家认为自己最需要加强的能力依次是创新能力(49.37%)、把握方向的能力(48.89%)、组织管理能力[13]。从案例中可以发现,各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都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意能力、创造能力的激发与培养,通过启蒙或通识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且着力于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创造力,其进阶式的课程设置实质上是起到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识别、筛选功能,通过这种多层递进的课程设置将乐于创新创业、适合创新创业的学生送入实战场。

(二)实践平台:资源整合与多元协同

平台建设是典型案例学校的重要经验。各校高度重视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实现了跨专业、全要素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及教学和项目孵化的多重功能,为学生提供从能力培养、产生创意到设计、制造的专业支持和全过程服务。总体看,这些实践平台大体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如创业创新中心、创业园区、众创空间等,这些平台提供就业、创业、实习实训、科学研究等岗位,集创业教育、创业咨询、项目推介、创业培训、技术研发、项目孵化、融资贷款、事务代理、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等功能为一体,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宜春学院与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共同打造“双创”平台和服务平台,“双创”平台包括“笃行创新工场”“跨境电商众创空间”“天工创客空间”“尚能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青年文化艺术创意创业孵化园”;服务平台将各类招考、“三支一扶”、应征入伍、“村官”选拔、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招聘等信息有效整合并深入宣传,为学生提供集教育、实训、扶持、孵化于一体的多层次、全流程服务[14]。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科技局共建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建立温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园,成立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创新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网络、场所、知识产权、创业指导、人才、中介等創业全要素服务[15]。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济源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合作共建“新愚公众创空间”,与市委组织部门合作共建电子商务创业园,与富士康合作共建“准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和“现代精密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重庆力帆集团共建“力帆汽车学院”和“河南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与艾探电子科技公司合作共建“光子芯片探测器协同创新中心”[16]。各方资源的整合提升了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提升了创新创业成功率。

二是依托创业园区、创业中心等建立特色化的创新创业实践空间,开展各类竞赛、社团活动、沙龙、讲座、路演等活动,营造校内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如,黄淮学院依托“黄淮众创空间”在80多个院系建立了“N”个小型众创空间[17];西安翻译学院建成了校内翻译工作坊、同声传译工作坊、创意写作工作坊、电商创新、文化创意工作坊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青岛科技大学建立“空间+苗圃+基地+园区”递进式的实践平台,满足学生创意培养、初创试水、创业孵化、成长加速等多种需求[18];海口经济学院建立创业协会、营销俱乐部、创业社等学生社团,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进行宣传,营造校内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三是基于专业特色建立理实一体化的各类专业工作室,实现教学过程与项目过程对接,采取导师制、师徒制教学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如,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启点营销创新”“新媒体创新”“物联网区块链创新”“兰苑设计创新”等8个与创业特色班相配套的工作室[19];西安翻译学院按照学科专业分类,搭建了包含语言类、商务管理类、教育类、电子工程类、艺术类、文学类等专业在内的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平台[20];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以创新创业学院为平台,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建立了5个双创区,即制药系双创区、化工系双创区、机电系双创区、信息系双创区和经管系双创区[21]。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建设,各校全力推进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专创融合”、创新创业与实践活动的“实创融合”、创新创业与科学研究的“科创融合”、创新创业与校企及校友协同的“企创融合”、创新创业与就业工作的“就创融合”、创新创业与各类大赛的“赛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方面、全过程,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表明,搭建平台只是基础性工作,要想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要建构完善的平台管理与运行机制。例如,青岛理工大学在创业孵化基地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成立校办企业青岛理工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代表学校持有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股份,孵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规范化企业。孵化基地建立管理与服务中心,下设综合部、计财部、市场部、培训部,积极为入驻企业团队提供“一条龙”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依托综合部,对校内自主创业的学生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评审入驻、日常管理等工作;依托培训部,对入驻企业、团队成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和指导;依托市场部,为入驻企业、团队提供市场拓展、项目对接、创业基金等业务;依托计财部,为入驻企业提供注册、财务管理与服务;聘请法律顾问,为入驻企业、团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2]。从实践看,各校在具体平台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除注重多元协同与外部网络建构外,都形成了具体的管理模式和操作范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了技术众筹、资金募集、创业实战、信息资源对接等通道。

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运行保障:组织与制度的协同推进

实践中,各院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各级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建立和完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各类制度,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有组织、有载体、有保障。

(一)组织:纵向衔接与横向协同

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基于一定目标、按照一定方式组建起来的集体或团体及其活动系统,是创新创业教育顺畅运行的主要管理和推动载体。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要素不仅包括静态要素,如资源、组织,还包括动态要素,如管理者的认知过程、认知传达与扩散的过程、创业扶持及扶持过程等。案例研究显示,各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校层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组织,即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小组并明确其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的职责与分工;二是职能层的组织与管理,即独立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下设创新创业信息中心、创业园管理中心、创新创业指导教研室等,全面负责全校创新创业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开发、教师团队组建及配置、实践活动设计与组织、创业园与创客中心的管理等,教学系部、教务、质量监测中心、财务、学生管理、团委等学校职能部门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也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三是实施层的组织创新,包括组建“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创业教学团队、构建“创客中心+实体店”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业精英班和专创工作室、构建“分级分阶段”创新创业大赛组织模式等。这三个层次在纵向上是互动的,每个层次不仅包括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性要求,还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求,通过这种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传递和隐性的文化认知传达,以求得师生对各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共识,从而增强相关部门和教师对各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执行力。

(二)制度:引导激励与支持服务相结合

地方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以明确的规章制度型塑各组织机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同时以各类竞赛和活动来营造争先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从各典型地方高校经验看,制度是其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骨架。这些制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规划层的制度。规划层的制度设计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和地位、组织与管理、架构与实施方案等问题,具体形式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方案、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办法等。二是实施层的制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涉及平台、课程、教学、师资、资金、成果转化等要素,实施层的制度重在解决平台运行与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师资配置与管理、资金来源与使用、成果孵化机制等问题,具体制度包括实践考核及学分认定方案、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量考核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基地)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实施办法、大学生创业扶持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实践平台准入与使用制度、创业流程规范等。在具体的制度细则方面,各校都强调规则的可视性、操作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如,在实践平台准入与使用制度建设方面,很多学校会具体规定创业园、众创空间作室、创意空间等平台的使用细则、进入手续、管理程序和退出机制等。

综上,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为基本原则,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着力于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培养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各校注重创业者、创业企业、创业指导教师及相关创业服务组织和机构及其所处的制度、学校、组织、市场、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与协同,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呈现出多样性、网络性、共生性、自我维持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创业学生个体与教师、课程、资源及其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整体,有效提升了学生群体创新创业活动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成华.重塑创新创业教育理念[N].光明日报,2019-10-29.

[2][3][8][14][19][21]石鹏建,方伟.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G].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9:272.124.55.152.191-192.225.125.251.226-227.

[4][6][9][10][12]石鵬建,余舰.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G].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8:268.134-135.252.175-176.164.256.210.175-176.

[5][7][11][15][17][22]雷朝滋,石鹏建.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G].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7:246-247.259.175.115.247-248.175.168.

[13]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调查综合报告(2018)——成就与梦想:中国企业家40年成长之路[R]//中国经济报告,2019(1):100-108.

[16]守正出新愚公故里创新创业的精彩答卷——聚焦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9-05-19(03).

[18]王帅.青科大入选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EB/OL].(2019-08-11)[2019-12-30].https://xinwen.qust.edu.cn/info/1002/40369.htm.

[20]西安翻译学院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工作纪实[EB/OL].(2019-05-04)[2019-12-30].https://www.sohu.com/a/311676877_120047614?sec=wd.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 www.wk8.com.cn
本文地址:https://www.wk8.com.cn/xueshu/518195.html
我们一直用心在做
关于我们 文章归档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c)2021-2022 wk8.com.cn

ICP备案号:晋ICP备20210032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