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杰 王飞 刘克银
摘 要:运动APP作为现代体育理念与科技高度融合的产物,备受大学生的热爱,并对其运动的理解、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使用APP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大学生使用运动APP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力量训练和跑步监督,使用APP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受到学业压力、天气因素的影响,长期坚持使用APP进行锻炼,对腰腹耐力、心肺耐力素质的提升效果明显。
关键词:运动APP 大学生 耐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c)-0204-02
风靡全社会的运动类APP对于人们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1]。研究显示,不管APP使用时间长短,使用者的锻炼坚持性水平均显著地高于未使用者, 而且随着运动类APP使用时长的增加,其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效果也相应地增大[2]。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运动APP对用户的身体素质的影响,尤其是长期坚持使用运动APP之后,用户身体的耐力素质是否发生显著性变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以调查问卷和教学实验结合的方式对此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使用运动APP的情况,为大学生科学使用运动APP进行锻炼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四川某高校318名使用运动APP锻炼的普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为了解大学生使用运动APP锻炼情况,编制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使用频次、时间、态度等内容,并结合学生期末考核成绩,分析学生对运动APP各功能的感知差异,比较两学期3000m跑、肺活量变化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使用运动APP参与锻炼目的分析
研究显示,运动APP的跑步、力量练习功能受到大学生所追捧,占比分别为62%、43%。此结论印证了王子朴研究中认为“体育服务工具已成为体育移动应用市场中最受用户欢迎的体育类APP”推论[3]。运动APP中的跑步记录功能,使得跑步的过程数字化、形象化,给予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运动APP可提供跑步时身体燃烧的热量、步频、时间、线路等信息,这些具体化的信息出现,给予练习者必要的反馈和信心。而运动APP的力量训练采用真人带领以视频的方式展现给练习者,具有健身教练“陪伴”的作用。健身模式变化,更新了大学生锻炼的模式,使锻炼过程具有参照标准和榜样示范。
2.2 运动APP的态度及认知情感
研究发现,85%的大学生认为使用运动APP锻炼身体是有效的,说明大学生能够理解使用运动APP参与锻炼的价值,对APP完成运动较为信任。72%的受试者能够在运动APP中感受到快乐,说明运动APP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学生锻炼热情,并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大学生对运动APP忠诚度为45%,说明运动APP的客户流失较高。可能与用户体验不佳、未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关。
2.3 大学生使用运动APP锻炼时间、频率、强度的分析
由图1可知,大多数大学生使用运动APP的年限集中于6个月以上,说明大学生能够较好地、有意识地使用APP参与运动。约20%的大学生使用年限超过2年,表明仅部分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坚持锻炼的意识。大学生使用APP的锻炼频率集中在2~5次,每月1次人数为31人,占比9.7为%,每周2~3次的人数为215人,占比为68%;3次以上为71人,占比为22.3%。运动APP使用时间,在10min以内人数为4人,占比为1.3%,11~20min的人数为62人,占比为19.5%;21~30min人數为179人,占比为56.3%;30min分以上的为73人,占比为23%。此外,大学生使用运动APP参加体育锻炼呈现出季节性特点,即春秋季增速明显,65%的受试者认为天气因素是影响使用APP重要因素,如雾霾、炎热的夏季对大学生运动APP使用构成一定影响。夏季、冬季学生面临的期中、期末考试压力,可能对学生锻炼的季节选择有一定影响。
2.4 耐力素质指标分析
经过1年的运动APP锻炼,上肢肌肉耐力有一定增幅,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腰腹肌耐力增长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APP进行体育锻炼后,3000m耐力成绩,呈现出显著变化。说明一周2次的耐力跑,对大学生耐力素质提升有积极作用。约20%受试对象对耐力跑坚持较好,跑步时间更加长久、跑步的频率稳定、跑步距离能够超越规定的距离,说明此部分学生能够体验到跑步和力量训练的乐趣,能够将“终身体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已经超越了学业所需、职业所需的要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大学生使用运动APP主要目的是进行力量训练、跑步监督。
(2)大学生认为使用运动APP锻炼身体是有效的,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运动APP的客户流失率较高。
(3)大学生使用运动APP呈现出季节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业压力、天气因素的制约。
(4)大学生长期坚持使用运动APP进行锻炼,对腰腹耐力、心肺耐力素质提升明显。
3.2 建议
(1)运动APP企业在功能设置中,应增加运动前风险的筛查、增加心率等身体指标的监控,构建不同人群运动强度、量的梯度,给予必要的健身指导信息,避免运动伤害出现。
(2)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组织健身讲座、校园健身跑、力量竞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健身平台,激发学生锻炼热情。
(3)建立起学生的运动档案,将学生使用运动APP参与锻炼情况纳入日常考核,逐步提高锻炼要求,使锻炼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刘传海,王清梅,钱俊伟.运动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3):109.
[2] 王深,张俊梅,刘一平.运动APP促进大众锻炼坚持性的有效因素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3(6):97.
[3] 王子朴,药婧瑶.体育移动应用的形成、发展和前景[J].中国体育科技,2014,50(6):117-118.